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朝中措·平山堂》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 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 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上片由八年之前追忆而来;下片折回送别主题,借 酬赠友人之机,追忆自己扬州的生活,抒发自我怀 抱。 欧词突破了唐、五代以来的男欢女爱的传统题材与 极力渲染红香翠软的表现方法,使词在酒筵歌席之 外表现出特别的价值和意义,为后来苏轼一派豪放 词开了先路。
《采桑子》第三首: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 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 疑是湖中别有天。
《采桑子》第四首:(《作品选》中P299)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范仲淹《渔家傲》(《作品选》中P292)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 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 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四)文雅气息更浓,俚俗风味并存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第二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与创新
一、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吴礼部诗话》引《陈氏书录》: 言其词中“亦有鄙亵之语一二厕其中, 当是仇人无名子所为。”
1、在词中抒发自己的人生体验。 主要抒写自己听歌饮酒、畅游山水的乐趣, 表现他在饱经宦海浮沉之后的感慨,反映了 他旷达豁达的个性。 这一类词继承了文人化的方向,脱开婉约情 调,向着疏俊的方向发展。
不向尊前同一醉,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去不 停。 ——晏殊《破阵子》 绿树归莺,雕梁别燕,春光一去如流电。 ——晏殊《踏莎行》 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 ——晏殊《渔家傲》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晏殊《木兰花》
晏殊《浣溪沙》:(《作品选》中P294)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 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 香径独徘徊。
1、慢词渐趋兴盛 词体的分类:令、引、近、慢 明刻本《类编草堂诗余》: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
2、词前题序的使用
▲令:出于唐人宴席间所行的酒令。是早期词调 的通称,一般字数比较少。 如:王建《调笑令》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 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如《十六字令》 ▲引:本是古代乐曲的一种名称。词调中的引, 字数在76-140字之间,一般比小令要长一些。如 《千秋岁月引》、《梅花引》。 ▲近:又称“近拍”。同引一样,比小令长,又 比慢词短,大致在71-96字之间。如辛弃疾《丑奴 儿近》、《祝英台近》 ▲慢:慢曲子的简称,与急曲子相对而言。声调 延长,字数增多,多是长调。如:《江城子慢》、 《木兰花慢》。
北宋·张舜民《画墁录》: 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 三变不能堪,诣公府,晏公(按,即晏殊)曰: “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 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 “彩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
柳永《定风波》:“镇相随,莫抛躲,针线 慵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三)婉约词风大盛,豪放词风初现 北宋前期词风以婉约为主,二晏、欧阳修、 柳永都是婉约词的重要作家。 豪放风格的词在个别作品中初步显露。如: 范仲淹《渔家傲》,欧阳修《朝中错·平山堂》 等。
明·张綖《诗余图谱》“凡例”之后“附识”: 按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 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盖亦 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 作,多是豪放。大约词体以婉约为正。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 “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 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 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 铁卓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清·吴灏《历朝名媛诗词题辞》: 自宋人说部有铁板红牙之喻,词家乃分 豪放、婉约两派。
张宗橚《词林纪事》卷三: 洗味“无可奈何”一联,情致缠绵,音调 偕婉,的是倚声家语。若作七律,未免软弱矣。
★主题内容: 表达了伤春惜时之意,蕴含着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命 意识。 ★写作特点: 1)借物传意,融情入景。通过对自然景物变与不变 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由此而产生的“人生有限而宇宙 永恒”的惆怅之情,无奈之中有一种圆融的观照。 2)语言淡雅。“似曾”两句属对工巧、自然浑成。
上片两层,一是写少妇深闺独处;二是写丈 夫恣游歌楼妓馆,两相对照,哀者更哀。 下片两层,写女子无奈、苦闷、悲戚之情。 一是雨暴风狂,春去难留;二是泪眼问花, 借花自伤。
清代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先舒云: 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 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 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 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 也。人愈伤心, 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 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也? ①“泪眼”——雨横风狂之时见花流泪; ②“问花”——含泪问花知道不知道人的心情; ③“花不语”——风雨中的花不能自保,默然相对; ④“乱红飞过秋千去”—花不仅不语,且随风飘零;
冯煦《蒿庵论词》:
晏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先, 故左宫右徵,和婉而明丽,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1、晏殊词作内容
叶梦得《避暑录话》: 性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每有嘉客必 留,亦必以歌乐相佐,谈笑杂处。
(1)抒写男女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 如《蝶恋花》(槛菊愁烟) (2)抒发自我人生感受。表现了他的富贵闲雅 的生活、流连光景的轻怨淡愁和惆怅落寞的情 怀。
2、写男女的悲欢离合。
(1)有的较为浅俗、庸俗。
《答孙正之第二书》:
三十年前,尚好文华,嗜酒歌呼, 知以为乐而不知其非也。
《醉蓬莱》: 见羞容敛翠,嫩脸匀红,素腰袅娜。红药阑边, 恼不教伊过。半掩娇羞,语声低颤,问道“有人知 么”。强整罗裙,偷回波眼,佯行佯坐。 更问“假如,事还成后,乱了云鬓,被娘猜破。 我且归家,你而今休呵。更为娘行,有些针线,诮 未曾收啰。却待更阑,庭花影下,重来则个。”
(二)欧阳修词作特点 1、雅俗并存 (1)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的方 向进一步发展,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
(2)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通俗化方向开拓, 与柳永相呼应。 一来表现在某些写“恋情相思、离愁别恨”的作品 中 二来也表现为在表现手法等方面积极地学习民歌, 借鉴诗歌创作手法,向通俗化方向开拓。 以俚语入词 借鉴民歌“定格联章”表现手法,如《渔家傲》鼓 子词、题咏颖州西湖的《采桑子》十首
第 二 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 词风的演变
第一节 北宋前期词基本情况 第二节 对五代词风的因革与创新 一、对五代词风的因革(晏殊、欧阳修) 二、开拓词境的尝试(范仲淹、张先、 王安石、柳永) 第三节 柳永词的新变
第一节
北宋前期词基本情况
北宋词分期:
前期:太祖(960年)—仁宗(1022-1063年) 沿袭期,沿袭中有变化 后期:英宗(1063-1067年)—北宋亡(1127年 变革期
二、北宋前期词的特点
(一)内容上:以艳词为主,多向发展
晏殊《破阵子》:(《作品选》中P295)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 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 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二)形式上:慢词渐趋兴盛,小令慢词平 分秋色
(一)欧阳修词作内容(有雅、俗两类)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我们在他的散文中,只见到他是一位道貌俨 然的无感情的学者,在他的五七言诗中,我们也 很难看出他是怎样富於感情的一位诗人。但在他 的词中,却不意将他的道学假面具全都卸下来了。 他活泼泼的,赤裸裸的将他的诗人生活,表现在 我们之前。
晏殊《蝶恋花》(《作品选》中P294)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人间词话》: “昨夜”三句与诗经《蒹葭》一篇“意颇 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2)理致深蕴 善用细腻的感受和警练的词句准确地概括 出普遍的人生感触,情中有思,读之有低 回反复之致。
“亦有鄙亵之语一二厕其中,当是仇人无名子所 为。” (《吴礼部诗话》引《陈氏书录》)
《南歌子》: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 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 功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
(2)有的则相对比较雅致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 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 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3)其他活泼轻快的作品 晏殊《破阵子》:(《作品选》中P295)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 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 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 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 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