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理论精讲5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理论精讲5


学生真切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他在教学中贯彻了( )。
A. 直观性原则
B.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2.(2016年上全国教资真题)王老师在化学课上讲到元素周期表中的“镭”元素时,
向学生们介绍了“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事迹,同学们深受教育。这体现
了哪一教学原则( )。
(3)要重视运用语直观 (4)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选择语言不滥用
一、教学原则
启发性原则
p 含义:引导思考、积极探索
p 名言:
ü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ü 苏格拉底:产婆术
ü 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ü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p 贯彻要求:(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施教
有的放矢
知识技能中 蕴含德育
6.思想性与 科学性相结 合
适合学生发展水平 5.量力性 原则(可接受 性)
8
1.直观性
多种感官、感性认识
2.启发性
引导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 4.巩固性 3.循序渐进 (系统性)
学科+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
一、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
p 含义:多种感官、感性认识
2019年下教师资格证理论精讲5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主讲:陈沫
说在课前
想刷题哪里去? 进度:零基础的学生可以接受 时间:19:00—21:00,中间休息两首歌的时间 不要刷屏哟,有答疑时间
刷题了解下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01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02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03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 04 新课程改革的职业理念 05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
4.教育性
教学才刚刚开始
1.(2017 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的特点 是( )。 A. 主动性、间接性和引导性 B. 探索性、间接性和引导性 C. 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D. 间接性、引导性和复杂性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 语言传递: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我1国00方%法
2 直观感知:演示法、参观法 实际训练: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3
4 情感陶冶: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讲授法
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见醋放盐”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教学刚开始
1.(2013 上)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理论是( )。 A. 形式教育论 B. 实质教育论 C. 传统教育论 D. 现代教育论
四、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ü 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 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ü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ü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p 名言:
ü 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缪
ü 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
ü 乌申斯基: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p 种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p 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两独一发
2.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学习过人
3.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教师角色的转变:
二、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 孔子:学思行 2 《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 昆体良:模仿、理论、练习 4 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5 席勒: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 6 杜威: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三、教学的任务
(一)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形式教育
洛克 裴斯泰洛奇
目录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 第二章 中学课程 第三章 中学教学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八章 中学生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第三章 中学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第二节:教学过程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方法 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第五节:教学模式 第六节:教学评价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教学原则
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p 含义:品德+知识 p 名言:
ü 赫尔巴特: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 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一、教学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p 含义:学懂学会、学以致用 p 名言:
ü 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p 贯彻要求:(1)书本知识要注重联系实际
内母猪过重,方去膘
7. 关注发展过程
能力提升题
1.(2015 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功能更加强调的是( )。 A. 甄别与鉴定 B. 选拔与淘汰 C. 促进学生分流 D. 促进学生发展与改进教学实践
小结
附录:第二章简答梳理
1. 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二级) p59 2. 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观点。(二级) p59 3. 简述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二级) p60 4. 简述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一级)p64 5.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一级) p65 6. 简述教材设计的一般原则。(二级)p66 8.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二级)p71 9.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二级)p71 10.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二级)p72 11.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 (二级)p72
教师观
行为
师生关系:强调尊重、赞赏(你) 教学关系:强调帮助、引导(它)
自我:强调反思(我) 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强调合作
(他)
你它我他
四、新课程改革的职业理念
教学观
学习者中心 教会学生学习 重结论更重过程
关注人
学习过人
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教学观
学习者中心 教会学生学习 结论过程并重 关注人
四、新课程改革的职业理念
学生观
发展的人 独特的人 独立意义的人
两独一发
四、新课程改革的职业理念
教师观
角色
教师与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与研究: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学与课程:课程的建设/开发者 学校与社区:社区型开放教师
建促放研 “见醋放盐”
四、新课程改革的职业理念
地位
运用最多、最广的教学方法
分类
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评价
优点:效率高,能在短时间系统传授知识 缺点:不利于因材施教与发挥学生主体性
谈话法
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
类型
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
评价
优点: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挥主动性 缺点: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小结
第二节 教学过程
01 教学过程的概念 02 教学过程的本质 03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04 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双边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
活动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1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间接性
2.引导性
3.简捷性
第一节 教学概述
01 教学的概念 02 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03 教学的任务 04 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一、教学的概念
(一)教学的含义
1.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P79)
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二)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
教学 vs 教育 部分与整体 教学 vs 智育 途径与内容
适合学生发展水平 5.量力性 原则(可接受 性)
8
1.直观性
多种感官、感性认识
2.启发性
引导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 4.巩固性 3.循序渐进 (系统性)
学科+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
冯巩找阴(因)凉(量),寻(循)思理直发
傻傻分不清的教学原则
1.(2015年下全国教资真题)罗老师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