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灾害预防及处理计划

地质灾害预防及处理计划

地质灾害预防及处理计划×××公司×××煤矿二O一五年一月审批意见:地质灾害预防及处理计划一、编制依据1、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3、《煤矿地质简测报告》;4、《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贵州金杉土地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5、《矿区及地面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贵州金杉土地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

二、矿井概况1、地理位置及交通我矿位于县城南西平距12km,矿区有公路相通,距县城公路里程约16.0 km,交通较为方便。

2、井田境界及服务年限矿区范围由13个拐点圈定,矿区面积3.5026km2,开采深度由+1500米至+800米标高,设计生产能力9万吨/年,设计服务年限7.8年。

3、矿井安全条件:(1)瓦斯根据贵州省能源局文件(黔能源煤炭[2012]489号)“2012年度煤矿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我矿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14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5.78m3/t;绝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0.49m3/min,相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2.48m3/t。

矿井瓦斯等级为瓦斯矿井。

(2)煤尘爆炸性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2004年11月17日提交的《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所作煤尘爆炸性鉴定试验,测试K3煤层火焰长度>400mm,抑制煤尘爆炸最低岩粉量为75%,煤尘有爆炸性。

全矿按有煤尘爆炸危险设计与管理。

(3)煤的自燃倾向性K3煤层自燃倾向等级鉴定由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进行等级鉴定为二类:自燃煤,鉴定结果如下表:煤层自燃倾向等级鉴定结果表(4)煤与瓦斯突出根据黔安监管办字[2007]345号文件“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意见”,该矿矿区没有在文件列举的突出矿区范围内。

本矿井及相邻矿井未发生过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故本矿井暂按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矿井进行设计与管理。

(5)顶底板条件K3、 K2煤层顶板岩性为深灰色泥质粉砂岩,较稳定。

但煤层底板为灰黑粘土岩,易发生彭胀。

(6)冲击地压本矿区内也无冲击地压历史记录,为无冲击地压矿井。

(7)地温情况区内未发现地温异常区,属地温正常,在本矿井开采深度范围内,预计地温对开采没有较大的影响。

(8)水文地质矿井充水因素主要为顶板裂隙淋水,其次为老空水和老窑水,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5m3/h,最大涌水量为40m3/h。

4、矿井生产条件:(1)矿井开拓方式:采用斜井-平峒综合开拓,矿井共布置三个井筒:主斜井井口标高+1450m,坡度14°,主要用于运煤、行人、入风;副平硐井口标高+1362m,坡度4‰,主要用于运矸、运料、行人、入风;回风平硐井口标高+1464m,坡度5‰,主要用于行人和回风。

(2)矿井通风方式:中央分列抽出式通风,采用节能防爆对旋轴流主扇,型号为FBCDZNo16,功率为2×55KW。

(3)矿井主要运输方式:主斜井皮带运输机运输原煤;副平硐蓄电瓶机车牵引矿车运矸石和材料;轨道上下山绞车提升运输,提升机型号JTPB-1.6×1.5/24,电机功率110KW。

(4)矿井供电方式:双回路供电,1万伏高压入井,变压器容量2030KVA。

(5)矿井排水方式:上山区自流式排水,下山区井底水仓三泵两管动力排水,水仓容量1800立方米,排水高度116米。

井底水仓工作水泵和备用水泵型号DF155-30×6, 水泵流量155m³/h,水泵扬程180米,水泵功率132KW。

(6)压风设备:主斜井地面固定式压风机向井下集中供风。

工作压风机型号LG16/8,功率90KW;备用压风机型号FHOGD16/8,功率90KW。

(7)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型号KJ73N。

(8)人员定位系统:型号KJ237。

(9)防灭火束管监测系统:JSG-7井下。

5、矿井生产接续情况:矿井共划分一个水平,两个采区。

现回采一采区的下山区第一区段K3煤层。

矿井现有一个采煤工作面和一个掘进工作面:(1)1309采煤工作面:回采K3煤层,工作面斜长180m,平均采高0.9m,平均倾角13°,采煤方式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回采工艺为高档普采,支护方式为单体液压支柱配合金属铰接顶梁联合支护,运输方式为刮板运输机与皮带输送机连续化运输进煤仓。

(2)1311顺槽掘进工作面:施工K3煤层半煤岩准备巷道,施工断面6.03平方米,工字钢棚子支护,顺槽段刮板机运输,斜巷段绞车提升。

三、矿井地质环境条件1、气象水文矿区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据县气象局统计资料,区内5—9月为雨季,常有暴雨、冰雹等灾害发生,枯季为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年均气温17.2℃,年均降水量1300mm。

矿区水系属珠江水系,区内发育有二条季节性小支流(冲沟),向北流入河里。

溪沟中常年有水,枯水期流量<1-2L/S,汛期最大流量>3m3/S。

该支流为山区雨源泉型河流,流量变化较大,水量主要受大气降水控制。

2、地形地貌矿区地势南高北低,地势陡峻,地形切割较大,沟谷形态呈“V”字型;总体是向北倾斜的由陡变缓的单斜山(顺向坡)地貌特征。

矿区地貌类型属中山构造侵蚀-剥蚀地貌。

矿区内最高点标高1675m,最低点标高1150m,相对高差345m。

工业广场位于矿区北东隅近南北向支流的两侧坡上,海拔标高1315-1380m,平均纵坡在5-10﹪左右,有一条山区雨源泉型支流自南向北从工业广场中部流过。

3、地层岩性⑴、地层岩性矿区出露地层以上三叠统火把冲组二桥组为主,次有成片分布的第四系。

①、火把冲组(T3h)主要为灰色岩屑石英砂岩、粉砂岩、粘土岩、炭质页岩及煤层(线)组成的一套海陆交互相岩层,是贵州晚三叠世的主要含煤层系。

厚687m。

火把冲组是本区及邻区的主要产煤层位,含可采煤层3-4层,自下而上编号为K1、K2、K3及K4。

根据岩石组合特征及含煤情况差异,本组分三段,矿区内只出露第三段。

各段特征如下。

a、第一段(T3h1)灰色薄至中厚层含钙质砂岩、粘土岩,夹石英岩屑砂岩及煤线(有可采煤一层,编号K1)。

厚84m。

b、第二段(T3h2)灰色中厚层砂岩、粘土岩呈韵律互层,厚312.7m。

含煤层(线)20-25层,单层厚0.05-0.3m。

c、第三段(T3h3)浅灰、深灰色中厚层岩屑石英砂岩、粉砂岩、粘土岩夹炭质粘土岩及煤层(线),夹厚0.8-1.2m可采煤层2层(编号K2、K3)。

厚240m。

本段在矿区内未出露全,可采煤层只出露2层(K2、K3)。

②、二桥组(T3e)岩性为中厚一厚层状细至粗粒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砂岩、粘土岩,夹少量细粒石英砂岩、炭质页岩及劣煤层,厚>100m,底部以厚层状粗粒石英砂岩出现与火把冲组分界。

③、第四系(Q)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分布于矿区中部及南部。

有冲积层及残坡积层两种沉积类型,沉积物有黄褐色粘土、亚粘土、岩块、碎石及砂砾层。

厚0-25m。

在第四系分布区内仍可零星见T3h3砂岩及粘土岩露头。

⑵、煤层特征区内仅出露K2、K3煤层。

a、K3煤:俗称“高煤”。

产于火把冲组第三段中上部,上距二桥组底界120-130m。

顶板为深灰色泥质粉砂岩,底板为灰白色粘土岩。

煤层厚1.00—1.10m,平均厚1.05m,属中厚层煤,结构简单,变化不大,仅局部地段含厚约0.01—0.05m的夹矸。

属稳定煤层,为中硫低灰低熔点气肥煤。

b、K2煤:俗称“五层荒”。

位于火把冲组第三段中下部,上距K3煤50—55m,煤层厚1.10—1.14m,平均厚1.12m,结构简单,为中高硫低灰低熔点气肥煤,属稳定煤层。

4、构造与地震矿区位处扬子陆块西南缘隶属东西向构造带的龙头山向斜(亦称兴仁向斜)东端南翼。

向斜核部地层为二桥组砂岩,翼部地层为火把冲组砂岩、粘土岩夹煤。

岩层产状倾向350°-10°,倾角7°-10°,平均6°。

矿区区域地壳较稳定。

矿区岩石中的节理、裂隙较发育,计有北东、北西及近南北向三组,一般走向延伸数米至数十米。

据查访得知,区内没有新构造活动与地震活动迹象的存在。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矿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5、水文地质特征矿区地下水类型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松散岩类孔隙水次之。

⑴、基岩裂隙水:赋存于上三叠统火把冲组之砂岩及粘土岩中。

在地表浅部强风化带中风化节理裂隙较发育,地下水赋存其中,含水层厚度一般小于10-20m。

在强风化带之下的基岩中含水岩组由含水层(砂岩)与隔水层(粘土岩)相间组成,含水性弱。

⑵、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残坡积层及冲积层中,沉积物为含碎石粘土、亚粘土及砂砾层,厚0-25m。

目前尚无泉(井)点发现。

矿区地下水为潜水,埋藏深度随地势高低起伏而变化。

在地势低凹处,地下水埋深较浅,一般1-4m;而在山脊上地下水埋深可大于30m。

地下水补给源于大气降水。

据邻近矿区井下新获水文信息,地下水埋深一般为10-80m,排水量1-8m3/d。

6、岩土工程地质特征⑴、工程地质岩组的划分矿区的岩石根据其物性差异可划分为三个岩组。

①、松散岩组第四系残坡积层及冲积层的含碎石粘土、亚粘土及砂砾层,厚度薄,一般具可塑状,属细粘土,物理力学指标低,能满足矿山一般建筑物地基持力层要求。

②、软质岩组火把冲组、二桥组之粉砂岩、粘土岩及炭质页岩属之。

软质岩组结构疏松,抗风化能力较弱,有遇水易软化导致物理力学性能变低的特性,但能满足矿山建筑物地基持力层要求。

③、坚硬岩组火把冲组、二桥组之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属之。

本岩组之岩石力学强度高,抗风化能力较强,能满足矿山建筑物地基持力层要求。

⑵、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区内除第四系为土体外,火把冲组为薄至厚层块状结构的岩体,且是原始沉积的结构面,岩体稳定。

未见密集分布的节理构造结构面,而地表浅部的风化节理裂隙较常见;风化夹层、次生夹泥层等次生结构面仅在局部地段见及。

根据上述岩土的物质组成及岩体结构面特征分析,区内岩土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7、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矿区人类工程活动局限于农业耕作、修筑乡村便道及煤矿采掘等。

在山高坡陡地带,已开始退耕还林,植被面积逐渐扩大,水土流失逐年减少。

1996-2002年断续出现的民采小煤窑(老硐)已知有2个,位于矿区南界外100—200m一带,采掘深度100-150m。

在矿区范围内的小煤窑已关闭,且当初开采规模均较小,对地质环境影响不大。

8、社会环境条件矿区、工业场地及其影响区范围内没有自然村寨,全为荒山草坡,利于煤矿开发,社会环境条件较好。

综上述,矿区内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等均较简单,利于矿山建设及煤矿开发,唯火把冲组中的粉砂岩、粘土岩及炭质页岩结构较疏松,抗风化能力较弱,有遇水易软化致物理力学性质变低的特性,工程性质较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