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陆游作品精选精练

高考语文二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陆游作品精选精练

陆游作品精选精练
蝶恋花
陆游
陌上箫声寒食近。

雨过园林,花气浮芳润。

千里斜阳钟欲暝。

凭高望断南楼信。

海角天涯行略尽。

三十年间,无处无遗恨。

天若有情终欲问。

忍教霜点相思鬓。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句中的"浮"字富有动感,写出了花香在雨后湿润的空气中飘浮,沁人心脾。

B.上片最后一句为虚写,是词人想象思念之人登高极目远望、苦盼自己音信的情景。

C.下片中,作者四处漂泊,历三十年之久,而处处有遗恨,更能表明其失意情状。

D.词的上片主要写景,于景中蕴含怀远之意;下片主要抒怀,感慨自己身世沉浮。

15.请简要赏析下片“天若有情终欲问。

忍教霜点相思鬓”两句。

【分析】(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15)本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

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

【解答】(14)B.“虚写”“苦盼自己音信”错,应为词人登高极目远望,苦盼思念之人的音信。

(15)“天若有情终欲问。

忍教霜点相思鬓”,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上天有情,我一定追问它,怎么忍心让我双鬓白发丛生呢。

词人借问上天,强调了自己白发之多、相思之苦、命运之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沉痛之情,抒情效果强烈。

答案:(14)B
(15)词人设想:如果上天有情,我一定追问它,怎么忍心让我双鬓白发丛生呢。

词人借诘问上天,强调了自己白发之多、相思之苦、命运之艰,进一步深化了沉痛悲郁的情感,将感情推向高潮。

译文:
路上,箫声悲凉,寒食节临近。

春雨飘过园林,花气荡漾,芳香润泽。

天地悠悠,斜阳无限,钟声响起,天就要黑了。

站在高处,望眼欲穿,渴盼南楼音信。

我几乎走遍了海角天涯。

三十年间,处处是遗憾。

上天啊,你若有情,最终我会向你请教。

怎忍心让我相思不尽,黑发根根变白如霜,点染我的双鬓。

赏析:
上片写离开小益时所见所闻,有哀景,有乐景,而末句则似有未了之愿,留下悬念,令人牵念。

下片回顾人生,“三十”“无处无”写“遗恨”之长,之遍布,突出壮志时时处处难酬。

最后问天打算,忍心让我在苦苦相思之中慢慢变老?属虚写,表现己之苦闷,心之沉痛,显现实之残酷。

将感情推向高潮,深深感染我们读者。

这首词写得十分婉约,表面上只是抒发了离情别绪,突出的是个人的相思之苦。

言外之意是说,现在离开小益,南郑在望,诗人希望“天”能“有情”地过问他和王炎北伐中原的抗战事业!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

镜湖①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⒐上阕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诗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
⒑如何理解“镜湖”两句的含义?这两句表达了陆游怎样的情感?(5分)
⒐今昔对比,昔日雄姿英发,如今垂垂老矣(3分);酒徒与诗人对比,写出了
诗人生不逢时、仕途不顺的境遇(3分)。

【能力层次】本题能力层次属于“鉴赏评价 D”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点指导】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

相对比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需要有一定的对比点,如纵向的今昔对比、横向的身份对比等。

作品的形象一般可以从身份、生存环境、经历、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价值、外在表现观等角度进行概括。

【试题详解】第一组对比,从外在的角度对形象加以概括;第二组对比从生存环境、经历的角度对形象加以概括。

⒑⑴①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呢?(1分)
②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2分)⑵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2分)
【能力层次】本题能力层次属于“分析综合 C”中“辨析文句意义,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指导】
文句意义的辨析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情感的分析概括要立足文本,切忌生搬硬套。

每一种情感都是在物、景、人、事的作用下产生的,情感分析离不开情感产生的原因。

【试题详解】
文句意义的辨析先分析句子的表面意思,再分析弦外之音。

情感分析要明确对象(君主),抓住反问语气,结合诗人(诗中人)处境进行分析出“不屑”“愤慨不平”。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一16题。

自咏示客
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①,客来苦劝摸床棱②。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①箝纸尾:典出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

县丞有职无权。

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

②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句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我”白发稀短的颓唐老态,寄寓着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

B.第二句“又”字写出了岁月流逝人生倏忽的感叹,“上元”交代了诗歌创作的时间。

C.客人苦劝“我”遇事模棱两可假装糊涂,主要表现客人对“我”处世方式的不满。

D.诗人借“箝纸尾”这个典故抒发感情,含蓄深刻,“饱谙”:二字更是意味深长。

15、诗歌的尾联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6分)
14、C
15、虚实结合,卒章显志。

(2分)前一句是以问句形式对州官、对黑暗官场的庄严宣示,后一句用虚笔想象归隐后自己寄情山水的生活.(2分)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愤懑,甚至产生归隐之念的思想感情。

(2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