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为什么难以定义?定义:比较文学是兴起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

困难:1、“比较”与“文学”词语搭配不当所引起的名实不符的现象;2、作为“方法”的“比较”与“比较文学”学科性质之间存在差异。

3、“文学比较”是比较文学学科名实不符现象的表现形态。

4、在于它发展的过程中的动态性,由于比较文学对象和方法的开放性,使任何对它的概括都力不从心。

二、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总体而言,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由三个条件组成:文学性、跨越性、相容性。

三、美国学派:美国学派是对于法国学派的挑战中崛起的,代表人物有韦勒克、雷马克、奥尔德里奇等,要求比较文学要注意文学内部联系,注意文学的美学涵义和文学批评的美学原则,强调平行研究,认为跨学科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四、平行研究:指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的研究,从各角度、各方面对不同民族的文学加以研究,同时研究注重对象的文学性,注重比较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问题类别、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本因素。

但是存在着对研究对象的选择缺乏严格的限定,甚至使其研究范围大得无法为一个学科所容纳,另外,平行研究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的异质性问题。

五、法国学派;最早出现的比较文学学派,代表人物有: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基亚、卡雷。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来研究,注重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强调影响研究,它不作美学上的解释。

证明了比较文学的科学价值,并为其奠定了件事的基础,是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同时也确立了它在学术界的地位。

六、影响研究:指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的根基在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

但是影响研究忽略了作品的整体性和作家的创作个性,忽略了美学分析;由于强调实证,使其范围受到限制,基本局限在欧洲各国之间,并且无法研究和总结文学的普遍规律。

七、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1、兼收并蓄:主要建立在对外国比较文学理论的接受上;2、双向阐发:不仅用西方的文学理论来阐发中国的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也可以用中国文学理论阐发西方的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3、跨文明研究:促进异质文化的沟通和对话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使命。

但是缺少自身原创性的理论建构。

八、比较文学的建立标志:1、著作: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了世界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2、教席:1897年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了比较文学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民族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3、刊物: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了《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了《比较文学史研究》;4、学位:1895年戴克斯特完成了法国第一部科学性质的比较文学专著、比较文学学位论文《让·雅克·卢梭与世界主义的起源》,贝茨完成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随后完成《比较文学目录初稿》;5、国际会议:1900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性学术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研究”正式列入议题,表明世界文坛对比较文学的承认。

九、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着眼于文学与它外部的联系,把文学与人类的其他知识领域以及其他创造性活动,作为两个比较极,研究它们之间的种种联系,包括它们之间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的关系、相互印证相互阐发的关系、相互对立相互促进的关系等,然而依然以文学为中心,目的是进一步揭示文学的特性与功能。

十、比较文学受到的挑战:1、比较文学“理论化”:负面影响是忽视了对文学作品的研究;2、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以往仅局限于西方世界,打破了“欧洲中心论”;3、“文化研究”的热潮:冲击甚至吞并比较文学研究,使比较文学丧失其文学性。

十一、比较文学研究对象、三个关系: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

大致包括:1、亲缘关系:指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联系;2、类同关系:在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没有事实联系。

不存在亲缘关系,但一定意义上具有相似之处,其相异和相同都具有某种可比性;3、交叉关系:指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的相互孕育、相互阐发、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关系。

十二、比较文学的研究立场:1、世界主义立场,即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达到文化整合,追求天下大同;2、民族主义立场或本土立场,即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认识和坚持本民族文化和文学的差异,推动本民族文学的发展。

十三、开放的民族主义的特点:1、坚持民族的差异性:抵制同质性、单一性,警惕用全球性话语取代地方话语,这是开放的民族主义的重要特征,要立足本土文化,坚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发展;2、坚持开放、对话的态度:要求以宽容的精神、多远的价值观、对话的姿态踏踏实实地洗手一切先进文化的精华。

十四、流传学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流传学研究作家作品或一国文学在外国的成就、命运和影响,这种研究是从放送者出发研究接受者的,是一种从源到流的探寻。

特点:从放送者出发,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学关系,首先研究的“文学关系”是多元文学关系,其次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的基础上才能成立,再者,强调一种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

十五、流传的方式:1、直线式或辐射式流传:一国作者A对另一国作者B或C等人的直接影响,同时还对第三国以上的国度的作家产生影响,包括:个体对个体、个体对群体、群体对个体、群体对群体;2、交叉式流传:作者A从本国作者B那里受到他国作者C的影响,同时又促进他再度直接从C那里寻求不被B接受的影响,这是,他国作者C就对本国作者A、B祈祷了双重影响,或者,作者A从第三国作者C那里接受到第二国作者B的影响,他又直接从第二国的B哪里寻求被第三国C忽视或不接纳的影响,这样第二国作者B就对A、C造成双重影响;3、循环式流传:作品A传到别国被别国作者改编移植为B在别国流传,尔后作品B又被移植回到它母本的故乡,这种异质文化的跨文化研究最具比较文学的意义。

十六、变异现象的原因:1、从放送者的角度看,放送者本身的丰富性提供了变异的基础,使其在流传中能过呈现不同的面目;2、媒介对于流传的变异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媒体的承担者接触到的作品不是放送国最优秀的,因此未能反映出放送国的文学和理论成就,或者介绍者主观介绍,译者误译作品等,都容易造成文化和文学交流上的偏差;3、接受国在地里、历史、经济、制度、习俗等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上与放送国之间的差异是变异产生的根本原因。

十七、渊源学的定义:又称源流学或源泉学,研究文学作品中主题、题材、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的来源,换句话说,即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

这种研究是以影响的接受者为基点探讨放送者的溯源研究,其目的是揭示出一定的因果关系。

十八、渊源学与流传学的区别:流传学研究的起点是明确的,它的落脚点在“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渊源学研究却是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其终点是明确的,但是它所受影响的发送点——或者说影响的源头是不明确的,需要研究者给以考证和追溯。

十九、渊源的来源方式、研究方法:来源方式:1、口传的渊源:是一宗不曾见诸文字的故事、谈话或奇闻轶事等,它为某一作家的创作提供了题材,甚至成为其全部著作的基础;2、印象的渊源:指作家在旅行中所看到和所感受到的异国印象,勾起创作的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有了异域的色彩、气氛和印象;3、笔述的渊源:是一种见诸文字的渊源,它表明作者从何处撷取了自己的写作思想、写作风格等。

研究方法:1、孤立的渊源(直线的渊源):指直接从一部作品中找到另一国文学作品的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是题材、思想,也可以是情节或细节;2、集体的渊源(圆形的渊源):是指一个作家不只受到一个作家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众多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换句话说,是以一个作家为中心点,探讨他所受益的众多外国文学。

二十、渊源学的研究内容:1、思想与人格的渊源:气质是含蓄而微妙的,而接受者又往往将其加以改造,所以不容易为人察觉,从事人格方面研究常常要涉及到心理学、哲学、宗教、伦理学等范畴,一个接触作家往往会从另一位作家的著作中吸取精华、受到启发并给一种流行的思想增添新的光彩,从而使这种思想在厚实的眼光中与自己的名字联系在一起;2、内容与题材的渊源:一个作家在作品在内容或题材上显示出于他国作品作品的渊源;3、艺术形式渊源:任何一种艺术手法的产生都不可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一种新的艺术手法或技巧总是有它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和思想根源的。

二十一、影响的焦虑:是由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首先提出的,原指文学传统对后辈作家的巨大影响,他所侧重的是纵向的承继关系,我们也可以把这一概念的外延加以扩大,用以指某种横向的、共时的影响。

二十二、创造性误读:指主题对于对象的有目的的选择,通过吸收和改造异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创造出一些新的形式。

是否产生新的因素是创造性误读和一般性误读的根本区别。

从积极的意义上看,东西方文化的沟通常常是在创造性的误读中实现的,各民族文化和文学的创新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这种创造性的误读。

更多的创造性误读是一种视阈融合,即接受者与外来文学的同时改造,是在充分理解外来文学的基础上的贯通,它创造出来的是一种新质。

二十三、媒介学的定义: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产生联系和影响的具体途径和手段,也就是说,它研究的重心是作品在交流中的“中间环节”,即研究一国文学是怎样传播到另一国去的。

二十四、媒介学的传播方式:1、改编:指按照一定原则对外国原著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改写,使之更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2、评介:指将一国文学写成评论或介绍文字,通过书报杂志让另一国的人们了解;3、借用与仿效:借用指作家对业已存在的故事、情节、时间,包括作家对前人的作品的再加工和重新处理,仿效指“出于某种艺术目的,作家的风格和内容表现出别的作家、别的作品,甚至某一时期的风格特征”;4、翻译:是各国间文学影响和交流的最直接、最普通的手段。

二十五、比较文学与翻译的关系: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其实质是一宗文学研究,它并不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与表达,也不参与评论其优劣,它把翻译中设计的语言现象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加以考察。

二十六、创造性叛逆:指的是译者、读者与接受环境在翻译(这里主要指文学翻译)与接收译作的过程中以本民族的语言为依托,使原作“本土化”,以适应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阅读习惯、艺术趣味、道德规范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