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国际传播
陈卫星、李智、罗青
708 811 924
2011 复试参考书
03
媒介与女性
刘利群
3.媒介与女性方向
2009
05媒介与女性
06国际传播
05刘利群
2007 女性
媒介与女性研究是媒介研究与性别研究的交叉领域。
在媒介传播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性别意识已经成为媒介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媒介与女性研究也逐渐成为跨学科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媒介与女性研究以传播学和性别研究为理论基础,既是用性别的角度研究媒介、传播和大众文化,也是通过传播理论和文化研究解读社会性别的发展。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重点包括:本领域学术研究和传媒实践的历史脉络、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从性别角度分析媒介工作者、媒介内容和媒介受众的发展与特点;以及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本领域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等。
促进大众传媒生产无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媒介产品,推动大众传媒成为宣传社会性别意识、促进社会平等和社会文明的社会舆论平台;还可以为党和政府、新闻媒体、关注妇女、消除性别歧视现象提供理论支持,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建立有利于妇女争取“平等、进步、发展”的媒介环境。
本研究方向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的优势国际平台,研究生可以开展多渠道、多领域的研究、实践工作,推动产学研综合发展。
本研究方向为各级各类传播媒体、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培养具有较强性别意识和丰富传媒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传播学的知识和社会性别研究的视角、方法,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好的媒介实践和思考能力,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实际需要的专业化人才。
4.国际传播方向
国际传播是中国传媒大学根据本校学科基础及其优势而开创的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其特色在于把传播学与国际关系学两者结合,从传播学和政治学的双重透视角度,并结合传播学和国际关系学与其他人文科学(历史学、人类学和哲学)和社会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的交叉关系来对信息的跨国流动进行整体性研究和案例性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在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研究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传播学理论和国际传播理论形态的研究,(2)基于实证方法的政治传播和国际关系的研究,(3)国际传播学理论范式研究;(2)全球传播(传播的全球化)研究;(3)国际传播效果比较研究等。
本研究方向要求学生从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层面,去了解和掌握国际传播的历史进程、行为主体、基本特征及其社会效应,从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受众和效果等多个维度阐释国际传播现象,并注重运用量化性质的内容分析和受众调查方法以及质化性质的文本考证和田野方法,注重思考传播的主体性问题。
本研究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学生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具备运用国际传播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解决国际传播现实问题的能力,承担起对外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等工作。
本研究方向的师资队伍完备,大多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理论修养高,业界经验丰富。
在课程设置上,本研究方向以理论修养为核心,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除了为学生开设国际传播史、国际传播理论以及国际传播方法论等方面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中国政治与外交、文化外交、国际政治传播、奥运传播、视觉传播、社会传播(或INGO传播)、跨国媒介经营与管理、传播全球化、国际政治营销(建设中)等课程,并开展生动活泼的专业实践活动,使学生既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国际传播的总体态势,又能够运用多种理论范式对信息跨国传播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说明,并为国家的对外传播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国际传播
罗青
罗青
亚洲传媒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教育背景
2005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学博士
2000年,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硕士
1994年,广西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学士
2003 年12 月-2005 年3 月欧洲委员会欧洲视听观察中心、德国科隆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
欧盟传媒市场及政策、传媒战略管理、新媒体、体育传播
主要科研论著
《坚持全球竞争中的文化多样性——法国视听产业政策观察》,《南方电视学刊》
《全球竞争力:欧洲电视市场博弈的启示》《亚洲传媒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规范化研究》2004 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联合撰稿)
《创建欧洲传媒统一大市场》《现代传播》
研究课题:
基于“文化多样性”的欧盟视听产业研究;亚洲高等教育财团资助项目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拓宽电视市场”教育部出国留学基金委资助(2002-2005 年)
中德电视节目市场比较研究,广电总局课题(2004-2005 年)(结项)
广播电视节目规范化研究,广电总局重点课题,课题组成员(结项)
联系我:eileen_luo@
文春英
文春英
副教授
亚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教育背景
2002年-2007年,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传播系博士
2000年-2002年,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传播系硕士
1994年-1996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系第二学士
1989年-1993年,黑龙江大学图书情报系学士
工作经历
1996年至今,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教授
2004年至今,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2006年至今,大韩民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韩国文化院,高级顾问
研究方向:广告史、广告监管、说服传播
主要科研论著
专著:
《外国广告发展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论文:
“中国的广告监管体制研究”《言论情报研究学刊》第38卷,2001年5月韩国
“民族情绪对海外营销的影响——案例研究”《广告月刊》,2004年9月韩国
“韩国电视广告监管体制的变迁及启示”《媒介》,2002年5月中国
研究项目
《中韩电视广告监管体制比较研究》课题负责人,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2005年6月
《我国传媒广告的规范问题研究》课题负责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03年9月
《中西古典说服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以春秋战国和古希腊为例》,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2008年12月
联系我:snuwen@
周雪梅
周雪梅
亚洲传媒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教育背景
2004年,北京广播学院文学院文学博士
2001年,南开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
1998年,南开大学哲学系哲学学士
研究领域
美学、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
教授课程
普通逻辑
主要科研论著
《论审美文化》(副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在审美与娱乐之间》,《现代传播》2003年第1期
《世纪思想家——罗素》,《传记文学》2000年第6期
联系我:xuemayzhou@
刘丰海
刘丰海
亚洲传媒研究中心讲师
教育背景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职博士研究生
2002,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
1994,河北师范学院英语系文学学士
研究方向:新闻史、健康传播
教授课程:
健康社会学、中外新闻史、传播学概论
主要科研论著
论文:
《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2008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大会”,北京,2008年4月
《农村青少年艾滋病预防知识传播策略——以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项目为例》,“第二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北京,2007年11月
《农村校外青少年人群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效果分析》,“2007中国传播学论坛: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北京,2007年10月
HIV Prevention Information Delivery in a Virtual Community: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a Gay Website, Symposium of New Perspectives of Media Studies in the Digital Era, Seoul, Korea, Oct 2007
合著:
《国外媒介集团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
《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
《世界电视前沿》华艺出版社,2001年
翻译:
《医患交谈》,《访谈的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全球电视电影》新华出版社,2004年
《语言的战争》新华出版社,2001年
获得奖项:
“2008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大会”优秀论文奖,2008年4月
“第二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十佳论文奖,2007年11月
联系我:lfh@
刘新鑫
亚洲传媒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教育背景:
2005—2007年,英国莱斯特大学
(University of Leicester)全球化与大众传播专业硕士
2001—2005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学士
工作经历
2010年至今,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2007—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研究方向:城市形象传播、城市品牌营销
研究成果:参编《亚洲城市品牌建设成功案例》,撰写《香港篇》。
待发表:《重大事件传播对城市品牌的塑造》、《城市品牌营销中的媒介策略》、《城市宣传片中的城市形象》、《文化
产业对城市品牌构建的影响探析》、《城市品牌构建中文化符号的运用》
联系我:liu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