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说课稿
襄阳八中鲁峰
以下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说课综述六部分展开。
一、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从理论上看:在教材中知识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实践上看:是世界地理六个必考国家中第一次单独讲授的国家。
因
此,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地理基
本方法,对后面的复习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1、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原因
2、日本加工贸易发达的原因及工业布局的特征
难点:日本的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在近几年的文综地理高考中,区域地理所占比重大,但得分率较低,经过分析研究,发现主要的原因是文科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较欠缺,对区域地理的空间定位不清、常见地名不熟、从地图上提取信息能力差、回答问题的语言表述能力差。
三、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学生自我教育实现学生自我发展。
具体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自然地理特征。
2、了解日本加工贸易经济的特点,以及工业分布及其原因。
过程目标
1、通过对日本自然特征和工业分布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2、通过对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分析,培养学生探索地理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举一些日本工业化早期产生环境问题的事例,吸取日本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经济转型和环境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四、教法与学法
基于对学情的分析和我对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样一种教学理念的理解,我将理论讲解植根于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之中,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和视频,卡片展示法,学生在讨论后用卡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展示给老师看、展示给本班同学看。
学法:让学生来参与、让学生来讨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认识、发展,体现自己的实践能力,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
五、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了四个环节,分别是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日本自然地理特征;日本加工贸易经济的特点;日本工业分布及其原因。
由于是复习课,我采用的是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全班分了九个小组,受课堂容量的限制,第1课时4个小组展示,其余5个小组第2个课时再展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在新的任务和情境中主动建构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经历经验,建构的结果就不会相同,有的深刻,有的浅薄,有的全面,有的偏面,有的正确,有的错误等等,这就需要群体之间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因此,培养学习小组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小组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心和团结奋斗的团队精神是提高学习小组学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学习小组的优化组合问题是自主学习的前提与基础,科学研究及实践证明,最佳的学习小组合作人数应在4-8人之间,其中又以两两成对的“六人学习小组”最为适宜。
好处是:①六人学习小组变成两人一对,可以最大范围内的实现学生的互动;②六人学习小组有利于学生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者;③学习小组规模越大,某个学生隐藏或被忽略的机会就越大,而六人学习小组恰好可以避免这一问题在于。
基于以上原则,我们以上学期期末考试的班级名次为依据,以54人为例,1-9名分别为个学习小组的1号组长,10-18名为各组的2号组长,19-27名为3号组员,28-36名为4号组员,37-45名为5号组员,46-54名为6号组员搭配,然后再根据性别、性格、学科优势再做微调。
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导学(3分钟):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呈现给学生(板书),播放一段日本的宣传片,通过视频,使学生对日本的插花、茶道、风景、民居、礼仪、服饰、舞蹈、食物以及民族节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让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沉浸在具有浓郁色彩的日本民族文化中。
启发学生根据视频内容想象心目中的日本,达到激发兴趣,从而导入复习课。
2、发导学案:
学生独学(10分钟):学生参照地图册131页填写导学案,并在地图册上把导学案相应的重点标注;用双色笔对独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标注。
教学设计:独学就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这个阶段教师深入到各学习小组,观察学生学习状态,提醒学生使用双色笔,蓝色笔标注重点,红色笔标注疑难。
学生对学(2分钟):对答案,查找问题。
教学设计:对学是为解决独学的问题。
对学时各组长评价导学案,主要看完成度,“对错我不管,只管满不满”。
为了课堂有效、高效,在碰到难度不大的问题时我采用“对学”形式,这节是复习课,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 2人结对,对答案,查找问题,要求有记载,其目的是形成一种知识互补。
学生群学(5分钟):群学是各组对生成的知识在班级的大展示。
各组组员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各组学习组长负责在黑板上展示。
小组展示(12分钟,每组限定3分钟)
学生、老师评讲(10分钟)
教学设计:各小组展示用白色粉笔板书,学生评讲用红色粉笔修改。
课堂练习(3分钟)
教师评讲:这一部分内容我先给出一幅世界某区域图,让学生从世界的角度支观察日本,明确日本的地理位置,相邻的国家和海洋,锻炼学生组织表达、观察分析能力。
由于所带班级为平行班,为了减少记忆量,降低学习难度,经纬度我只让学生记纵贯日本的140°E经线和横穿日本的40°N纬线。
通过展示,学生对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掌握的较好。
进一步讲解让学生明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等空间定位方法,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空间概念。
展示:(二)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教师评讲:展示自然地理特征这一部分内容存在的问题:
(1)板书时间过长,照搬资料上的内容;
(2)学生分析地形特征不完整,仅考虑地形区,忽略地势起伏变化;
(3)阅读、分析图表能力差。
强调:小组展示时限制时间,三分钟内完成,提醒学生归纳问题言简意赅,抓紧时间板书;
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强调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地势起伏状况,如西北高,东南低;地势高低,如富士山地势较高,关东平原地势较低)、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三个方面来分析;
播放有关日本火山爆发、地震发生时的图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以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地震为例,结合板块运动相关知识分析日本多地震的原因,让学生学会“温故而知新”,建立知识的新旧联系,从而培养学生探索地理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防震减灾的意识。
气候通过阅读“东京、北京两个城市气温和降水量对比表格”得出日本海洋性气候显著的特点;对照“新瀉与东京的气候统计图”分析太平洋沿岸和日本海沿岸两侧的主要气候差异及原因。
培养学生读图、审图以及图表分析能力。
河流以案例形式分析:解释濑户内海沿岸地区冬、夏季节的降水补给均比较少的原因,突出其特殊性。
教师评讲: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观察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地理技能、思考方式等。
对学生而言,从地理案例的分析当中,也可以培养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
展示:(三)日本加工贸易经济的特点
有利条件:
⑴劳动力丰富,素质高,技术发达
⑵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⑶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
不利条件:
⑴市场狭小——产品主要靠出口
⑵矿产贫乏——原料、燃料主要靠进口
日本“进口-加工-出口”贸易的特点––对外依赖严重。
展示:(四)日本工业分布及其原因
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这些地区多优良港湾,交通便利,利于进口原料、燃料,出口工业品。
教师评讲: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相关图片的比较、归纳和总结,得出结论。
即使学生通过感性的对图片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对知识的归纳。
通过对日本经济和工业分布特征的概括,可以锻炼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了解日本工业化早期存在的忽视环境保护,造成许多工业污染和社会公害的问题,吸取日本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经济转型和环境保护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让学生全面具体的看问题。
课堂练习:
1.日本河流短急的主要原因是()
①由岛屿组成,陆地面积狭小②季风气候,气候干旱
③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起伏较大④植被覆盖差,泥沙淤积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2.关于日本农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农业劳动力充足 B.耕地面积大,重视发展高度机械化
C.以生产水稻为主 D.精耕细作,科技含量低
3 .读右图,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图中所示的阴影地区,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①劳动力素质较高②便于排放污染物
③多优良港湾④原料、燃料主要依靠进口,产品大量出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七、说课综述
我所带班级开展合作探究这种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1)学生基础差,缺乏自信,不敢展示自己,课堂气氛不够活跃;(2)部分同学展示时板书时间过长,导致个别课堂任务完成的比较仓促;(3)地理图表多,部分同学展示板图时有为难情绪,敷衍了事;(4)照搬书本和资料上的原话,缺少归纳和提升。
针对这些问题,老师积极鼓励和引导,通过开展学习小组竞赛,在组内形成记一记、画一画、帮一帮的氛围;另一方面采取轮流担任学习组长的方式,给每一位同学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的强调,而是侧重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侧重于在参与和探究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验成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