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刘健华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以下我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

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三维”目标的确定和依据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原电池的反应原理、构成条件。

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二、说教法
1、实验探究法
本节在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时,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表示为:
在分析原电池的组成时,实验探究过程如下:
实验探究法的选择意在落实新课改“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

2、指导发现式
本节课从科学史的引入到实验探究,再到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是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指导之下完成的,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排除失败和无效学习。

本节课中原电池中的微观粒子(电子和离子)的运动状况作为难点,我借助两种手段来突破。

一是利用灵敏电流计判断电子的运动方向,二是借助电脑动画模拟演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

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三、说学法
本节学法指导的重点是采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里既包括对学生观察实验的指导,又包括对实验方法的选择指导(对比实验)。

本节课涉及生活中常用的电池,是学生熟悉的物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同时学生已掌握氧化还原知识和金属活动性顺序,也具备基本的电学知识,为原电池原理的探究储备了必要的知识。

这也符合新课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的基本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基本流程:
Ⅰ引入课题
根据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及火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分析火力发电体系中的各要素及其利弊。

通过分析火力发电过程的能量形式多,转换多及能量损失较多,同时伴有严重的环境污染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中心意图: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

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你是科学工作者,你会怎样做来排除这些弊端? 通过PPT 演示 1.奇妙的青蛙腿——伽伐尼电流
教师模拟演示重现历史过程。

将具体物体抽象为化学实验装置,探究原电池原理。

Ⅱ讲授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原理。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有电流产生→产生电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

此时学生对反常的实验现象——铜片上产生气泡很感兴趣,在学生的这个兴奋点上我及时提问:气泡的成分可能是什么?为什么在铜片上析出?根据你所了解的电学知识,你知道电子是怎样流动的吗?并借助于微机演示原电池原理的微观动画模拟。

分析过程,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e -内外电路电子定向移动
继续提问,作为电池,有正极和负极之分,你如何判定装置中锌片和铜片哪个是负极、哪个是正极?经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判定方法有两种: 1.根据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

指针偏向哪一极,该极为正极,另外一极为负极。

2.从电极材料,金属活泼性判断。

相对活泼金属为负极,相对不活泼金属为正极。

以铜锌原电池为例指导学生判断正负极并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得出原电池化学反应的本质。

追加提问,究竟满足什么条件才能构成原电池呢?设置半开放性试验,所谓半开放性实验,是指教师提供必要的材料,由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如提醒学生可以从材料、溶液、回路是否比和三个角度考虑实验的设计。

同时推荐学生利用对比实验寻找答案。

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做教师设计意图的机械操作者,也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的实验,使有限的课堂时间得到有效的利用。

注意指导学生如实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汇报、总结、归纳并内化抽象得出规律。

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两极一液一回路 Ⅲ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了原电池的原理以及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要求同学们理解原电池的原理,能够正确判断原电池的电极名称并写出电极反应式,注意正、负极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要保证得失电子守恒。

同时能够依据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判断那些装置可以构成原电池。

介绍伏打电池——世界上第一个电池。

课堂小结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掌握重点知识,同时也为第二课时做铺垫。

Ⅳ课堂练习
设置两类练习题,一类是巩固知识的习题,另一类是带有趣味性的生活应用题。

1、判断下列哪些装置构成了原电池?若不是,请说明理由;若是,请指出正负极名称,并写出电极反应式。

[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2、下列哪些反应在理论上...可以设计为原电池?[强化对原电池原理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 ① 2FeCl 3 + Zn == 2FeCl 2 + ZnCl 2 ② NaOH + HCl == NaCl+H 2O ③ Fe + 2HCl == FeCl 2 + H 2↑ ④ 2H 2 + O 2 == 2H 2O
3、格林太太是位漂亮、乐观、开朗的妇女,每当她开怀大笑时,人们可以发现她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中镶有两颗假牙,其中一颗是黄金的——这是她富有的象征,另一颗是白钢的——这是一场车祸留下的痕迹。

令人困惑的是,自从车祸之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疼,心情烦躁……医生绞尽脑汁,格林太太的病情仍未见好转……请问你能帮帮格林太太吗?[学以致用] Ⅴ课后作业 1.《名师》P40页1、
4、6、10。

[巩固知识的作业]
2.课外实践活动:利用苹果、柑橘、等水果尝试制作原电池。

[趣味性作业,提交作业形式的改变] 3.上网查询,发展中的化学电源种类及应用。

[第二课时的准备]

Ⅵ自我评价和反思
1.过去所学的哪些知识对你在本节课的学习有所帮助?
2.你对原电池概念、工作原理、组成条件等知识掌握了吗?
3.你是如何与本组同学进行合作的?
4.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认为最有用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
[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方法,以微机为手段,不断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通过化学史的引入和实验模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学习能力,从而真正改变学习方式。

附:板书。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一)火力发电工作原理
(二)燃烧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
(三)原电池
1.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原电池的电极名称
负极:电子流出(电流流入)的一极(较活泼金属),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电子流入(电流流出)的一极(较不活泼金属),发生还原反应。

4.电极反应式与电池总反应式
负极(锌片)Zn-2e-=Zn2+ (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2H++2e-=H2↑(还原反应)
电池总反应式:Zn+2H+=Zn2++H2↑
原电池化学反应本质: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5.组成原电池的条件(两极一液一回路)
①电极: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材料作电极。

②溶液:两电极均同时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回路:两电极间形成闭合电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