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差异
摘要:李清照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在南渡前后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她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闺中的生活及情趣,词风活泼明快,清新自然。
而南渡后,生活的苦难及社会的变化,是指多写家国之痛,身世之幽,词风趋于消极,哀愁苦痛。
所谓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可以这样说,李清照的全部词作,构成了一部描绘人生变化、展现心灵路径的伟著,从她的词作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她生活和思想上的巨大转折,从她的词作中,我们逐渐推断出生活和爱情的双重悲剧是造成李清照词风前后迥异的客观原因,那个风云不定的动乱年代必然会改变作者的词风。
关键词:婉约派语言风格意象题材艺术表现形式
李清照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的词不仅在女词人当中无人堪比,甚至与众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出生于宋代,自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还是词,被誉为婉约正宗,她的词被称为“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其独树一帜的“易安体”,从宋代文坛流传至今。
其词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
李清照的词作和她丰富跌宕的生平遭遇是分不开的。
靖康之变将她的生活划分为美满幸福与困苦流离。
传统上对李清照词的研究,都以赵宋南渡为界(1127年)分为前后两期,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其词风格的演变。
前期,李清照的词一般描写的是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语言欢快自然,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反映爱情生活,歌唱离情别意,可见当时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
后期,她遭遇国变,家破人亡,颠沛流离,受尽人间残酷的折磨,词风由婉约趋于含蓄深沉或贴激情豪迈,词的内容多为家国之痛、身世之幽。
其悲凉凄苦的感情基调,是那个时代现状实情的艺术体现。
寻着诗人南渡前后不同思想境界的行走轨迹,我们能逐步感受到李清照的词风由清丽婉约
到沉郁激昂的变化过程。
李清照前后期所作之词在语言风格、意象、题材及其他因素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以下就从这四个方面来浅析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的差异。
一、前后期语言风格的差异
前期李清照的词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用闲愁点缀。
李清照的文学成就,与其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其母王氏亦擅长文章。
这让李清照获得了较高的天赋和极好的家庭熏陶,为她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另外,家庭氛围的开明宽松,使她的性格和心灵率真自然,发挥了极大的天赋,由此她的的文学创作风格也趋于独立自由。
例如《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运用白描写法,回忆的是在溪亭一次尽兴的游玩,其意境优美怡人。
溪亭、暮日、荡舟、花藕、鸥鹭…美不胜收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兴尽”“误入”“争渡”“惊起”寥寥几词,却传神地写出了少女的快乐天真、妩媚浪漫。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末句用比兴写法,道出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有对白,李清照化用了孟浩然《春晓》的意境,灵巧有致。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两句,婉约凄凉、形象具体、简洁生动。
李清照借少女对海棠花对春天消逝的感伤,隐晦地倾诉出深闺寂寞之情。
在前期,这样的词有很多,如《点绛唇》等。
偶尔与夫小别,小带相思,也会写一些非常美丽的思夫词如《一剪梅》、《满庭芳》、《玉楼春》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一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末句的比兴,写出了相思人愁,已成传世名句。
而后期词基调则以悲凉凄苦为主,其中愁苦与前期相比强烈了许多,如“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永夜恹恹欢意可,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等句都描绘出了一个消瘦、苍老、愁绪满怀的女人形象,在李清照的一生中,最传神地表达出她暮年心境的非《声声慢》(寻寻觅觅)莫属。
这首词很典型地概括了词人南渡后凄凉的处境和充满愁思的内心,带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词用十四个叠字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情并茂,堪称独举。
继而“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则更进一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即“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意思,将十四个叠字之愁,酒销不去之意,在“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三句轻点出来,似淡却浓。
在下阕,词人继续描写孤独与愁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盖用浅俗的话语,传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这个“黑”字,是险韵,且极难韵,在这里却押得既稳妥又自然,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舌音、齿音交相重叠,是词人有意用这种声调来表现“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凄凉意境,读来让人心碎。
“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
“点点滴滴”再次叠用,与前面的十四个叠字映照呼应。
” 此词是流传千古的佳作。
二、前后期意向的差异
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差异还表现在她对意象选取的不同。
李清照词中用了“酒”这个意象,但是前后期词中的“酒”并不相同。
前期有“浓睡不消残酒”、“沉醉不知归路”、“未成沉醉意先融”、“酒意待消谁与共”、“东篱把酒黄昏后”、“酒后明皇倚太真”等等,其中酒意,除了欢愉的游兴诗意,就是闲来无聊的散愁闲情。
而后期词则大相径庭,“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等,此中再无之前的欢快和兴致,而是充满了愁思苦闷,词人借酒浇愁,然而愁浓不能片刻止息。
“雪”在词人的作品中也用得较多,前后期意向同样是截然不同的,前期有“雪消玉瘦,向人无限依依”,后期却是“莫恨香消雪减,须给道归迹情留”。
前期有“年年雪里”,后期却是“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在北方,年年下雪,词人也年年踏雪赏雪,而住在南方后,雪比以前少了,难得下一次,词人却再也难以提起游兴,只任“香消雪减”去了。
词人并非不爱雪,只因愁情满怀,什么事都很难提起兴致了。
意向上的不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前后期词情感上的差
异。
三、前后期题材的差异
由于心境极大的变化,李清照词在前后期选取的题材是有很多不同的。
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为题材,《如梦令》、《醉花阴》、《点绛唇》等都是如此。
而后期词作题材明显有了变化,例如她的名作《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往,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在杨敏如先生看来是李清照早期作品,并且说是一首豪放词,“有苏辛之风”。
这个观点笔者不能苟同。
这首词从意境上来看显然是一首后期词。
陈祖美先生指出《渔家傲》作于李清照47岁时,显然属于后期作品。
作品中写“仿佛梦魂归帝所”,显然是怀念故人于地下。
“殷勤问我归何处”,作者非常迷茫,不知何去何从。
词人到了后期才有这样的心境。
词中“蓬舟吹取三山去”,写出了词人消极思隐的心境,却有苏轼《西江月》中的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心意。
《渔家傲》这首词在题材上选用了自己走投无路、学无所用的感受,用“星河”、“帝所”、“天语”、“篷舟”、“三山”等意象,以惊人的想象力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词人的心情,词人前期作品中并无此类。
李词前后期的差异绝不是个人化作品与社会化作品的差别,而是在个人化作品的前提下,由于自己人生经历的变化而导致感情基调、语言风格等诸方面的变化,只要准确把握了李清照词的分期标准,这一点就不难看出。
四、其他因素
李清照的情感世界是特别的,她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特别的,李清照词作前后形成不同风格的其他因素,还在于她对不同文学样式应该表现不同内容的观念而产生的,她的身世经历,找到了词这种最佳表现形式,并且达到了一个高峰。
所谓词“别是一家”,是对李清照词风不同风格的又一合理解释。
综上对李清照身世经历及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比较,从总体情况来说,李清照词作的风格因她在南渡前后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
所谓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可以这样说,李清照的全部词作,构成了一部描绘人生变化、
展现心灵路径的伟著,从她的词作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她生活和思想上的巨大转折,从她的词作中,我们逐渐推断出生活和爱情的双重悲剧是造成李清照词风前后迥异的客观原因,那个风云不定的动乱年代必然会改变作者的词风。
无论怎样,不得不说李清照是一位悲苦的受害者,却当真一位伟大的词人。
参考文献
[1] 《白雨斋词话》,陈廷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2] 《李清照评传》,陈祖美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3]《李清照诗词评注》,候健、吕智敏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85年.
[4]《李清照集校注》,王仲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