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作物细菌性病害及防治技术方案

农作物细菌性病害及防治技术方案

农作物细菌性病害及防治技术方案细菌性病害是由细菌病菌侵染所致的病害,如软腐病、溃疡病、青桔病等。

细菌性病害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病害。

全世界细菌性作物病害约有500多种,我国主要的细菌性作物病害有60-70种。

细菌性病害常造成严重损失,据估计,全世界马铃薯每年因细菌性病害减产25%。

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植物病害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从总体角度对细菌病害作以概览必要的,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一、重要细菌属及代表种介绍目前植物病原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界的厚壁菌门和薄壁菌门,共25个属,115个种,17个亚种,217个致病变种。

但其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细菌属有7个,包括黄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欧氏菌属、布克氏菌属棒形杆菌属、土壤杆菌属和Rostonia。

1、黄单胞菌属黄单胞菌属为薄壁菌门的成员。

菌体短杆状,多单生,少双生,单鞭毛,极生,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严格好气。

黄单胞菌属细菌都是植物病原菌。

其引起的植物病害遍布全世界、如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条斑病、禾谷黑径病、柑橘溃疡病、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和棉花角斑病等。

该属细菌目前包含6个种即野油菜黄单胞菌、水稻黄单胞菌、白纹黄单胞菌、土毯黄单胞菌、葡萄黄单胞菌和草莓黄单胞菌。

其中野油菜黄单胞菌包括140个致病变种。

2、假单胞杆菌属假单胞杆菌属是薄壁假单菌科的模式属:菌体短杆状,单生,鞭毛1-4根,极生;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严格好气,代谢为呼吸型。

一些种类产生水溶性荧光色素。

氧化酶反应一般为阴性,少数为阳性,过氧化氢酶反应阳性。

假单胞杆菌属的一些种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如丁香假单胞菌就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细菌。

它的寄主范围极广,可侵染为害多种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引起叶斑或坏死及茎秆溃疡等症状。

丁香假单胞菌包括41个致病变种。

3、欧文氏菌属欧文氏菌属是薄壁菌门肠杆菌科的一个成员。

菌体短杆状,多双生短链状、偶单生,周生鞭毛。

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兼性好气、代谢为呼吸型或发酵型。

欧文氏菌属大多数是植物致病菌。

引起植物坏死、溃疡、萎蔫、叶斑、流胶及软腐等症状。

根据寄生性和致病性特点,并结合生理生化指标,可将该属分成两个组群,第一组群是解淀粉组,另一组群是胡萝卜软腐织群,共包括17个种。

解淀粉组中的重要致病菌是梨火疫病菌;胡萝卜软腐织群中的胡萝卜软腐细菌和菊欧文氏菌是常见而重要的致病菌。

以原属于欧文氏菌属的玉米枯萎病菌为基础建立了泛菌属。

4、土壤杆菌属土壤杆菌属是薄壁菌门根瘤菌科的一个成员。

菌体短杆状。

单牛或双生,鞭毛1-6根,周生或侧生,无芽孢,好气。

代谢为呼吸型,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氧化酶反应阴性、过氧化氢酶反应阳性。

土壤杆菌属含4个种,其中根癌土壤杆菌和发根土壤杆菌是重要的植物致病菌、它们分别含有致瘤质粒和致发根质粒,造成冠瘿瘤和发根等畸形症状。

5、棒形杆菌属棒形杆菌属是以前的棒状杆菌属建立起来的,属厚壁菌门。

菌体短杆状至不规则状,无鞭毛,无芽孢,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好气,代谢为呼吸型,氧化酶反应阴性、过氧化氢酶反应阳性。

棒形杆菌属含有5个种和7个亚种,其中密执棒形杆菌为模式种,并包括马铃薯环腐亚种、诡橘亚种、花叶亚种、内布拉斯加亚种和密执安亚种。

马铃薯环腐棒形杆菌浸染为害5种茄属植物。

6、韧皮部杆菌属韧皮部菌属是新建立的属,是一类在植物韧皮部寄生为害的细菌。

以柑橘黄龙病的病原细菌为代表。

这类细菌至今尚未获得纯培养,在电子显微镜下柑橘黄龙病病菌形态为梭形呈短杆状,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韧皮部杆菌属包括2个种。

它们是亚洲发生的柑橘黄龙病菌和在非洲发生的柑橘青果病菌。

7、链酶菌属链酶菌属是一类高级的细菌,兼有细菌和真菌的性状,在空气中生长成散线状分枝的细长丝状体,部分分枝断裂成许多短杆状细菌如真菌的粉孢子,断裂时有鞘包被,细菌不运动,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

本属重要病原菌如马铃薯接产疥疮病菌,这种病菌所致疥疮病为我国及欧、美等其它等地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

此菌刺激寄主表皮细胞组织局部增生与木栓化,形成疥痂,影响产量和质量,此菌喜在含有有机质的碱性而潮湿的土壤中生长。

二、植物病原细菌的寄生性迄今发现的植物病原纲领的寄生性可分成两类。

第一类细菌属兼性寄生菌、既能寄生植物,又能在培养基上生长。

这类细菌的寄生性强弱不同,寄生能力强的细菌可以为害植物键全的绿色部分;寄生能力弱的,则主要为害植物的贮藏器官及抵抗力弱的部位,或只有一定条件下才能浸入寄主体内;寄生性比较强的植物病原细菌,大多可以在活的植物组织内或者未分解的植物残体中生存,而在土壤或水中会很快死去。

例如水稻白叶枯病细菌和棉花角斑病细菌不易在土壤中越冬,而蔬菜软腐病细菌则能在土壤中越冬。

腐生能力较强的植物病原细菌,虽然在植物体外可以长期生存,但不能大量繁殖,很快可能丧失致病性而保持生活力。

属于这一类的细菌有青枯病细菌和冠瘿细菌等。

第二类细菌属专性寄生菌,不能进行人工培养,这类细菌有木质部难养菌、韧皮部细菌和植原体等。

植物病原细菌都有一定的寄主范围,有的种类寄主广泛,有的种类寄主较狭窄。

三、植物病原细菌的致病性、浸染和传播1、致病性致病性是病原细菌在植物上建立寄生关系时对寄主造成破坏引起病变的特性。

寄生性和致病性是不同的两种性状。

根瘤病和荧光假单胞菌和植物都能建立寄生关系,但对植物一般不造成有害病变。

大白菜软腐病菌的寄生性较弱,但在贮藏期却造成严重的腐烂。

2、浸染途径植物病原细菌对植物的侵入属被动侵入,即侵入时不能形成侵入结构,而只能从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气孔、水孔、皮木(孔)和蜜腺等是细菌侵入的自然孔口。

棉花角斑病菌从气孔侵入引起角斑病。

柑橘溃疡病菌和桑疫病菌从气孔和皮孔侵入引起柑橘溃疡病和桑疫病;水稻白叶枯病菌通过稻叶水孔侵入;梨火疫病菌则通过蜜腺侵入。

风雨、冰雹、冻害、昆虫、线虫等自然因素以及各种农事操作活动如翻耕、施肥、嫁接、收获及运输等造成的伤口也是细菌侵入的极好途径。

一般来说,从自然孔口侵入的细菌能通过伤口侵入,反之,从伤口侵入的细菌不一定能从自然孔口同植物建立寄生关系。

例如:大白菜软腐细菌和根瘤土壤杆菌只能从伤口侵入,很少从自然孔口侵入。

寄生性弱的细菌一般都是从伤口侵入的;而寄生性强的细菌既能从伤口侵入,又能从自然孔口侵入。

在重要的植物病原细菌类群中,假单脑胞菌属和黄单胞菌属细菌以自然孔口侵入为主。

土壤杆菌属、棒形杆菌属和欧文氏菌属细菌则以伤口侵入为主,韧皮部杆菌属、植原体属和螺原体则需由昆虫取食造成的伤口侵入。

植物病原细菌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可分为局部性分布和系统性分布两类。

前者细菌局限于薄壁组织,通过细胞间蔓延,并在死亡细胞中繁殖,导致局部性病变如叶斑,腐烂和肿瘤等;后者细菌通过薄壁组织或水孔进入维管组织,主要在维管组织的木质部或韧皮部蔓延。

茄青枯病菌在木质部繁殖和蔓延购成萎蔫症状。

水稻白叶枯病菌在薄壁细胞中繁殖及蔓延较慢,只能形成局部枯斑,而进入维管组织后则顺着叶脉很快蔓延并形成长条形叶枯症状。

3、传播途径植物病原细菌的传播途径有雨水、介体生物、种苗、嫁接等。

细菌在植物组织中增殖,以菌脓的形式外渗至植物体表,雨露和水滴的飞溅使细菌在植物之间传染。

所以许多植物细菌病害的发生轻重同降雨的多少密切相关。

此外,病原细菌一般只能在有水的情况下才能成功侵入植物。

传播病原细菌的生物介体有昆虫和线虫。

玉米细菌性萎蔫病菌可由多种昆虫传播,其中玉米啮叶甲是主要传染介体;黄条跳甲、花椿象的成虫、菜青叶、小菜蛾、菜螟、大猿叶甲幼虫等均能携带并传播大白菜软腐细菌;蜜蜂是梨火疫病传染的重要介体;柑橘黄龙病的传播介体是木虱。

线虫介体中比较肯定的是小麦粒线虫传播小麦蜜穗病。

此外,线虫同一些病原细菌如青枯病菌、棒形杆菌形成复合病原。

一些植物病原细菌可以在种子或无性繁殖材料(块根、块茎、鳞茎)内外越冬越夏,随着种子和苗木的调运而传播。

水稻白叶枯病菌、柑橘溃疡病菌、马铃薯环腐病菌、甘薯瘟病等均可通过种苗扩散的方式进行远距离传播。

植原体、木质部难养菌和韧皮部杆菌可通过嫁接而传染,并随嫁接而远距离传播,施用含有这些病原菌的未腐熟肥料也能传染给无病田块。

其他病原细菌在土壤中存活期较短、但可在病残组织中存活,病残体中的病原细菌在低温及干燥的条件下存活期较长。

所以妥善处理病残组织可起到抑制病原细菌传播的作用。

四、影响植物病原细菌发生的生态因子1、病原细菌本身病原细菌群体的遗传构成、变异机制对细菌的发生有影响。

在黄单胞菌、土壤杆菌、假单胞菌和欧氏杆菌群体中都发现了产生细菌素的无毒或弱毒菌株。

试验表明,放射土壤杆菌K84菌株对根癌土壤杆菌的侵染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已在许多国家注册为生防制剂K84的作用机制有竞争作用和产生细菌素Agrocin84。

2、植物因素植物对病原细菌的抗性既影响病原细菌的群体大小。

同时也影响病原细菌的群体毒性构成。

在许多植物——病原细菌互作体系中,植物品种间抗性差异是明显的,例如水稻中存在着持抗白叶枯菌及细菌条斑病菌的品种(系),但存少数植物——细菌体系中植物的抗性不明显,如植物对茄青枯病菌及根癌土壤杆菌往往抗性不明显且品种间差异较小。

目前已证明黄单胞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的有些种同植物之间的互作符合“基因对基因”假说。

3、环境因子首先是环境生物因素。

介体生物传播病原细菌已经在前面提过了。

这里要讨论是细菌的寄生物有细菌病毒(噬菌体)和蛭孤菌。

噬菌体可导致菌体破坏,在菌落上形成噬菌斑。

利用噬菌体和细菌之间的关系可以进行细菌发生量的预测。

我国在利用噬菌体预测水稻白叶枯病方面较为成功。

也有人正在研究利用噬菌体防治细菌病害。

蛭孤菌是一种微型革兰氏阴性细菌,游动极快,接触到寄主细菌后,以高速旋转进如细菌,并在1-24h内使寄主细菌变成:“空壳”。

常见的寄主是G细菌如丁香假单胞菌。

在控制的条件下蛭孤菌对一些细菌病害具有控制效果。

土壤和植物体环境中对细菌具抗生作用的微生物种类较多。

细菌中的产荧光假单胞菌某些种和菌株、芽孢杆菌的某些种草生泛生菌的某些菌株可抑制一些病原细菌。

真菌中的拟青霉、青霉、木霉和粘帚霉(能产生一些抗细菌的抗生物质;链霉菌产生的链霉素和四环素等对细菌和植原体引起的病害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其次是环境中的理化因子如温度、湿度和水分对细菌的发生有影响。

植物病原细菌的生长适温一般为26-30℃左右。

少数种类例外,茄青枯病菌的生长适温为35℃,马铃薯环腐棒形杆菌的生长适温则为20-23℃。

湿度及水分一方面影响病原细菌的传播和侵染,另一方面影响细菌的存活。

很多病原细菌在土壤中的存活依赖于植物残余组织。

在高温高湿下可促使残余组织分解和腐烂,对其中细菌的存活不利。

土壤习居性病原细菌如茄青枯病菌、根癌土壤杆菌和疮痂链霉素等为好气性细菌,高湿土壤势必影响土壤通气性而降低其存活。

通气状况对不同的病原细菌的影响是不同的,对好气性细菌而言通气状况好有利于其存活和侵染,但对兼性细菌如胡萝卜欧文氏菌而言,厌氧条件下最适合其侵染及症状表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