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D:2020年高考命题方向与精准备考复习-于老师

D:2020年高考命题方向与精准备考复习-于老师

2020年高考命题方向与精准备考复习目录第一篇看透高考第一部分从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学科核心素养来看高考命题第二部分知识考点的分布规律与方向第三部分能力考点的演变规律与方向第二篇科学备考第一部分抓住真题,扎实备考第二部分抓住关键,深度备考第三部分抓住根本,科学备考前言首先我们从三个维度来分析命题的规律和方向,然后再把以上分析进行总结和概括,从而抓住关键和根本,使我们的备考走向深度和科学。

第一篇看透高考第一部分从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学科核心素养来看高考命题大纲里的考试范围、考试说明里的考核目标、样题是比较明确的,但还要看高考试题的具体表现。

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改革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存在诸多模糊点,需要理清。

一、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以促进素质教育发展为基本遵循,科学构建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

目的: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考什么: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怎么考: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1.关于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有较好的区分度,能选出大学需要的人才;的确起到了引导教学的作用,因为它是标杆,你不得不从;但命题者基本不理会中学的意见,因此离中学教学太远,引导作用有限,导而难应!2.关于“立德树人”这是教育的总目标;立德树人回答了教育界必须要回答的关键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高考也不例外。

立德树人功能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会越来越强;党领导一切,必须加强政治导向,这是新时代的要求;必须重视“德智体美劳”的提出,尤其是“劳”字。

体:运动的环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美:自然、人文界的美,在旅游地理中呈现较多。

劳:产业活动都与此有关;过去的高考题曾涉及到恶劣的施工环境下需要注意的问题;今后也许会从怎么顺应地理环境的时空规律去更科学的工作入手考查;当然恶劣环境下的艰苦奋斗如塞罕坝精神,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大国工匠等劳动者的工作环境也可能成为考点。

如北方农民夏季劳作的时间安排。

在地理上应该把“德”理解为大德,包括人地观念及其他观念和有积极正向作用的内容。

首先人地观念是核心(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发展观等),这一点不动摇,而且还会加强,比如2018年1卷的37题(4)尊重自然和自然恢复,2卷的9-11题,强调水土保持工作要尊重科学。

其他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民族复兴)、关注国家大事、家国情怀、国家自豪感、国际视野、传统文化、爱劳动会劳动等对命题主题和区域的选择影响很大,但对核心能力的考查影响不大,还是要以地理学科核心能力为中心。

把立德树人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相结合可以总结出下列命题角度(六大热点见附件1):一带一路、大国工程(如粤港澳大湾区及其重大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如白洋淀等等)、农村贫困地区的特色发展、产业升级和转移、传统文化(包括红色文化)3.关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①必备知识:没人告诉你哪些是必备的,哪些是不必备的;需要根据高考题,把哪些是必备知识,哪些是不必备知识搞清楚,把两者之间的模糊带尽量变窄,不要盲目拓展知识面;盲目拓展知识,是不明了不自信的表现。

②关键能力:没人说明地理考查的关键能力是什么,我们只能从高考试题进行总结;我的总结是:归纳能力、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综合思维、比较思维、想象(思辨能力,特别强调逻辑),核心是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叫现场答题能力,换个说法叫现场探究能力(现学现卖)。

③学科素养:一直在考,受卷面测试形式的限制在无意识的考,后面再说,下一步要要做到有意识。

在这里加入学科素养不是很逻辑,但是一个重要信号。

④核心价值:灵魂!前面已有叙述。

4.关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比较逻辑,基本是按照认知层级来划分的;也显示了不同的能力层级,但是不等同于难度。

5.考试说明:知识的运用能力,读取、调动、阐释、论证;非常明确,非常逻辑,是按照答题过程和层级来表达的,就是考答题能力!二、核心素养与高考命题1.基本理念:都是顺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强调素养。

2.关于核心素养的几个关键词:素养、结构、项目、深度、核心素养①素养:通过学习后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和过去的三维目标内涵是一致的;三维目标是静态的;素养更强调一种整合和动态,也就是一个人做事的能力(想做事、想做好事、能做事、能做成事)。

②项目和结构:通过做项目来进行规划和实施,不再过于强调知识的本身,而是强调围绕项目整合运用知识完成项目的能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知识不重要了。

而是要注意加强通过模块知识的完整性和严谨性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与运用性能力考查是一致的。

项目的完成需要构建结构,需要学习。

③深度:素养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学习或者考试会简单。

正相反,素养背景下的教学更加强调深度,结构和项目是与深度密切相关的概念。

现在的高考题,小切口,深挖洞,有深度,与之是一致的。

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国家“立德树人”总的育人目标下,各学科需要更加突出自己学科的突出作用,是对以往三维目标的一个调整;人地协调观一直是地理的核心价值;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区域认知是从区域的角度认知地理事物和问题,多数高考题要落脚在小尺度区域;地理实践力在高考中无法完全实现,只能从生活中的和生产中的问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界定出几个核心素养,难为专家们了(不太逻辑)!地理高考试题一直在考地理素养,除了上述核心素养以外,还包括空间能力和读图能力。

也就是说素养和核心素养的提出不是突变的,高考中一直是有的,但是比较模糊的。

核心素养的提出已经引起命题者的关注和研究,下一步会加强考查,尤其是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比较思维)。

第二部分知识考点的分布规律与方向1.关于双向细目表的使用分析高考试题后者高三考试命题时,知识点要进行整合,否则很难做。

比如:水循环、陆地水体的水文特征和相互关系、流域的综合治理额和开发;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也可以按照主题来进行,如:一带一路(农业、加工业、地域联系);一带一路(港口、临港工业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差异性、整体性、地理实践);水循环(自然特征、水体特征的演变、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知态度)2.知识考点统计①选择题统计(略)②综合题统计③考点归纳重要考点:工业、农业、外力作用、水循环(包括陆地水体的水文特征和关系及流域的综合治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为什么以上内容成为重要考点?地球运动、大气、内力作用、人口、城市、地域联系的考情如何?综合题:哪些知识点考得多?3卷经常出一些新的考点,如传统文化、服务业等第三部分能力考点的演变规律与方向从一个显著变化看本质:2010~2019年全国课标I卷地理试题情景材料中地图、文字数量统计注:2017年选考题由过去的三个题变为了两个题。

情景材料:地图数量在减少,读图难度在降低;文字在增多。

2.我国高考的大趋势:重“知识”重“技巧性能力”重“运用性能力”3.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更加重重一个人的素养。

4.从课程改革来看,强调素养,提出了核心素养,强带一个人做事的能力,在试卷上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5.运用性能力:地图越来越简单,只是为了提供信息,让考生去用;注重新情景、新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知识新情景的承载对文字依赖大。

这符合我国对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需求。

6.注意:把读图技能培养向读图用图培养转换;强化文字材料的阅读和学习能力。

后面会讲到。

第二篇科学备考第一部分抓住关键,深度备考一、多用高考题,尤其是全国卷,近三年的全国卷要非常熟悉二、理解记忆,好的综合题要能背过设问和答案,做到先死后活,二轮后期要做到非常熟悉三、讲透:基读思答四、把选择题当作综合题来做,让学生讲清楚判断选择的依据五、反复用,改编用:选择题改成综合题,综合题改成选择题或者改变设问以全国一卷为例说明如何讲透高考试题: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

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

据此完成1~3题。

1.“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县村办企业A.燃料来源分散B.空间布局分散C.原料来源分散D.产品市场分散2.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①弥补劳动力不足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3.“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A.城乡统筹创新B.生活方式创新C.农业发展创新D.科学技术创新解决一个字:“读”补充相关基础知识:1.补充“飞地”概念的介绍:乡村“报团飞地”、企业研发飞地与代工生产的分离等;要能与地理原理相结合。

2. 介绍:农村空壳化、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等概念第二题组:图1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

据此完成4~5题。

4.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5.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A.人均消费剧增B.老龄化进程趋缓C.人均收入剧降D.劳动力供给过剩教学启示:1. 强化概念意识,如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欧盟籍、非欧盟籍等,培养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

2.强化读图与计算。

3.深化:人口迁移对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增长等方面影响的内部逻辑。

第三题组:图2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

据此完成6~8题。

6.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A.等高线分布B.河谷分布C.山脊线分布D.山麓分布7.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A.原木B.农产品C.工业品D.石材8.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的主要原因是A.设施陈旧B.运速太慢C.线路过密D.运输需求太小启示:区域地理知识、空间定位、第四题组: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

全长132.5千米。

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

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

图3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

据此完成9~11题。

9.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10.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①河水流量②支流汇入③沿岸地貌④两岸岩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