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工程地质 课件 第五章 地下水
工程地质 课件 第五章 地下水
承压水等水压线图用途: a承压水位埋深 b承压水头大小 c含水层埋深
二、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1、孔隙水
多存在于松散岩层的孔隙中,呈均匀连续的层状分布,颗粒 大而均匀、孔隙大、透水性好、地下水量大,运动快、水质 好.
按不同埋藏条件可形成:
孔隙-上层滞水 孔隙-潜水 孔隙-承压水
2、裂隙水-坚硬岩石裂隙中的地下水 裂隙按成因分:风化裂隙、成岩裂隙、构造裂隙
第五章 地下水
本章提要
赋予地壳岩石层空隙中各种形式的水系统 为地下水,其中可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地下水 又称重力水。本章着重阐述了岩石(层)的水 理性质,重力水的类型及其特征、循环与运动; 扼要介绍了地下水引发的工程和环境问题及其 防治措施。
第五章
地下水
§5~1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5~2 地下水的类型 §5~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溶出侵蚀:混凝土中Ca(OH)2成分被水溶解。
碳酸侵蚀:含侵蚀性co2的水溶解混凝土中的钙质而 使混凝土崩解。 硫酸盐侵蚀:水中SO4-2与混凝土作用生成新的化合 物,由于体积膨胀而胀裂。 酸性侵蚀:PH值低的酸性水对混凝土具腐蚀性。 镁盐侵蚀:水中镁盐与混凝土作用后生成化合物溶
§5~1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一、岩石的空隙
地表10km以上范围,有空隙; 浅部1~2km范围,空隙普遍。 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也是渗透通道 空隙的多少、大小 及其分布规律
决定
地下水分布与渗 透特点
1.松散沉积物中的孔隙
按成因空隙分
2.坚硬岩石中的裂隙
3.可溶性岩石中的溶隙
1、孔隙 松散岩石(粘土、砂石、砾石等)中颗粒或颗粒集 合体之间存在的空隙。
3、地下水的径流:地下水由补给区流向排泄区的过程 地下水的循环:补给区→径流区→ 排泄区 径流包括:径流方向、径流速度、径流量 4、地下水的运动 地下水的运动有层流、紊流和混合流三种形式 a.层流:地下水在岩石的孔隙或微裂隙中渗透,产生连续水流, 水质点有秩序地呈相互平行而互不干扰的运动。 b.紊流:地下水在岩石的裂隙或溶隙中流动,涡流性质,各流线
地形、地质构造、包气带厚度及岩石透水性有关。暴雨不利、连
绵细雨大量补给。 b.地表水补给:河流、湖泊、水库与海洋等 c.含水层之间的补给:透水“天窗”或断层、弱透水层 d.人工补给:灌溉水、工业与生活用水
2、地下水的排泄:含水层失去水量的过程 排泄方式:
a.蒸发:土壤蒸发、植物蒸发 b.泉水(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山区多、平原少,上升泉(由承 压含水层补给)、下降泉(由潜水或上层滞水补给) c.向地表水排泄:补给河流 d.含水层之间的排泄:一个排泄,另一个就是补给 e.人工排泄:抽取地下水
水量小;渗透性差,如粘土 滞水层:弱透水的岩土层
三、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温度、颜色、透明度、气味、味道、导电 性、放射性等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气体成分、离子成分、胶体成分与有机质
气体成分 O2 H2S CO2
离子成分
ClSO4-2 HCO3Na+ K+ Ca+2 Mg+2
化学性质
PH值 矿化度 硬度
孔隙度
Vn n 100% V
n的大小取决于岩石的密实度、分选性及颗粒形状、 胶结程度
2、裂隙 坚硬岩石受地壳运动及其它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影响产 生的空隙 裂隙率
Vt K t 100 % V
Vt—裂隙体积
V—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总体积
3、溶隙
可溶岩(石灰石、白云岩等)中的裂隙经地下水长期 溶蚀而形成的空隙
渗透变形 (seepage deformation) 管涌:单个土颗粒发生独立移动的现象。 多发生在不均匀的砂砾土中。 流土:一定体积的土粒同时发生移动的现象。
多发生在均质砂土层和粉土层中。
武汉丹水池堤防抢险
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事故
1、上海市 从1921年发现地面下沉开始,到1965年止,最大的累计沉降量已达2.63米,影响 范围达400平方公里。有关部门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后,市区地面沉降已基本上得到控制。 从1966—1987年22年间。累计沉降量36.7毫米,年平均沉降量为1.7毫米。 2、天津市 从1959—1982年间最大累计沉降量为2.15米。1982年测得市区的平均沉降速率 为94毫米。目前,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2.5米,沉降量100毫米以上的范围已达900平方公里。 3、北京市 自从70年代以来,北京的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2米,最严重的地区水位 下降可达3—5米。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导致了地面沉降。有的地区(如东北部)沉降量590 毫米。沉降总面积超过600平方公里。而北京城区面积仅440平方公里,所以,沉降范围已 波及到郊区。 4、西安市 地面沉降发现于1959年、1971年后随着过量开采地下水而逐渐加剧。1972— 1983年,最大累计沉降量777毫米,年平均沉降量30—70毫米的沉降中心有5处。1983年后, 西安市地面沉降趋于稳定发展,部分地区还有减缓的趋势。到1988年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 1.34米,沉降量100毫米的范围达200平方公里。
(2) 确定潜水的水力坡度
虚线-潜水等水位线 实线-地形等高线
(3)确定潜水与地表水之间关系
若潜水流向指向河水,则潜水补给河水 若潜水流向背向河水,则河水补给潜水 若河流一侧潜水流向指向河水,另一侧潜水流向背向河水,则 河流一侧为潜水补给河水,而另一侧为河水补给潜水
潜水补给河流
河流补给潜水
单侧补给
按裂隙分布分:
a、层状裂隙水-沉积岩、变质岩的节理、片理等裂 隙中,通常为潜水 b、脉状裂隙水-断层破碎带中,通常为承压水
3、岩溶水:埋藏于常隙中的重力水,多为潜水、承压水
特点:水量大、运动快、垂直和水平向分布不均,工 程中注意涌水事故
§5~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1、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自外界获得含水量的过程 补给来源: a.大气降水补给:最主要来源,补给数量与降水性质、植物覆盖、
5、太原市 经1979年、1980年、1982年三次在市区600平方公里范围的测量,发现沉降量 大于200毫米的面积有254平方公里,大于1000毫米的沉降区面积达7.1平方公里。最严重的 是吴家堡,其次是小店。吴家堡水准点的累计沉降量:1980年是819毫米,1982年是1232毫 米,到1987年累计沉降量达1380毫米。 此外,还有宁波市、常州市、苏州市、无锡市、嘉兴市、杭州市、台湾的屏东、彰化、 云林、嘉义、台中和台北等6个县(市),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
(4)确定潜水的埋藏深度
某点地形等高线标高与潜水等水位线标高之差
(5)确定泉或沼泽的位置
在潜水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高程相等处,潜水出露为泉或沼泽
(6)推断给水层的岩性或厚度的变化
若等水位线由密(富含潜水)变疏(少量潜水)表明含水层透水性好 或含水层变厚
(7)确定给水和排水工程位置
水井应布置在地下水流汇集的地方,排水沟应布置在垂直水流的方向 上
互相交错,水质点相互干扰而呈无秩序的运动
c.混合流:层流和紊流同时出现
5、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定律 Darcy定律:Q=KAi 或V=Ki (线性) 式中:Q-渗流量m3/d或cm3/s;A-过水断面 K-渗透系数m/d或cm/s,表征岩土透水性能 大小的指标。还与水的粘滞性有关。 V-渗透流速m/d或cm/s ,V为假设水流通过整个 过水断面时的虚拟流速,实际流速V’=V/n Darcy定律适合于层流(砂土)。
(2)单斜构造(自流斜地) 两种情况: (a)断块构造
断层带透水
(补给、排泄不同)
断层带不透水
(补给、排泄相同)
(b)含水层岩性相变
下部尖灭
承压水等水压线图
承压水等水压线图——承压水面上高程相等点的连线图 需附地形等高线和隔水顶板等高线
(a)等水压线图
(b)水文地质剖面
1-地形等高线;2-承压含水层顶板等高线;3-等水压线 ;4承压水位线;5-承压水流 向;6-自流区;7-井;8-含水层;9-隔水层;10-干井;11-非自流井;12-自流井
解于水。
§5~2 地下水的类型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和含水层空隙性质综合分类
地下水埋藏类型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间的含水层 潜水:地表下第一个连续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上层滞水: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一、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1、上层滞水(perch ground water) :包气带中聚集在 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基坑突涌——坑底稳定性
当隔水层较薄经受不住承压水头压力作用时,承压水的水头压力会冲破 基坑底板---基坑突涌
验算基坑底层安全厚度H
H w H 0
wH0 H
若不满足上述厚度,需降水,使 基坑中心承压水位降深满足:
(H 0 S) W H
则:
S H0 H W
地下水与工程建设
1. 地面沉降 2. 地面塌陷(液化) 3. 流砂
4. 管涌
5. 浮托作用
6. 基坑突涌
7. 对混凝土的侵蚀性
地下水冻胀swelling
岩土空隙充水结冰,造成岩石的劈裂破坏和路基的冻胀变形。
ch5- 35
六、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
ch5- 36
我国地面沉降的主要城市ground subsidence
2、潜水(phreatic water)
埋藏在地面以下第一个 稳定隔水层之上具自由水
自由水面
面的重力水。
特征:与大气相通,具
自由水面,补给区与分布 区一致,动态受气候影响 较大。潜水面形状受地形 影响。
1-砂层 2-隔水层 3-含水层 4-潜水面 5-基准面
潜水等水位线:潜水面上标高相等各点的连线,由 人工露头、天然露头测定 等水位线图用途: 可解决如下问题: (1) 确定潜水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