工程热力学课程分析
教学参考书
《工程热力学》, 朱明善主编,清 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
《工程热力学》, 曾丹玲主编,高 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
《工程热力学》, 华自强主编,高 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工程热力学》, 冯青主编,西北 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年。
A
B
C
D
课程内容
选定教材后,综合考虑学 生现有基础以及后续课程和工 程实际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 行了适当的调整,添加了部分 扩展内容,最终确定了课程内 容。
蒸汽动力装置循环
再热循环
传统教学手段
教粉黑 材笔板
现代教学手段
多 网 电微Q 媒 络 子信Q 体 教邮 教 学箱 学
七 考核方式和评价方法
建立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综合评价
平时评价(20%)。课堂回答、作业、考勤等 实验成绩(10%)。实验预习、操作、结果、考勤等 期末考试(70%)。知识、能力
内容设计
《工程热力学》的课程内容分为五个模块:
模块一 A
模块二 B
模块三 C
模块四 D
模块五 E
知识模块 模块一 模块二 模块三
模块四
模块五
知识领域 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 工质性质
工程应用
实验
知识单元
基本概念及定义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 气体和蒸汽的基本热力过程 理想气体混合物及湿空气 气体和蒸汽的性质 实际气体的性质及热力学一般关系式 压气机的热力过程 气体与蒸汽的流动
五 学情分析
基本学情
优势
大学二年级第三学期的学生已经学习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基本 具备了学习材料力学的前期知识基础,学生对工程实际充满浓厚的兴趣, 具有学有所用的强烈愿望。
劣势 基础知识有所遗忘
劣势
劣势
人作为个体总是有自己 的生活经验,但有时候 生活经验与科学理论不 符。
对理论推导公式兴趣不 大,公式记忆有困难
气体动力循环分析
制冷循环 蒸汽动力装置循环 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测定实
验 气体定压比热测定实验
喷管实验 饱和蒸汽压力P-T关系 空气绝热指数的测定实验 活塞式压气机性能实验
课时分配 4
2 6 6 4 4 4 3 3 6 2 6
3
3 3 3 3 3
模块五为实验部分,通过实验使学生对理论课的内容有更深刻
通过对学生讨论、 回答问题及作业完成情 况的分析,检查学生对 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填写调查反馈 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 行评价,教师本人对结 果进行合理分析以改进 教学质量。机电工程学Fra bibliotek的学生调查反馈表
在得到学生认可的同时,学生也 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宝贵的意见。
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01 课程进度安排合理,顺利完成了教学计划; 02 教学设计合理、重难点把握得当,便于学生理解;
类比法、联想法
针对课程公式多的 特点,将公式进行 类比或形象记忆。
归纳法
对老师所讲授的内 容用自己的语言进 行归纳总结,加深 对知识点的理解。
练习法
在学习知识点的基 础上进行例题训练, 完成课后作业,通 过训练,巩固所学 知识,提高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法
鼓励学生针对老师 提出的问题积极思 考,通过讨论说出 自己的想法,倾听 别人的意见,促进 学生间的相互学习。
A
理论课程
B
实验课程
四 重点难点的把握
根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的重点
基本概念
工质性质
热力学第 一定律
热力学第 二定律
热力学定 律在工程上
的应用
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 力,确定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A 热力学思维的建立及应用;
B 焓、熵等热力学特有参 数的理解和把握。
能源与动力工程致力于 传统能源的利用及新能 源的开发,和如何更高 效的利用能源。
• 德州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面向山东省,特别是 德州市及周边地区对能源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具备 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方面基础知识,具有 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较高地科学与人 文素养、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应用综合素质,能在动力机 械(如流体机械、水力机械、新能源汽车)和动力工程 (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领域从事技术开 发、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等工作的“现场工程师类”人 才。
• 《工程热力学》是研 究物质的热力性质、热 能与其它能量之间相互 转换的一门工程基础理 论学科。
专业基础 课
高等数学 大学物理
空气调节
工
程
制冷原理与装置
热
热能动力机械基础
力
学
冷库设计
毕业设计
二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根据能源与动力工程专 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定 位,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 素质目标。
《工程热力学(第4版)》基本保持了第3版 的体系,以能量传递、转移过程中数量守恒和质 量蜕变为主线,讲述了工程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基本定律,气体及蒸汽的热力性质,各种热力过 程和循环的分析计算及热力学在化学过程中的应 用等内容。
《工程热力学(第4版)》在加强基础理论 的同时注意吸收当今热工科技的新成果,注意联 系工程实践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有关计算技能和实践技能方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面也使学生得到一定的训练。
探索精神。
三 内容设计
本课程选用高等教育出版 社,沈维道、童钧耕主编的 《工程热力学》(第4版)作为 教材。
RED
《工程热力学(第4版)》是普通高等教育 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在第3版的基础上,根据教 育部新制定的“高等学校工科本科工程热力学教 学基本要求”,并总结近年来教学研究和教学改 革成果修订而成的。
工程热力学课程分析报告
机电工程学院 胡晓花 2016.5
一 课程定位和性质 二 教学目标 三 内容设计 四 重点、难点把握 五 学情分析 六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七 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 八 教学反馈与教学效果
一、课程定位和性质
能源是发展国民 经济和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的重要
物质基础。
地热能 核能
风能 生物质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 热力性质、热能有效利用 以及热能与其他能量转换 的基本规律,并能正确运 用这些规律进行各种热工 过程和热力循环的分析计 算。
培养学生具备分析和处理热 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科
工问题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
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学
维能力;
习作风;
训练学生在实际工程中的理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
(2)将理论结合实际,顺利完成了后续的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题目
35kW柜式空调机设计 家用冰箱的设计
小型冷库制冷系统的设计 低温地热水用于供暖系统研究
家庭式小型太阳能发电站
(3)设计获奖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工程热力学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八、教学反馈和教学效果
教学反馈
同行反馈
工程热力学 教学反馈
学生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教学信息的反馈,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反馈的来源-同行反馈
通过听课、 评课,督导组老 师和同事对课程 提出了宝贵意见, 我们在认真反思 的基础上进行了 改进。
教学反馈的来源-学生反馈
途径:
课堂教学反馈
学生评教
六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以服务为宗旨
以以能能力力为为本本位位
教教学学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
以就业为导向
三
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个 转
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素质培养为主转变
变
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
归纳法
讲授法
练习法
案例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讨论法
问题法
图形教学 法
任务驱动 法
图形教学法运用实例 • 教学内容:
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 程,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 主体。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如 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而不是一手包办。因此,在教学过 程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是十分必要的。
结合课程特点,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联系法
将基本理论与实际 相结联系促进学生 的理解。
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模块二 模块一
模块三
知识体系
模块四 模块五
五个模块有机结合构成了整个材料力学完整的 知识体系,有效的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课程本着坚持理论教学,并注重实验教学的指导 思想,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并及时将学科的最新发 展及教改教研的新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去。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主要是通过课堂表现、作业、考试成绩综合分析出来的。
03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习能力、应 04 用能力、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明显提高,达到了
预期的教学目标。
各项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1)将理论结合实际,顺利完成了后续空气调节等课程及冷库 课程设计、换热器课程设计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