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兽医免疫学)

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兽医免疫学)

9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10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11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12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13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五、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 预先储存的 介质:
1.组胺 2.激肽原酶 细胞受刺激后新合成的介质: 3.前列腺素D2(Prostaglandin, PGD2) 4.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PAF) 5.白三烯(Leukotrinens, LTs)
能紊乱,几乎不发生严重的细胞损伤; ④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4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二、诱导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1.吸入型过敏原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预防比较困
难。如花粉、屋尘、动物皮屑、羽毛、真菌及昆虫等。 2.食入型过敏原 一些海产品及动物蛋白。 3.药物型过敏原 最常见的是青霉素,此外,磺胺、
2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1963午,Coombs和Gell根据超敏反应发生的速 度、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四型:
Ⅰ型(速发型) Ⅱ型(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 Ⅳ型(迟发型)
Ⅰ、Ⅱ、Ⅲ型由抗体介导, 可经血清转移;Ⅳ型 由T细胞介导, 可经细胞转移。
超敏反应与免疫应答在本质上都是机体对某些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Ⅰ超敏反应 第三节 Ⅱ超敏反应 第四节 Ⅲ超敏反应 第五节 Ⅳ超敏反应
1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第一节 概述在ຫໍສະໝຸດ 疫系统发挥效应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伴随有一 定程度地炎症性损伤,免疫应答所引起地炎症性损 伤统称为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都是描述免疫 病理损伤地概念,而且经常混用,但它们地内涵和 外延不尽相同。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是超敏反应地 特殊表现形式。
17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第三节 Ⅱ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是由IgG和IgM抗体介导。当组 织或细胞上的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 物(immune complex,IC)时,在补体、吞噬细胞 和NK细胞的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 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18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19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2.发生机制
主要是由于体内预先存在的抗体或由上述抗原或
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与带有抗原或半抗原的
组织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对机体造成损伤。
①激活补体: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导致带有
相应抗原或半抗原的组织细胞溶解。
普鲁卡因、有机碘化合物等药物也可引起。 4.接触型过敏原 如金属、植物毒素等。 5.异种动物免疫血清 临床上应用的抗毒素都是马源
性抗血清,可导致人体产生超敏反应。
5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三、变应素及Fc受体 1.变应素: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特异性IgE类抗体
称为变应素(allergins)。 IgE可通过其Fc段在没有和抗原结合之前,就与
14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六、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 1.过敏性休克: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 2.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 3.消化道过敏反应 :引起胃肠炎等症状,如恶心、 呕吐、腹痛、腹泄等。 4.皮肤过敏反应:如特应性皮炎、湿疹、血管性水 肿等。
15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致敏阶段、激发 阶段和效应阶段。
1.致敏阶段 过敏原第一次进入机体,诱发机体 产生IgE类抗体并结合到靶细胞上使机体处于致敏状 态的过程。 2.激发阶段 相同过敏原再次或反复进入机体,通 过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抗体特异性结合,使之脱颗 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过程。 3.效应阶段 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或器 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
抗原物质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但超敏反应主要表现
为组织损伤和(或)生理机能紊乱。
3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第二节 I型超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主要由特异IgE抗体介导产生,在局部 或全身发生,在四型超敏反应中发生速度最快,故又称 为速发型超敏反应。
一、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①变应原种类多; ②由血清中的IgE抗体介导,发生快,消退亦快; ③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 常引起生理功
(1)色苷酸二钠 --- 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脱颗粒 (2)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前列腺
素E和氨茶碱 --- 提高细胞内cAMP的浓度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1)组胺拮抗剂 --- 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 (2)缓激肽拮抗剂 --- 水杨酸 (3)多根皮苷酊磷酸盐 --- 白三烯拮抗剂 改善效应器反应性的药物 :肾上腺素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受体结合, 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6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2.IgE Fc受体(FcR) FcR有两类:第一类为高亲和力受体,即
FcRI;第二类为低亲和力受体,即FcRII。
7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8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四、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七、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1.预防 查明变应原;避免接触。 2.特异性脱敏疗法 小剂量、长时间间隔、反复多次 皮下注射相应变应原,使机体产生相应的IgG。 3.药物治疗 抑制生物活性物质释放、拮抗生物活性 介质、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 4.免疫新疗法
16
兽医免疫学——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药物治疗
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的药物
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介导Ⅱ型超敏反应的抗原 1)正常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如ABO血型抗原、 Rh抗原和MHC抗原等; 2)交叉抗原:外源抗原与正常组织细胞之间的共同抗 原,如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导致的肾小球肾炎; 3)改变的自身成分:感染或理化因素引起的改变的自 身抗原; 4)药物半抗原:结合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药物半抗 原,如异烟肼、青霉素、磺胺类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