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海参养殖过程中病害等不利因素的应对措施
海参养殖过程中病害等不利因素的应对措施
防治措施
购买参苗时应实施种苗健康检查措施,肉眼检查 应选择体表无损伤、肉刺完整、身体自然伸展、 活力好、摄食能力强、所排粪便较干呈条状的参 苗为佳。
投放苗种的密度适宜,保持良好的水质和底质环 境。
采取冬季下雪及时清除池塘冰面上的雪;如有充 氧设备要定期充氧,保持水体溶氧充足,有效降 低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的含量,同时抑制厌 氧微生物的繁殖,改善海参栖息环境使海参安全 越冬。
应用海洋红酵母和芽孢杆菌也可防治此病。
培育水温不得太低。
投喂饲料一定要新鲜。
滑板病
此症也称为“滑板病”、“脱板病”和 “解体病”,多在樽形幼体向五触手幼体 变态和幼体附板后的稚参时发生,是刺参 育苗后期危害最为严重和普遍发生的一种 流行疾病。该病传染性很强,发病快,数 天内死亡率可近l00%。
发病原因:
1.种参的质量问题。是否达到性成熟和体成熟阶段? 精卵是否成熟就进行催产?种参是否受到化学药剂 的损伤或影响?
2.饵料品质不佳如投喂老化、沉淀变质的单胞藻饵料.
3.饵料营养单一,营养不平衡。如单独投喂金藻类、 扁藻等饵料;或者在水瘦的海区育苗时过多投喂海 洋酵母所致。
4.一些细菌(弧菌或假单胞菌)感染幼体也可以导致 此病发生。
初期感染的病参多有摇头现 象,口部出现局部性感染, 表现为触手黑浊,对外界刺 激反应迟钝,口部肿胀、不 能收缩与闭合,继而大部分 海参会出现排脏现象;中期 感染的刺参身体收缩、僵直, 体色变暗,但肉刺变白、秃 钝,口腹部先出现小面积溃 疡,形成小的蓝白色斑点; 感染末期病参的病灶扩大、 溃疡处增多,表皮大面积腐 烂,最后导致海参死亡,溶 化为鼻涕状的胶体。
5.水质问题,如水温较低或过高,水中氨态氮/亚硝 酸盐/硫化氢等超标;换水时,水质变化施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投喂新鲜适 口的饵料如角毛藻、盐藻或海洋酵母,满 足幼体发育和生长的需要:另一方面适当 加大换水量,减少水体中细菌数量,配合 使用呋喃类抗菌素3×l0-6~5×10—6药 浴有良好疗效
烂边病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 在显微镜下耳状幼体边 缘突起处组织增生,颜 色加深变黑,边缘变得 模糊不清,逐步溃烂, 最后整个幼体解体消失。 存活个体的发育迟缓、 变态率低,即使幼体能 变态附板1周左右也大 多“化板”消失。
弧菌是烂边病的致病原之一。通过病原菌对 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检测,只有氟苯尼考与多 西环素复合抗生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预防 时可采取3+3的形式,即用药3d停药3d的 方式进行药物全池泼洒,用药剂量为3×106:而治疗时,剂量升高到5×1 0-6,每日 施药1次,直至痊愈。
在育苗池中,配合使用合适的有益菌和免疫增 强剂等以保障海参幼体强健不受细菌的感染, 从而抵御纤毛虫的攻击。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附着的幼体收缩不 伸展,触手收缩,活力下降,附着力差, 并逐渐失去附着在附着基上的能力而沉落 池底。在光学显微镜下,患病幼体表皮出 现褐色‘锈’斑和污物,有的患病稚参体 外包被一层透明的薄膜,皮肤逐步溃烂直 至解体,骨片散落。镜检池底可见大量骨 片。
分析研究表明:有三株革兰氏阴性细菌可引起此 症,具有病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现已鉴定出一 株弧菌为致病菌之一。在防治措施上:一方面, 采用二次砂滤或紫外线消毒的方法,并及时清除 残饵、粪便、有机物等,适时倒池,尽量减少养 殖用水中病菌数量;另一方面,重视投饵的质量 和数量,特别是通过消毒处理确保海泥和鼠尾藻 等饵料不携带重要致病原。另外,应定时镜检, 观察幼体摄食、活动及健康状况。发现病情,在 池中泼洒喹诺酮类抗菌素,以药浴和口服同时处 理进行治疗。
海参养殖过程中病害等 不利因素的应对措施
北方沿海地区开辟围堰,开展池塘筑礁养 殖海参的新模式,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海参养殖很快成为北方沿 海地区主要的繁养品种之一。但在海参养 殖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部分海参养殖区相 继出现了海参肿嘴、烂皮、排脏、不摄食、 形体萎缩乃至死亡等病害,另外养殖中也 出现黑苗、老头苗等因养殖管理不当,饲 料营养不平衡,水质调控失败造成的,对 许多养参专业户造成损失,严重挫伤了养 殖者的积极性
海参盾纤毛虫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夏季高温季节,水温在20℃左右,海参幼体 附板后的2~3d易暴发此病。近几年山东/大 连的部分地区水质较差,水中颗粒污染物较 多时,春夏秋季,稚参与幼参都发生此病。
未见在海参浮游幼体时期发生。一般此病多 为细菌感染或机械性损伤后的继发感染, 该病感染率高,传染快,短时间内可造成稚 参与幼参的大规模死亡。此病贵在预防,一 旦虫体进入海参体内,治疗效果都不理想。
海参腐皮综合症症状及防治
该症也称“皮肤溃烂病”,“化皮病”, 是当前养殖刺参最常见的疾病,危害最为 严重。越冬保苗期幼参和养成期海参均可 被感染发病,但幼参的感染率、发病率和 死亡率都高于成参,感染率很高,一旦发 病很快就会蔓延至全池,死亡率可达90% 以上,属急性死亡。每年的l~3月份养殖水 体温度较低时 (8℃以下)是发病高峰。
烂胃病
此病多在大耳状幼体后 期发生,每年6~7月高温期 和幼体培育密度大时更容易 发病。该病在山东、辽宁两 省都有发现,发病率有逐年 升高之势。其死亡发病症状 主要表现为:幼体胃壁增厚、 粗糙,胃的周边界限变得模 糊不清,继而萎缩变小、变 形,严重时整个胃壁发生糜 烂,最终可导致幼体死亡。 患病幼体摄食能力下降或不 摄食,发育迟缓、形态大小 不齐,从耳状幼体到樽形幼 体变态率低。
当稚参活力弱时, 在显微镜下可见纤 毛虫攻击参体造成 创口后,继而侵入 组织内部,在海参 体内大量繁殖,致 使海参幼体解体死 亡。
防治措施
养殖用水应严格沙滤和300目网滤处理。 应用专用杀虫剂杀灭纤毛虫
及时清除池底污物,勤刷附着基,适时倒池。
饵料中所用海泥要蒸煮后再用或经过药物处理 后再投喂,杀灭饵料中的致病菌和纤毛虫等寄 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