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平行研究第一节类型学本节常见问题1.请谈谈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特色与局限。
查看答案: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认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方式、社会模式和文化心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着结构相似性,文学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应当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去研究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维谢洛夫斯基的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关于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康拉德做出了全面和细致的说明,认为其大体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由某种历史共同性的因素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十九世纪法国、英国、俄国、欧洲其他国家以及亚洲某些国家的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类型学相似;2、各国文学在没有任何历史共同性甚至产生于不同历史时代、彼此缺乏任何联系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相似性现象。
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
俄苏学派在联系中国、日本、波斯等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不过,以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等为代表的俄苏学者一般都将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的重心放在了类型学的相似上面,而相对忽略了对于其内在差异性的考察。
2.跨文明语境下的类型学研究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产生了哪些新变化?请举例说明。
查看答案:随着比较文学研究发展进程中欧洲中心论的步步失势和瓦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意识到突破单一欧洲文化体系局限的重要性,在打通类型学相似的前提下强调研究对象的“异质性”——这是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新特色。
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处理中西文学中的异质性问题,就很可能使异质性相互遮蔽,而最终导致其中一种异质性的失落。
这种“异质性的失落”的危机在中国的东西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中大致有两方面的体现。
一是一度颇为流行的被称为“X+Y式”的东西方文学的浅度比附,把西方文学思潮流派或文学理论中一些特定的类型学术语牵强生硬地套用来阐发中国文学——这是中国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中存在的另一个严重问题。
以求同思维为中心的比较文学研究摸式,针对广义上同属单一文明范畴之内的西方文学时有很实际的应用性,然而,当我们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投向不同的文明体系中的文学比较时,就会发现除了一些基本的文学原则大致相同外,更多的是文学的不同,更多的是而对同一个文学对象而形成的不同的文学表达形式或观念的变异,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重心已由相似性转移到了差异性之上。
在《东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应用》一文中,叶维廉提出东西方各有自己的思维、语言和文学模子,文化模子的歧异以及由之而起的文学模子的歧异,我们必须先予正视,始可达成适当的了解,在进行跨文明研究时,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偏执态度。
第二节主题学本节常见问题1、什么叫主题学研究?试叙述主题学发展历程。
查看答案主题学是不同国家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中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文学发展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主题学的产生主要是德国的民俗学研究。
法国学者梵·第根总结了德国学者的民俗学研究方法。
主题学在美国的发展作为里程碑的是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哈利·列文发表的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
美国著名学者韦斯坦因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中专门辟出“主题学”一章。
对主题学的历史、内容和形式作了全面论述。
之后弗朗索瓦·约斯特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导论》中对主题学专门进行了深刻论述。
很快,主题学在美国比较文学学界立住脚,许多学者并将之纳入平行研究范畴之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目前比较文学学界十分热门的研究方法之一。
主题学在国内的发端也是民俗学。
1924年,顾颉刚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文章。
其后,顾颉刚又整理出版了三册《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加上我国其他学者出版的一些对民间传说人物的研究,开辟了国内主题学研究的先河。
70年代以来,我国的主题学研究日趋活跃。
80年代以来,我国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的一部分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主题学在发展中也遭到国内外学者的质疑。
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法国比较文学奠基人阿扎尔、代表新批评派的美国著名学者雷纳·韦勒克等提出了质疑。
但就在上述学者的一片质疑声中,法国、美国的主题学研究仍然逐渐发展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领域。
主题学的领域为许多学者提供了资料来源。
作家们从来是思想史和感情史最直言无忌、最有说服力的阐释者,比较文学无须陷入民俗学和空泛的广博,就可以在其中找到结实的机会为思想史和感情史做出贡献。
2、什么叫主题学研究的母题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略举例分别说明。
查看答案母题是文学研究中最具有特色的范畴。
母题是一篇文学作品中较小的单位,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表现出来,母题具有客观性。
倘若将母题与主题相比较的话,其主要差别就是: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具客观性,主题具主观性;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
比如同样展示战争的两部电影文学作品《红日》与《珍珠港》,前者的主题是通过解放军打垮国民党王牌师的事件,宣扬了革命战争的正义性。
后者的主题是通过日本军国主义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的事件,渲染了战争摧毁人性美好的东西。
而前者后者的母题就是两个字:战争。
这样分析电影文学《红日》与《珍珠港》各自的主题母题,其差别十分清楚了。
这里所说的母题“战争”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该两部作品中小到不可能再分的组成部分。
而“革命战争的正义性”及“摧毁人性美好的东西”就具有主观性、抽象性及复杂句式特征了。
情境有时译作形势、局面。
在比较文学中,情境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常见的一种典型的格局。
“文革”时期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种种典型的格局。
比如:正面人物大义凛然,气势上永远压倒反面人物。
英雄人物的男性往往没有女人,他们只爱事业。
英雄人物的女性往往是不爱男人爱武装。
各个民族都一样,革命事业压倒一切。
对这些情境进行研究,特别是着力探讨这些情境怎样从一个国家(民族)传入另一国家(民族),从一个作家笔下传到另一个作家的笔下,目的都是要揭示出这些情境中的具体变异及其过程,寻觅到这些情境的鲜明的时代色彩、民族特征和个人风格。
主题学中的意象,指某一民族、某一国家中具有的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文化形象。
它们在历代文学中都具有深层意义。
主题学中的意象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可以是一种动植物,可以是一种想象中的事物,而这些自然现象动植物及想象的事物,在不同民族文化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山,其文化意象在中国人心中有崇高的含义。
形容一位伟人往往称之为巍巍的高山,视之有“高山仰止”的敬佩之意。
然而,山在爱尔兰文学作品里却成了一个具有威胁性的形象。
主题学中的意象研究就要着力于探讨同一意象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文化的内涵,比较其变化与差异,揭示出各民族作品中的深层意蕴。
特别重要的是,要通过同一主题不同意象或同一意象不同主题的研究,去探讨各个作家的民族文化心理及各民族的审美情趣之差异,这是意象研究的目的所在。
第三节跨文明阐发研究本节常见问题1、何谓跨文明阐发研究?查看答案跨文明阐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或者反过来,用生成于乙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甲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
当然,这种研究也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文明之间。
2、跨文明阐发研究有哪些主要研究方式?查看答案我们依据阐发过程当中相关对象的不同,可以把跨文明阐发研究分为四种主要方式: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际阐发和综合阐发。
所谓作品阐发,实质上就是一种跨越文明界限借用文学理论的文学批评活动。
所谓理论阐发,主要是指不同文明之间文学理论的相互镜鉴、相互发明。
跨文明科际阐发,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跨学科研究略有不同,它指的是跨越文明界限地借用其他学科理论来展开对于文学作品或文学观念的分析、阐发。
综合阐发,主要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文明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文学现象甚至是其他学科知识不加分割地结合在一起触类旁通地加以研究。
3、跨文明阐发研究有哪些学术功能?查看答案首先,跨文明阐发研究具有一种文化、文学新因素的促生功能,从而可以刺激原有文化、文学的新发展,使我们渐趋委顿的文化传统被激活、更新、再生,逐渐又繁荣发展。
其次,跨文明阐发研究能够铺就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通途。
跨文明阐发研究能够打通文明间的壁垒,开启文化交流的通道,从而能够把中国丰富的文学资源引入到世界文学的宏大视野,使其能够参与到世界文学的活动中来。
4、跨文明阐发研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查看答案跨文明原则,具体包括两个方面递进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强调阐发研究所涉及的对象必须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学问题;第二层含义则是强调在研究当中必须要有自觉的跨文明意识、差异意识。
对等互动原则,与跨文明意识、文化差异意识密切相关。
它要求坚持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立场,强调不同文明文学之间的平等地位,反对一方理论对另一方文学的垄断与独白。
具体说来,就是要求阐发的对等性和互为主体性。
有效性原则,针对的是阐发研究过程当中理论与对象之间的契合性问题。
在进行阐发研究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论是用本国的理论模式去阐发西方的文学,还是运用西方的理论模式来阐发本国的文学,都必须小心谨慎,都必须对所要采用的理论模式,对所要阐发的对象作具体细致的分析,以确保阐发的可行性、有效性。
第四节跨学科研究本节常见问题1.中国与西方传统的跨学科研究有何差异?查看答案中西方的不同知识背景,决定了其“跨学科”比较的差异。
中国学术的以人统学,将各种知识归并到一家一派之中,使研究者成为“通人”,文史哲兼通,成就“通人之学”。
而文史哲,在中国古代本来就是不分的,因而也就不存在建立在“学科”之“分”基础上的现代意义的“跨学科研究”。
或者说,中国古人本来就是在用一套话语来论文、论学、论术。
而就不同艺术门类而言,中国古人也更多地关注的是它们的相“通”之处。
而在西方,因为他们很早就建立了“专门之学”,他们对不同学科间的“分别”也就更具有一种自觉的意识。
正像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不同类型的“诗”的区分。
他认为,史诗、悲剧、酒神颂、双管箫乐、竖琴乐,其相同之处皆为“模仿”,但不同在于模仿的媒介不同、对象不同、方式不同。
人们通常认为,中国传统的知识往往注重“天人合一”,而西方的知识则多是建立在“天人之分”的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