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红树林快速恢复与重建技术

10-红树林快速恢复与重建技术

在珠海召开
200多名代表参观淇澳岛互花米草控制现场
Eradicating invasive Spartina alterniflora with alien Sonneratia apetal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invasion controls. Ecological Engineering(SCI),2014,73:367-372
的解决
适度修枝
木榄种植
形成稳定复 层林结构
加速向顶级 群落发展
2.1 利用速生红树植物控制互花米草及恢复红树林技术
成功控制互花米草的无瓣海桑林后续管理
无瓣海桑林下种植的木榄(4年生)
技术性能:红树林恢复时 间至少提早2倍以上!
7年后与乡土树种形成较稳定的 复层林分
2009年7月全国林业 有害植物防控工作研讨会
点1 形成较稳定的复层林结构。
无瓣海桑
光竞争 营养 生态位 化感作用 群落演替 机理研究
互花米草
合理密植快速抑制互花米草
生态影响 综合评价
修枝后乡土种林下更新演替 快速形成较稳定林分结构的红树林
解决了国际性难题,丰富了入侵植物的控制理论,为红树林的
快速恢复和重建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技术。
3-4年控制互花米草 6-7年形成较 稳定复层林结构

消浪效应及生态功能恢复评价
下降
能 力
增强
最终 为红树林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2.成果内容及创新技术
1、利用速生红树植物控制互花米草及恢复红树 林技术
2、红树林微胶囊促生菌剂接种壮苗技术 3、主要半红树植物育苗造林技术 4、寒害受损红树林的快速恢复技术 5、困难滩涂的红树林恢复与重建模式 6、红树林消浪效应的定量研究及功能评价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无遮阴
一层遮阴 二层遮阴 处理
三层遮阴
一层遮阴 二层遮阴 处理
三层遮阴
蒸腾速率/mmol·m -2·s-1
根生物量/g
25
20
15
10
5
0
1.8 1.6 1.4 1.2
1 0.8 0.6 0.4 0.2
0
无遮阴 无遮阴
一层遮阴 二层遮阴 处理
一层遮阴 二层遮阴 处理
2001年
2.6
2010年
我国红树林面积锐减,海岸带失去生态平衡,难于 抵御各种灾害,急需进行红树林的恢复与重建。
1.成果背景及总体思路
2008年超级台 风“黑格比” 袭击珠海市
淇澳岛公路被毁
红树林
珠海市淇澳岛红树林 保护堤坝安然无恙
总体思路
面临问题
应对措施 研究目标
下降

增加

互花米草蔓延成灾
三层遮阴 三层遮阴
2层遮阴网时 即 透 光 率 为 32.5% 控制效果最好
遮阴网层数: 无(对照) 1层 透光率(%): 100% 65.8%
2层
3层
32.5% 15.2%
2008年拍摄:珠海市淇澳岛人工恢复的红树林
互花米草
红树林面积从32 hm2恢复至678 hm2 互花米草从260 hm2降至2 hm2 ,留作对照
入侵的互花米草
无瓣海桑苗
3年后
5年后
2.1 利用速生红树植物控制互花米草及恢复红树林技术
大面积入侵的互花米草 2002年 (珠海市淇澳岛)
砍割预处理
捆绑预处理
密 度 控 制 试 验
规格为1m×1m
无瓣海桑控制 互花米草效果
规格为2m×1m
规格为2m×2m
3年生
规格为3m×3m
成功抑制互花米草后的无瓣海桑林外貌(淇澳岛)
立地条件恶 劣
苗木生长缓 慢
滩涂难以施 肥
菌剂存活期:由0.5年提高到5年以上 苗木生物量:提高49.3%-74.5% 苗木出圃率:达90%,提高30% 造林保存率:提高10-30%
2.创新技术(1)
2.1 利用速生红树植物控制互花米草及恢复红树林技术
原产北美大西洋岸,1979年引进 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繁殖速度快、缺乏天敌
全国沿海各地迅速蔓延 严重危害 原生红树林区
大面积入侵的互花米草 2003年列入16种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种名单
物理防除 化学防除 生物防治
耕翻、人工碎根、割除
多 样
互花米草控制技术
生态控制

立地条件极其恶劣
苗木生长极其缓慢 锐

极端天气条件威胁
防护林带过于狭窄

红 树 林 面 积

受损红树林快速恢复技 群落演替 速 恢
困难滩涂恢复与重建技术 工程技术 复
增 加
半红树育苗造林技术
与 林木培育 重

促生菌剂接种壮苗技术
生物技术 红 树
缺乏林带建设标准
落 防 护
林下天然更新 的乡土红树植 物--老鼠簕
恢复的人 工林
天然林
淇澳岛
2.1 利用速生红树植物控制互花米草及恢复红树林技术
成功控制互花米草的无瓣海桑林后续管理
无瓣海桑 生态入侵
评价
海水 <15 种苗扩散
盐度
限制因子
阳性 种子
光照
螃蟹 啃食
天敌 动物
15年未发 现入侵现

大量人工 无瓣海桑 纯林问题
4年后
控制前
人工模拟遮阴试验
高度/cm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无遮阴
一层遮阴 二层遮阴 三层遮阴
处理
16
14
12
10
8
6
4
2
0
无遮阴
一层遮阴 二层遮阴 三层遮阴
处理
净光合速率/μmol·m -2·s-1
气孔导度/mol·m -2·s-1
地上生物量/g
8 7 6 5 4 3 2 1 0
无遮阴
红树林快速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
2019. 12. 3
汇报内容
1. 成果背景及总体思路 2. 成果内容及创新技术 3. 取得的知识产权情况 4. 推广应用情况 5. 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
1.成果背景及总体思路
25
25
20
面积(万hm2)
15
10
5
5
3.37
2.23
0
化石记录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效率低,成本高,难根除
“米草星”“滩涂米草除控剂SP”
环境污染
食草昆虫叶蝉和玉螺
见效慢,有生态风险
秋茄、木榄、红海榄
生长慢,效果差
生物替代 (本成果)
海桑
√ 无瓣海桑
效果佳
效果佳,易受低温危害
秋茄、红海榄
√ 老鼠簕,木榄、桐花树
创 成功利用速生红树植物快速控制入侵互 新 花米草,实现大面积人工林的恢复,并快速
利 用 生 物 介 质 —— 无 瓣海桑有效控制互花米草的 技术是一项令人瞩目的科研 成就! ——Edward Proffitt教授
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
2.创新技术(2)
2.2 红树林微胶囊促生菌剂接种壮苗技术
创 新
“红树林湿地细菌类促生菌肥研制及其
点2 施用技术”属国内外首创
乡土红树林 分离 有效促生 菌株优 构建混合 研 微胶囊菌剂及 植物根际 筛选 菌株61株 化组合 菌剂6种 制 相关菌肥产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