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一、名词解释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创造出来的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是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起一成文说:创造这种浅说法的人是宋代的郑樵,他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字演变来的,他的唯一根据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五百四十个部首“始一终亥”的排列顺序,即第一个部首是“一”字,第个五百四十个部首是“亥”字。

因此,郑樵在《通志—六书略》中提出“一”字可做五种变化,用以概括汉字形体的各种结构。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

它是人类在生活、生产、生存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各种形态的事物所组成的有机复合体,它标志着一定社会区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特定的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

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如政府、政党、社团、法庭和学校等)。

2:简述汉语的特点(1)形态变化不发达、不普遍,汉语中,形态变化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很少。

有的词类虽然具有某种形态上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所有的同类词都具有,也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通用。

(2)汉语十分重视词序和虚词(3)繁多的量词(4)庞杂的补语(5)单双音节对组词造句也有相当的影响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答:构成四字成语的“字”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语素。

它们集形、音、义于一体,具有独立的较完整的含义,可以自由或较自由地运用,参与构成各种词语,信息容量较大。

例如“实事求是”由四个语素构成,各个相对独立的语素意义有机联系起来,表达一个丰富完整的含义。

特别是象“黔驴技穷”、“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成语,由四个语素记述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再由此作比喻引申,使成语在字面意义之外蕴含更丰富更深刻的寓意。

这无疑是凭借了汉语单音节语素表义容量大这一有利条件。

汉语是非形态语言,语言单位的构成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来组合。

其中以语序为手段的直接组合,与四字格成语言简意赅特点有密切关系。

凡是进入成语的各个语素,只要在语义上能相互搭配,同时又符合逻辑事理和语言习惯,就可以不借助其它语言成分而直接依靠语序来灵活组合,构成并列、主谓、偏正、述宾、述补等复杂多样的语法关系,并以此表达丰富的意思。

汉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的一个显著倾向,它体现于汉民族文化艺术的许多领域。

如方块汉字严整匀称的间架结构,古代诗词曲赋乃至散文之中普遍出现的骈偶词句,古代建筑严格均衡对称的格局,书法、篆刻、绘画对于紧凑、匀称、平稳的讲究等等,都说明我们的祖先十分注重均衡之美。

这种审美倾向必然会投射到作为汉民族文化载体之一的汉语上,其中包括人们对成语格式的选择。

四字格成语在语音上是四个音节;在形体上是四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在语素排列的节奏上大多为二二组合,在语法结构上则有大量的并列结构,表现出强烈的对称均衡之美。

这就使四字格成语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均衡美的要求。

四字格成语具备变化之美。

均衡不等于否定变化。

人们既注重均衡美也追求变化美,在均衡基础上求变化,在变化中取得均衡。

四字格成语的错综变化表现在语音上,是成语内部各字声调之间可以构成平仄变化,构成抑扬起伏。

三、论述题1、请简要论述文化的特性答:普遍性:人是以社会化形式存在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化产物,是人类长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时代性: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地域性: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自然就具有地域的特点。

民族性: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2、简要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答: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如果把文化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来看,则语言属于人类总体文化,即大文化的范畴。

但它在总体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与总体文化中的其它成分(即)小文化的关系是相对应的。

因此可以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也是使人与文化融合一体的媒介。

它随着人类的形成而形成,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

语言和文化是同步发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的发展。

有了语言,人类就有了文化。

四、分析题1、请根据汉语地域分支的不同特点,分析现代汉语的方言分区答:根据汉语地域分支不同特点,现代汉语的方言一般分为七区:(1)北方方言(2)吴方言(3)湘方言(4)赣方言(5)客家方言(6)闽方言(7)粤方言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2)一、名词解释1、礼: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由统治阶级或是人们约定俗成而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

2、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3、嘉礼:五礼之一,嘉礼是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

4、三论学:鸠摩罗什所译《中论》、《百论》、《十二论》称为三论,属于大乘中观学派的基本著作。

5、律学:是约束佛徒行为和规范僧团生活的纪律。

二、简答题1、简述“三礼”的主要内容答:《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2、简述10世纪后半期,新兴的佛教具有那些特点答:10世纪后半期形成藏传佛教,或称藏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

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

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分“前弘期”和“后弘期”。

前者自7世纪至838年朗达玛禁佛约200余年。

后者开始之年颇多异说,依仲敦巴之说,当始于978年,至今已达千年。

3、简述全真教鼎盛期的表现答:全真教属道教,是由王重阳于金初在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创立,当年王重阳夺得《九阴真经》,内力修为大有长进,耳熟能详的“万剑归宗”正是本门绝学之一。

包括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全真七子都是确有其人的。

道门兴旺、门徒众多,多知名道士。

(1)修建了大批的宫观。

(2)大约花费了6—8年的时间,重修金代编撰的《大金玄都宝藏》。

三、论述题1、简要论述全真教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答:蒙古统治者的大力扶植,连年战争给民众带来巨大灾难,使他们寻找急需的精神寄托,奠定了全真教发展的群众基础,丘处机的胆识卓见,全真教中的杰出人物的共同努力都是其迅猛发展的原因。

2、中国的回族是如何形成的?答:回族的形成与中阿文化交流有关,早在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伊斯兰教正式传入中国,阿拉伯哈里发帝国的使者、商人、伊斯兰教士开始来华,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在中国沿海城镇和西北地区逐渐定居下来,与汉族或其他民族通婚,繁衍后代,成为“土生蕃客”、“五世蕃客”或“六世蕃客”。

至宋代中阿海外贸易较唐代有很大发展,且商贸多以香药为主,他们有自己的社会组织“蕃坊”,贸易区“蕃市”,自己的学校“蕃学”,回族这个多族源的民族至今在中国大陆上生存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个民族从它的产生、发展到壮大,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为中国多种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分析题1、为什么宋徽宗即位后,是北宋第二个崇道的高潮答:宋徽宗推动了北宋第二个崇道高潮,他对道教的崇尚在宋代历史上达到极点。

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道教的地位得以大大的提高,几乎成为国教。

为了发展道教,在国家财用匮乏的情况下,徽宗还不惜耗费巨资,大兴土木,兴建宫观。

他还热衷于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和制定道教节日。

他又仿照朝廷官吏品秩,设立道阶、道职,并对道士给予优宠,提高道士地位。

同时,他提倡学习道经,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编修道教历史,访求道经,编修《道藏》和《仙史》,对道教文化资料的整理和流传具有很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3)一、名词解释1、《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2、画像石:指在石料上雕刻平面图象的石刻艺术3、吴门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

4、清初“四僧”:“四僧”是指活跃于清初画坛的四位出家为僧的画家:渐江、髡残、八大山人、石涛的合称。

5、燕乐:燕乐是统治阶级在宫廷宴乐时所使用的乐舞的总称。

二、简答题1、简述魏晋南北时期出现的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答:魏晋南北朝集中出现了一批专谈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于是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阶段。

志怪小说的兴盛,是受了民间巫风、道教及佛教的刺激。

现存志怪小说中,干宝的《搜神记》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容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

文字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

寥寥几笔,却能表现出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

2、简述“唐宋派”的核心文学理论答:唐宋派:中国明代中叶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

该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因为拟古主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使当时的文学作品渐渐流于仿古、抄袭。

他们主张的“胸臆”、“心源”,指的是道学家的内心世界。

3、分析秦汉雕塑艺术的特点答:秦汉雕塑规模宏大、技艺精练,是中国雕塑史上第一高峰,其类型涉及秦代兵马佣、两汉陶佣、汉代石刻、青铜铸像和汉代木刻。

秦汉的雕塑从其作用来分,可概括为两大类:一是宫殿、陵墓等建筑装饰用的雕塑;二是作为殉葬用的明器,反映出汉代统治阶级当时极度奢华的生活。

秦汉雕塑的艺术造诣很高。

就人物造型上看,秦兵俑重写实,人物形体依照真人,手法严谨,人物个性突出,形象逼真生动,气概动人。

汉兵俑造型洗练,神态威严,但体型小,多少带些写意风格和纪念意义。

秦汉兵俑总体上仍嫌模型化,动态也较僵直。

汉代其他种类人物俑也颇具神采,情动于中是其特色,尽管一些侍从俑雕刻形体仍较僵直,对形体起伏的细微变化也未作细致的处理,但情感的变化在眉宇之间有了明确的流露,某些作品还在真实形态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和变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