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设计的十条原则
1精简高效原则
1.1减少管理层次,尽可能使组织扁平化,以提高运作效率;
1.2精简管理机构和人员,避免组织臃肿,造成沟通不畅,并降低组织不必要的运作成本;
1.3尽可能使关联度较大的职能部门聚集在一个系统内,以提高专业范围内的沟通和协作的效率;
1.4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决策、部门协作水平,提高组织效率。
2权责对等原则
2.1责任和权力互为前提:要有效地履行责任,必须授予相应的权力;
2.2合理的集权与分权:有效的分权能够提高决策的效率,并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但在权力分配时,要注意被授权对象的能力素质,否则会产生一定的风险;
2.3权、责、利要对等:权责不是随意性的可授予任何人,权责承担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资质。
同时要承担某项职责,需要组织赋予他完成该职责所需的相应权力,并且完成相应的职责后,他应该获得相应的利益。
3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3.1要依据工作的复杂性,设置不同的业务管理数量和范围,超出合理的管理幅度,必然会产生顾此失彼的现象;
3.2管理幅度的大小和管理者及员工的能力素质及类型有关,要根据公司的业务特点及部门的人员情况,设置有效的业务管理范围和管理人员数量。
4灵活权变原则
4.1部门权责的设置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的,不同的企业类型、不同的企业发展战略及公司的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人员能力素质水平等因素,决定了不同的组织设置;
4.2要及时审视和评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组织职能权限的调整措施,以适应业务的发展,有效地抓住市场机遇。
5客户导向原则
5.1建立起面向流程,以客户为驱动的组织设置
强化互为客户的理念,即企业以外部用户为客户,在内部以互相配合的部门为客户。
以服务外部客户的理念服务内部客户,并以量化的价值判断部门的贡献,以作为薪酬支付和绩效考核判断标准;
5.2以客户需求为起点,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使组织架构满足特定的内外部客户需求,并加强部门间工作的衔接及配合。
6专业分工和协作原则
6.1专业的分工有利于提供工作的熟练程度,提高工作效率;但过细的分工会造成工作任务在时间和数量上的不平衡现象,越细的分工不平衡现象越多;
6.2比较细的专业分工,也可能会造成业务流程的分割,对部门协作和衔接造成障碍,从而影响公司整体运作的效率,所以要把握住专业分工的度和强调部门间协作的要求。
7执行和监督分设原则
为有效控制企业运作的风险,消除管理中的漏洞,应将执行和监督的功能分设在不同的层级及部门之间。
8管理明确原则
8.1注重命令链的统一性,同一个人在同一个任务上只能接受统一的命令。
避免多头领导,导致员工无所适从。
并且避免命令重复,导致无人负责的现象。
8.2避免越级管理和越级汇报,而导致命令不一致、信息不对称的混乱现象。
9“就近”原则
9.1任务与能力的接近。
岗位职责设置、管理幅度、集权分权等要与任职者的能力相匹配。
既要坚持“因岗定人”,也要结合“因人设岗”,最终达到“人岗统一”;
9.2“距离”的接近。
尤其在总部与项目部/分公司职责划分上,要坚持谁越接近管理对象,谁来管理的原则,坚持“谁应用谁管理”的原则,并配合相关部门或人员的监控。
10人才培养原则
设置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岗位通道,设置一定的“副职”职位,可以起到培养人才的作用,但也会造成信息传递、决策效率、授权安全性等问题,要做好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