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就城区环卫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问题提出的建议

关于就城区环卫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问题提出的建议

关于就城区环卫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问题提出的建议
环境卫生水平标志着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在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活、投资环境,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作用日益凸现,环境卫生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全面提升我旗的良好形象,关系到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搞好我旗的环境卫生工作对于打造充满魅力的城市名片、增强土右的知名度和美誉感、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抓好环境卫生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需要,是一种责任,是一项任务。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区环境卫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环卫部门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展,管理业务在不断加大,但是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滞后,城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跟不上城市发展,制约了整体质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具体表现在:
1、垃圾中转站数量不足和布局不合理。

1991年建设部制定并发布了《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2003年又修订颁布了《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明确规定:居住区或旧城改建的居住区应设置垃圾收集站,转运站宜靠近服务区域中心或生活垃圾产量多且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小型垃圾中转站约1平方公里设置
一座。

而目前城区现只有11座垃圾中转站,中转站的服务半径过大,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由于垃圾中转站少,一些垃圾中转站超负荷运行,对周围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城区垃圾中转站数量少、设施老化的矛盾已经日益凸现。

2、临时性垃圾站用地问题亟待解决。

城区现有的11座垃圾中转站,部分地区还放置一些临时性垃圾转运箱,都是露天作业,不但不能满足现有垃圾量的工作需要,垃圾箱直接露天收集垃圾也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且垃圾站用地未有明确,随时可能被要求转移。

环卫基础设施是城市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加快城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工作。

环卫基础设施不足,严重阻碍了我旗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

3、公厕设施老化、总体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

我旗的公厕普遍存在设施老化、总体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的现象。

根据建设部《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要求,城市中的广场和主要交通干路两侧;车站、码头、展览馆等公共建筑的附近;市场、大型停车场、体育场馆、公园、风景名胜古迹游览区附近;新建住宅区和老居民区及其他公共场所,都应设置公共厕所。

目前城区公厕配置无论从数量上、布局上,都与建设部颁发的标准要求相差较远,造成人们“如厕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目前城区只有14座旱厕,5座水冲公厕,基本都属于三类公厕。

这些公厕都是随意建设的,没有具体规划,布局杂乱,普遍存在设计建设标准低、设施老化、产权不明的现象。

由于人为破坏和日久失修,一些公厕出现便槽、地面瓷砖破损,内外墙剥落、设施破损缺失的现象。

这些落后的公厕已经跟不上我旗的城市建设水平,改造和新建新型无害化公厕刻不容缓。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为贯彻落实和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理念,真正从全旗的高度抓好我旗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城区环境卫生工作质量,提升我旗城市品位与形象,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城镇”,达到与主体工程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入使用的目标。

应进一步加强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度,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数量达标,确保实施”,彻底改变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从根本上缓解城区公厕、垃圾中转站严重不足问题。

具体如下:
1、应加快城市垃圾中转站规划、建设进度,切实提高城市垃圾处理能力,建议城区现有的广场和主要交通干路两侧;车站、码头、展览馆等公共建筑的附近;市场、大型停车场、体育场馆、公园、风景名胜古迹游览区附近;新建住宅区和老居民区及其他公共场所,提前规划,预留公共设施用地,以便高标准建设。

同时将现有的临时性垃圾站用地划拨为永久垃圾站建设用地,并在原址上规划建设永久性垃圾中转站、公厕综合楼。

2、为彻底解决公厕、垃圾中转站数量不足和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当前旗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按照相关的规定、标准以及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要,尽快解决城区公厕、垃圾中转站规划、征地和建设事宜,缓解城区垃圾中转站压力,保证垃圾日产日清和解决人们“如厕难”的问题。

3、将城区的14座旱厕升级改造成无害化公厕。

提出以上建议望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考虑纳入“十二五规划”中,及时给予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