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答题技巧和知识点重点整理归纳附模拟试卷(5份含答案)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答题技巧和知识点重点整理归纳附模拟试卷(5份含答案)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答题技巧和知识点重点整理归纳附《教育知识与能力》5份模拟试卷中小学教师资格笔试考试技巧考试时掌握答题技巧,能够帮助考生通过考试。

笔试各题型的解题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考生顺利通过考试!一、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在考试中占比最多。

从内容上看,选择题涉及的多是重要知识点或疑难问题;在命题方式上也有规律可循,首先是表明因果关系的问题判断,回答“是什么”;其次,关于对一些所谓“基本问题”、“核心问题”或“根本问题”进行判别,是选择题在命题方式上又一显著特点。

一般来说,科目二选择题1~11题为教育学范畴;12~21题为心理学范畴。

解答选择题需要有相应的解题技巧,下面介绍下这几种解题方法,各位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学以致用!1.回忆法(直接从记忆库中联想到要填空的内容)2.填入法(把答案填入分析的方法)3.比较法(把答案两两比较,比出最佳答案)4.排除法(把明显不正确的选项先排除掉,逐渐缩小范围,集中思考)二、辨析题辨析题的题型由辨和析两部分组成,它的特点是有辨有析,辨析结合。

辨是辨别判断,析是指对判断的说明。

考察范围:主要集中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基本每年2道题,教育心理学基本2道题。

普通心理学合计共出现4道辨析题,概率较小。

依照频率排序如下:第四章(10)→第一章(9)→第三章(4次)=第七章→第五章(2次)=第二章(2)→第八章(1次)辨析题一般是给出一个表述,让考生进行正误判断。

对于辨析题,考生的作答要分两步,首先要判断所给出的表述正确与否,然后还要给出判断的依据。

这两步中,第一步的判断非常关键,因为一旦判断错了,后面的判断依据答的再全面也不能得分。

所以考生在做辨析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所学理论,先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简答题简答题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还是挺高的,一般涉及的问题都是稍大的问题。

考察范围:教育学每年几乎两道题,普通心理学范畴共涉及过6道题,所以常规考法基本集中于教育心理学范畴依照频率排序如下:第五章(7次)→第三章(6次)→第四章(5次)=第七章=第八章→第一章(4次)=第二章教师资格改革风向和目标是不断提升教师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专业能力,促使其专业发展,对于的考试的动态需要联系联系第三章教学、第四章学习心理、第五章发展心理、第七章德育的知识体系。

答题方法:根据要求阐述一种观点,或对某种理论做出解释,也可能是提供系统证明。

回答时要层次清楚、言简意赅,论点或根据不可遗漏。

①对已有的科学事实和观点做出肯定,阐明其具体表现,只要说明“是怎样”即可;②要求突出实践过程,强调具体方法,回答“应当怎样”,则要注意操作的程序性;③要求阐明原因,回答“为什么”,关键在于把道理讲清楚,保证论据全面;④对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或观点,要求界定,加以区别,则需语言简洁,直接点出差异所在;⑤如属于记忆性问题,则需要整体把握,覆盖要点。

四、论述题论述题是主观题型中分值较大的一类题目,难度相对来说也比较大。

考生在作答论述题时一定要注意与简答题区别开。

简答题我们在前面说过,只要答出要点就可以了,而论述题既要答出相应的要点,还要进行详细的阐述,只有要点而没有解释论述不可能拿到。

因此,考生在做题时,首先要答出每一条相应的理论知识,然后要结合实际进行阐述。

五、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某一特定案例的能力。

考察范围:教育学一道和教育心理学一道,普通心理学合计出现两道题,概率较小。

教育学:1.教学原则:启发性逢考必出;2.教学方法:只考过一次,常用方法;3.德育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因材施教常考;4.德育方法:说服法逢考必出。

答题技巧:材料分析题选择的基本都是教育案例,每个案例都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常常与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育活动、教育管理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

材料分析题大致可分为描述评价型、分析决策型、方案设计型等。

作答时要注重审题,有目的性地去看问题、阅读题干。

要注意析题,辨别任何一个有教育意义的信息,首先确定材料内容设计的知识点,然后抓重点,再理清思路,全面考虑问题。

答题时要针对问题直接作答,简洁明了;要列出科学的教育理论;要结合案例的实际情况对理论进行分析、说明。

最后,切记要用教育理论的专业语言解答。

六、写作题从出题内容上看,写作题一般涉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课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规等内容都烂熟于心,写文章时则要综合知识背景,对理论常识及各类写作素材信手拈来,内化贯通。

考生还需结合已有的实际经验,使文章内容深入透彻,而不流于表面。

写作时要根据需要按照选定的文体写作,依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要合理布局谋篇,安排文章结构。

考场作文的结构模式可“简”,列提纲要“快”,立意要“深”,感情要“真”,语言要“美”。

知识点重点整理归纳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选择题、辨析题)(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的中介,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19世纪法国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

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弄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著有《教育史教科书》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学家和教育史学家。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圣餐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礼记》记载,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古代产生了学校。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资本主义教育目的在于为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及利益服务,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通知人才,又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

社会主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代教育基本特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终身化(保罗·朗格朗突出《终身教育引论》)、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选择题)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牢记)孟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教育思想在《论语》(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专谈教育,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P10知识拓展苏格拉底: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为“产婆术”柏拉图:集中体现在《理想国》中,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倡导者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著作《政治学》。

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近代第一步教育学著作,最早具有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曾经赞誉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自创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提出进行把最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知教育”。

卢梭:《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康德:教育学最早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裴斯泰洛齐: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洛克:提出“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教育漫话》)。

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也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提出了“四阶段教学理论”;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1.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2.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