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内容提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人,她被誉为“婉约之宗”,现在存词近50首,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风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

南渡前的李清照,基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小天地,词的内容不过是伤春别恨,没有什么创新。

但她大胆地表现了一个贵族少女、少妇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风雅情调,以及对丈夫的思念。

南渡后,国破家亡,多年惨淡经营所积存的金石书画也毁于一旦,接二连三的打击,颠沛流离的痛苦,因此词风突变。

哀怨、悲愤之情渲染强烈,作品中蕴涵着深刻的故国情思。

李清照无论是南渡前还是南渡后,她的词都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至性的感情代代流传。

她的词擅长白描,在用事、构思、炼字酌句上都有独立性,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

李清照是北宋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成长的词作家,所以她的词别具特色,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关键词:李清照;前后词风;不同点;相同点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光芒。

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化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她的词①,既沿袭了婉约派的传统,又兼取豪放派之长,极富生活气息,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质在两宋词坛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一、前后期词风的不同点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

这种风格上的变化与她的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坎坷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所以,我们从三个时期加以分析。

1、贵族少女天真快乐的生活她生长在一个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个散文家和学者,母亲王氏也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在这种学术空气很浓的家庭里受到极好的熏陶,对于她后来的文学成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的词生动地描写了贵族少女无忧无虑的游乐生活和惜花饮酒的闲情雅趣,基调开朗、乐观,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爱情的渴望。

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美表达作者赞美高洁,具有唤起人们追求自然美的巨大作用。

《如梦令》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李清照早期作品,描写了日暮归舟所见的景色,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全词仅33个字,却写了场景,写了人物,写得曲折起伏,生动活泼,情深味浓,新奇可喜。

开头“常记”二字,说明写的是往事的回忆。

一个“常”字暗示这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不可磨灭难以忘怀,值得回味。

而难以忘怀的情景,没有直接写出,而用“沉醉”到“不知归路”凝练地反映了一天的快乐,并把笔墨集中在描写归路的情景上面。

从“日暮”到“晚”时间又推移了,直到兴尽才归。

在“沉醉”之中,小船竟走错了路,直到荷塘深处方始发觉,这里荷花亭亭玉立,荷叶摇曳多姿,荷香沁人心脾。

几声焦急的“争渡,争渡”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在美丽的荷塘里,人声、鸟声和水声交响起来。

小船鸥鹭纷乱起来。

大自然的诗情画意和勃勃生气,给人以清新的美丽的享受。

这首词将事、景、情三者融为一体,意境开阔,形象生动,显示了词的笔墨集中,善于剪裁的工夫,以及托情于事,寓情于景的创造才能,在词人眼里,整个世界都是那样的生气勃勃,也激起读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诗人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给大自然景象添加生气,李清照在这首词中正是以对大自然的赞美,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好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庆清朝慢》这首词中,她那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性格再次生动地表现出来:春天牡丹盛开时节,她随着香轮竞走的游园行列,前去赏花。

她陶醉于明媚的春光和盛开的鲜花之中,快乐得如痴如狂,饮酒赏花直至深夜。

李清照词中所表现的她早年的这种生活,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是,作品中洋溢着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那无拘无束、天真烂漫淑女形象。

她的这种淑女形象既不同于古代贵族少女眷恋湖光山色也不同于一般少女无聊地游山玩水,而是寄情于山水,托怀于自然。

李清照这种淑女形象的形成和她良好的家庭背景以及她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密不可分的,她虽然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的生活情趣却不在声色犬马,生活理想却不是养尊处优,而是潜心写作,钻研学术,把诗词创作作为自己献身的事业。

2、愁肠百解的爱情生活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太学士赵明诚,赵明诚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

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

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在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是知心人。

可是,丈夫又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

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自然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

在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中多以描写爱情生活为主要内容。

她深于情,专于情,而且勇于在作品中表露爱情。

她吟风咏月为了爱情,伤离惜别也是为了爱情。

在她的思妇言情作品中,又很少浮辞艳语,她所描写的伉俪之情,也不是无聊的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无病呻吟。

而是有着共同志趣的同志之好和入骨的相思之情。

她新婚不久寄赠丈夫《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中通过臆想中的鸿雁传书,表现与丈夫心心相印,无计排遣的入骨相思,虽有“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惆怅伤感与责怪,但她与丈夫是相知相爱的,所以用“两处闲愁”来表达她们彼此的牵挂。

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

当然,句不离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力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

词人一会蹙额,一会伤心,丢不掉放不下的情思,是作者专于情,忠于情的真实写照,给人美感。

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醉花阴》堪称是《一剪梅》的姊妹篇。

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全词用洗练,本色的语言,写出经过艺术加工的真实日常生活图景,以显示自己的内心感情。

首句顺笔带出一个“愁”字,便是作者在重阳佳节的感受。

“薄雾”、“浓云”勾画出一种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染出一种沉郁气氛。

夜半凉意透帐,寒气侵骨,则通宵怀人失眠,辗转反侧。

可想而知,“凉”不但写出秋气的萧瑟,更反映出诗人心境凄冷,那么永昼之愁,到深夜变得更浓更深,也就不言而喻了。

“人比黄花瘦”这巧妙的比喻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使人倍感亲切,有藏而不露的韵味。

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之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

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跃然纸上。

全词只写美好环境中的愁闷心情,突出这些美好的景物,目的是加强刻画她的离愁,赵明诚与李清照感情甚笃,明诚离家,清照不忍离别,分别之后写下了这首相思之词,全词却没有写相思,开头一个“愁”字点出离愁,最后一个“瘦”字,结束全篇,词人凄苦心境完全表露出来。

李清照前期的词的内容不过是伤春别恨,比较狭窄。

但她大胆地表达了一个贵族妇女对自然的热爱和风雅情调,以及幽居独处的苦恼,客观上具有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意义。

这是她长期词思想价值所在,从中我们看到了她前期词的特色及形成的原因。

3、颠沛流离的嫠妇生活靖康之乱从根本上改变了李清照的人生道路,使她词在内容和风格上有了变化。

南渡后,李清照倍尝国破家亡与颠沛流离之苦,生活视野有所扩大。

词的内容多为思旧怀乡或反映身世的今昔之感,对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关怀也时有流露,但情调却过于凄苦哀伤。

以她的《武陵春》为例试作分析。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作者避难金华时所作,丈夫赵明诚已去世六年,当时李清照已五十二岁。

山河破碎,家破人亡,只身漂泊,使她满腔愁苦,俗话说,触景生情,她目睹残春,百感交集,愁绪满怀。

这首词集中地反映了她的这种心情。

词的第一句,用落花,点出晚春,又不限于写景,一个“香”字一个“尽”字,透露了作者对落花的惋惜。

这也是对残春的惋惜,作者敏感地抓住这种景色,表明她情感的细腻和心情的难过。

日色已高,头犹未梳。

问题出在:“物是人非”她已年老体衰,失去了相知相爱的丈夫,失去了往日的宁静生活。

今昔对比勾起了藏在内心深处的哀愁。

所以她要“事事休”,由于她心情不好,所以,不再有过去那种兴致,已被悲伤压倒,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更显出她伤心的程度不比寻常。

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

更可见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接着写道,她要去排遣愁思,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

不过转而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

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从这可以具体地感觉到她愁苦的巨大份量。

这首诗反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感情,同时也是指那些南渡人士流离异乡,国破家亡的共同哀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李清照南渡后有些词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南渡人士辞别乡土,国破家亡的哀愁,情调低落,流露了爱国思想。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中形象地描绘出残秋的萧瑟景象,抒发了词人饱经忧患,家破人亡的悲痛和哀愁。

在社会的巨变之中,作者从一个上层妇女的地位被抛入到颠沛流离,遭受苦难的广大群众的行列之中,她夫亡家破,孑然一身,哀苦无靠,这一时期,尽管她有向上的追求,而等待她的都是“凄凄惨惨”的命运。

词中反映的不幸和苦恼,是同当时的广大群众,特别是当时广大妇女的苦难联系在一起的。

上阙前三句,连用七组十四个叠字,或写人物动作行为,或写周围环境,或直抒胸臆,诗人在遭受了一系列深创巨痛之后的茫然若失,凄凉、惨淡、悲戚的情怀,全面、准确细腻入微地刻画出来。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秋日天气冷暖无定,身体瘦弱更难调养。

从天气,体质、含蓄地透露出词人所受的愁苦和煎熬。

“三杯二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暗含了借酒浇愁愁更愁的意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