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短歌行》教学设计

《短歌行》教学设计


7
E,I
E
3
感受
I
F
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材 料理解诗歌的政治性 2 分钟 自制 和抒情性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 容和情感线索进行诵 6 分钟 自制 读 学生当堂赏析 6 分钟 学生提 供
4
掌握
D,J
C
5
迁移
网络
重温曹操 《观沧海》 H,I 赏析曹操 《龟虽寿》 展示《三国演义》 G,H 中曹操的主要事件
E
6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总结
1. 教学方案的设计自觉比较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训练学生思维。 2.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回答,课堂气氛活跃,能够理解不同诗歌的内容,体味出其中不同的人 生境遇和情感,并能具体实践鉴赏。 3. 从作业反馈看,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参差不齐,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
感谢、 感谢、其他
感谢俞建明老师、洪奕毅老师、黄彩凤老师、林秀敏老师、陈峥嵘老师、林美环老师、吴金枝 老师,他们的共同指导使我能够完成这份作业。 感谢曹操,他的诗歌本身隐含的人生智慧与态度,使我深受启发,并能与我亲爱的学生共同分 享这样美妙的体验。 感谢网络信息,丰富的资源使我得以更好地完成这堂课。
PPT 课件,文字
学生提供
应 用 互 评
布置课外诗歌鉴赏
学生提供
布置互评作业
互相评价
学生提供
4
教学流程图
开始 导入: 导入:复习《观沧海》
媒体1 媒体
展示曹操其人其 事及写作背景
引导学生诵读理解 引导学生诵读理解
学生梳理字词
教师和学生小结、布置当堂巩固迁移作业
学生鉴赏阅读 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
媒体2 媒体
3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本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详细阐述并绘出流程图)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本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详细阐述并绘出流程图) 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 环节 导 入 设 疑 解 读 归 纳 迁 移 阅 读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依据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 搜索并筛选资料, 学 会知人论世 引导学生解读诗歌, 梳理诗歌内容, 体味 诗人情感 学生能运用方法, 解 读其他诗歌 学生能够迁移运用 鉴赏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 鉴赏方法, 并体味诗 人情感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 鉴赏方法评论他人 鉴赏作品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思考
引导课堂讨论
学生发表见解,形成文字
学生发表见解
媒体3 媒体
学生上传作业,互相 点评
教师评价
结束
教学内容和 教师的活动Fra bibliotek媒体的 应 用
学生的 活 动
教师进行 逻辑判断
5
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所做的调整:指导其出色完成作业之后,评价其鉴赏成果。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的调整:指导其完成作业。
展示曹操其人其事 及写作背景资料
了解并感知
PPT 课件,文字
展示诗歌《短歌行》 展示重、难点字词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体味诗人情感
PPT 课件,文字 PPT 课件,文字
展示诗歌《观沧海》 鉴赏、理解诗歌内容,理解 和《龟虽寿》 ,并设置 诗人情感 问题 要求学生归纳总结 学生联系所学归纳总结诗 歌鉴赏方法 鉴赏诗歌
形成性检测 知识点 学习 编 号 目标
2 3 4 5






理解 作者究竟“忧”什么?诗中曹操是如何抒发这种“忧”? 迁移 请通过所学的知人论世方法,鉴赏其他诗歌作品。 迁移 请结合《三国演义》的曹操形象,学会辩证地评判人物形象。 应用 运用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对比阅读鉴赏诗歌作品。
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
课 堂
章节名称 章节名称 学科 设计者 设计者 本节(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语文
教 学 设
计 表
《短歌行》曹操 授课班级 所属学校 授课时数
本课是诗歌鉴赏课,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2 中的“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 主要内容是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能力的培养上,把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个突破点, 上一节知识扩展和探究的活动课。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 展示表达中学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 独特的诗人曹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 陶,学习体验古体诗的情感 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 魅力和艺术趣味; 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 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体会曹操的情感和志向 指导学生找到资料后要尽量多分析,筛选出自己需 要的资料,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综合,在上课的时候 按照什么思路来展示自己的收获。
1 2 3 4 5 6 7
学习 目标
了解 体会 感受 掌握 培养 提高 丰富






能了解汉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 能体会曹操诗歌慷慨悲凉的风格;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能感受诗歌政治性与抒情性相交融的艺术特征。 能掌握诵读与背诵古典诗歌的技巧。 能培养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能够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层次。 能够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 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 教育技术标准:创设情境,品读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
本节(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知识和技能: 1. 了解:学生能够了解曹操其人其事。 2. 理解:学生能够理解诗歌内容。 3. 推敲:体味《短歌行》 “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 1. 学生能够发表自己品读诗歌的观点。 2. 学生能够对提供的诗人背景展开思考,体味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学生能够培养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精神。 2. 学生能够辩证地评价一个人的功过。
提高
网络
I
学生讨论、交流,辩 学生提 6 分钟 证评判人物 供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 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 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 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 J.自定义。
认真
积极
自信
思维的 条理性
能表达自己的意 见,有解决问题的 能力,但条理性差 些 能用老师提供的方 法解决问题,有一 定的思考能力和创 造性
思维的 创造性
6
我这样评价自己: 我这样评价自己:
伙伴眼里的我: 伙伴眼里的我:
老师的话: 老师的话:
形成性评价
本节课通过鉴赏诵读《短歌行》 ,归纳出鉴赏诗歌的基本常用方法,学生运用鉴赏方法理解诗 歌的意境美并学会品读其他诗歌。对比阅读引发学生思考,学生积极思考,但在实际表达时,略显 困难,可见从思想到文字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量表 项目 A级 上课认真听讲,作 业认真, 参与讨论 态度认真 积极举手发言,积 极参与讨论与交流 大胆提出和别人不 同的问题,大胆尝 试并表达自己的想 法 能有条理表达自己 的意见,解决问题 的过程清楚 具有创造性思维, 能用不同的方法解 决问题,独立思考 B级 上课能认真听讲, 作业依时完成,有 参与讨论 能举手发言,有参 与讨论与交流 有提出自己的不同 看法,并作出尝试 C级 上课无心听讲, 经常欠交作业, 极少参与讨论 很少举手,极少 参与讨论与交流 不敢提出和别人 不同的问题,不 敢尝试和表达自 己的想法 不能准确表达自 己的意思,不能 独立解决问题 思考能力差,缺 乏创造性,不能 独立解决问题 个人 评价 同学 评价 教师 评价
板书设计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人生苦短

求贤未得
志: 一统天下
功业未就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教学策略选择
以诵读及赏析为主的教学策略、对比阅读教学策略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高一新生,16—17 岁,独立性处在形成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 一般特征 初始能力:能够从字面上解读诗歌,缺少知人论世的能力培养,阅历较浅,评价倾向过于单一化。 初始能力 信息素养:能独立搜索信息,能力较强,但信息评判与整合能力较差。 信息素养
1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 编 号
2
1
了解
网络 曹操其人其事 曹操诗歌慷慨悲凉 的风格
A
I
学生自主了解背景
2 分钟
学生提 供
体会 2 体会
文本
E,I
E
引发学生诵读,学生 3 分钟 自制 体会诗歌风格 引发学生鉴赏,学生 15 分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钟 自制
文本 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感受诗歌政治性与 文本 抒情性相交融的艺 术特征 文本 掌握诵读古典诗 歌的技巧
教学难点
教学环境设计 教学环境设计
1.资料背景:查找、分析、筛选、综合网络上介绍曹操其人其事的信息,了解诗人写作心境,引 发学生思考、理解并体味。 2.问题情境: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逐渐深入地解读诗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教学媒体(资源)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 得 结 论 占用 媒体 时间 来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