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农作物病害的诊断第一节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一、植物病害的概念植物在生长发育和贮藏运输过程中,由于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利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使其生长发育收到阻碍,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从生物学观点考虑,如韭菜在弱光下栽培成为幼嫩的韭黄,菰草感染黑粉菌后幼茎形成肉质肥嫩的茭白,虽然由于植物本身正常生理机制收到干扰,形成了异常后果,但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由于其经济价值提高了,不属于植物病害。
植物发生病害后,由于病原物的影响,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发生不断变化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简称病程。
二、植物病害的类型1、按照病原类别划分第一类是侵染性病害,即由病原微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如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原生动物侵染所引起的病害;第二类是非侵染性病害,也叫生理性病害。
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如温度过高或过低、分过度或干旱、肥料过多或营养不足、大气或土壤污染等引起的病害。
如日灼病、缺素症、冻害、水涝等。
2、按照发病植物类别划分大田作物病害、果树病害、蔬菜病害、花卉病害以及林木病害等。
蔬菜病害有可细分为葫芦科蔬菜病害、茄科蔬菜病害、十字花科蔬菜病害、豆科蔬菜病害等等。
3、按照病害传播方式划分按传播方式又可分为种传病害、土传病害、气传病害和介体传播病害等;4、按照发病器官类别划分根据寄生植物受害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根部病害、叶部病害和果实病害;三、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植物病害所造成的损失是惊人的。
我国1950年由于小麦条锈病的大流行,造成粮食损失60亿千克。
1943年印度孟加拉邦因水稻胡麻斑病大流行,饿死人口达200多万。
1970年美国由于玉米小斑病大流行,损失玉米160亿千克,价值为10亿美元。
有些病害还能造成人畜中毒,如小麦患赤霉病后,带菌麦粒所加工的面粉含有止呕毒素。
类雌性毒素等,人食用后会出现头晕、呕吐、腹泻等急性中毒症,造成肝脾肿大。
牲畜食用带有黑斑病菌的马铃薯的薯块,会引起哮喘,严重时甚至中毒死亡。
作物在收获后的运输和储藏过程中也能发生病害,叫做“采后病害”,如水果、蔬菜的霉烂变质,以及谷物储藏期间的发酵霉烂。
第二节影响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一、植物病害的病原物1、病原物的概念引起植物生病的原因称为病原物。
它是病害发生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主导因素。
能够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种类很多,依据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由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为侵(传)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为非侵(传)染性病害。
(1)生物性病原。
生物性病原被称为原生物或病原物。
植物病原物大多具有寄生性;因此病原物也被称为寄生物,它们所依附的植物被称为寄主植物,简称寄主。
病原物主要有植物病原真菌、植物病原细菌、植物病毒和类病毒。
植物病原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
它们大都个体微小,形态特征各异。
(2)非生物病原。
非生物性病原指引起植物病害的各种不良环境条件。
包括各种物理因素与化学因素。
如温度、湿度、光照的变化、营养不均衡(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氮磷钾为大量元素,其他为微量元素。
)、空气污染和化学毒害等。
2、病害三要素非侵染病害是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有病原和寄主两个条件存在病害即可发生。
但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仅有病原和寄主两个因素同时存在,植物液并不一定会发生病害,病害的发生还需要另一个重要因素即环境条件。
病害的发生需要病原、寄主和环境条件的协同作用。
环境条件可以影响病原物,促进或抑制其生长发育,同时也可以影响寄主,增强或降低其抗病能力。
当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物而不利于寄主时,病害才能发生和发展,反之,若环境条件有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时,病害就可能不发生或发展受到抑制。
所以,植物病害是病原、寄主和特定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之下发生的,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称为“病害三要素”或“病害三角”。
现代农业生产越来越离不开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因此,加上人为因素的“病害三角”就演变成了“植物病害四面体”结构,它可以直接地反映出人为因素与寄主、病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虽然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病原不同,但这两类病害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常常相互影响。
非侵染性病害会降低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从而诱发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加重为害程度。
植物受冻以后,病原菌能从冻伤处侵入引起软腐病、菌核病。
反过来,侵染性病害发生后,有时也会引发非侵染性病害,很多真菌性叶斑病引起植株落叶,暴露的果实易发生日灼病。
3、病原物的类型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大多是微生物,它们个体一般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有一些则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
(1)植物病原真菌。
真菌是最重要的一类病原物,几乎所有的高等植物都受到一种或几种真菌所侵染。
有一些农作物如马铃薯、水稻、小麦、大豆等都受到几十种真菌的为害。
真菌所致病害也是种类多样的,因此了解真菌的一般性状对于有效的防治植物真菌病害是必不可少的。
真菌生长发育的一般过程,先是经历一定时期的营养生长阶段,然后产生孢子繁殖。
营养阶段称营养体,是真菌生长和营养积累时期;繁殖阶段呈繁殖体,是真菌产生各种类型孢子进行繁殖的时期。
根据当前的分类系统,植物病原真菌有以下类群:鞭毛菌亚门。
营养体是单细胞或者没有隔膜的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具鞭毛的游动孢子;有性繁殖形成休眠孢子(囊)或卵孢子。
鞭毛菌大多数生于水中,少数具有两栖和陆生习性。
有腐生的,也有寄生的,有些高等鞭毛菌是植物上的活体寄生菌。
鞭毛菌可引起水稻绵腐病、蔬菜瘁倒病、马铃薯晚疫病、大豆和蔬菜霜霉病等病害。
接合菌亚门。
营养体为无隔菌丝体;无性生殖在孢子囊内产生不动的孢囊孢子;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子。
接合菌绝大多数为腐生菌,少数为若寄生菌。
本亚门真菌与作物病害有关的主要有根霉属,可引起薯类、水果和南瓜软腐病。
子囊菌亚门。
除酵母菌为单细胞外,其他子囊菌的营养体都是分枝繁殖的有隔菌丝体,无性生殖在孢子梗上产生分生孢子,产生分生孢子的子实体有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束等;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大多数子囊菌的子囊产生在子囊果内,少数是裸生的。
子囊菌可以引起植物白粉病,玉米、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植物菌核病等病害。
担子菌亚门。
营养体为发达的有隔菌丝体。
担子菌无性生殖一般不发达,有性生殖除锈菌外,多有双核菌丝体的细胞直接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高等担子菌产生担子果,单子果是担子菌产生子实层的一种高度组织化的结构,子实层是由担子和担孢子整齐排列而组成的。
担子散生或聚生在担子果上,如蘑菇、木耳等。
担子菌可以引起植物锈病、各种黑粉病、黑穗病等病害。
半知菌亚门。
营养体为多分枝繁茂的有隔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多数种类有性阶段尚未发现,少数发现有性阶段的,其有性阶段多属子囊菌,少数为担子菌。
半知菌所引起的病害种类在真菌病害中所占比例较大,种类众多。
半知菌可以引起立枯病、稻瘟病、甜菜褐斑病、甜菜蛇眼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等病害。
(2)植物病原病毒。
植物病原病毒是仅次于真菌的重要病原物。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的专性寄生生物,其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故称分子寄生物。
寄生植物的称为植物病毒,寄生动物的称为动物病,寄生细菌的称为噬菌体。
病毒可以引起植物花叶病、矮化病等病害。
(3)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是指原核结构的一类微生物结构简单,一般是有细胞壁和细胞膜或只有细胞膜包围细胞质所组成的单细胞生物。
原核生物无真正的细胞核,它的遗传物质(DNA)无核膜包围,分散在细胞质中,形成一个椭圆形或近圆形的核质区。
原核生物的成员很多,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以及无细胞壁的菌原体等。
原核生物广泛分布在自然界的各个场所,能够侵染植物引起发病的原核生物称为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是仅次于真菌和病毒的第三大类病原生物,主要为病原细菌,侵染植物后可引起许多重要病害,如水稻白叶枯病。
马铃薯和大白菜软腐病、茄科植物青枯病、果树根癌病、枣疯病、泡桐丛枝病等。
植物病原线虫。
线虫是一类低等动物,种类多,分布广。
一部分可以寄生在植物上引起植物线虫病害。
如小麦线虫病、大豆线虫病,使脊柱生长衰弱、根部畸形;同时,线虫还能传播其他病原物,如真菌、病毒、细菌等,加剧病害的严重程度。
寄生性种子植物。
多数植物为自养生物,能自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并利用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
但也有少数植物由于叶绿素缺乏或根系、叶片退化,必须寄生在其他植物上以获取营养物质,称为寄生性植物寄生性植物为高等的双子叶植物,可以开花结籽,又称为寄生性种子植物。
根据寄生性种子植物对寄主植物的依赖程度,可将其分为全寄生和半寄生两类。
全寄生性种子植物如菟丝子、列当等,无叶片或叶片已经退化,无足够的叶绿素,根系蜕变为吸根,必须从寄主植物上获取包括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盐在内的所有营养物质,寄主植物体内的各种营养物质可不断供给寄主性植物;半寄生性种子植物如槲寄生、桑寄生等本身具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但需要从寄主植物中吸取水分和无机盐。
寄生性种子植物在寄主植物上的寄生部位也各不相同,有些为根寄生,如列当;有些则茎寄生,如菟丝子。
寄生性种子植物即是病原植物,同时也是农田杂草。
把它归为病原植物是因为它寄生在植物体上,通过争夺植物的营养物质而对寄主植物产生致病作用,并表现出受害症状。
一般来说,全寄生的比半寄生的致病力要强,如菟丝子和列当,主要寄生在一年生草本植物上,可以引起寄主植物黄花和生长衰弱,严重时造成大片死亡,对产量影响极大;而半寄生的如槲寄生和桑寄生等则主要寄生在多年生的木本植物上,寄生初期对寄主无明显影响,当群体较大时会造成寄主生长不良和早衰,发病速度较慢。
除了争夺营养外,还能将病毒从病株传到健株上。
寄生性种子植物靠种子繁殖。
其种子依靠风力或鸟类传播称为被动传播;另一种称为主动传播,即当寄主植物种子成熟时,果实吸水膨胀开裂,将种子弹射出去。
二、植物的抗病能力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对病原的侵染以及侵染后所造成损害的抵抗或抑制能力。
抗病性是植物与其病原物在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和选择的结果。
不同植物对病原物抗病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区分。
一种植物对某一种病原物而言,完全不发病或无发病症状称为免疫;变现为轻微发病的称为抗病,发病极轻则称为高度抗病;植物可忍耐病原物侵染,虽然发病严重,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显著的称为感病;寄主植物本身是感病的,但由于形态、物候或其他方面的特性而避免发病称为弊病。
植物抗病性有的是植物先天具有的被动抗病性,也有病原物侵染而触发的主动抗病性。
抗病机制是形态结构方面的抗性及生理生化方面的抗性。
被动抗病性。
有些植物覆盖于表皮细胞上的蜡质数量多,质量好,具有阻止病原物扩展的厚壁细胞构成的织物组织;有些植物表面有表皮毛,对真菌侵入不利;有些植物角质层厚,形成木栓层,可以阻止病原菌的的侵入和扩展,从而提高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