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与生态恢复和恢复生态学的相关概念
§7-2 恢复生态学
二、恢复生态学的理论
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
自我设计理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随着时间推 移,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实现自我组 织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生态恢复→生态系统层次上) 人为设计理论则认为,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 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样的。 这一理论把物种的生活史作为植被恢复的重要因子, 并认为通过调整物种生活史的方法可加快植被的恢 复。(生态恢复→个体与种群层次上)
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 重建的基本原则
基本 原则
后盾与支持 以美的享受
§7-3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三、生态恢复的方法
§7-3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四、退化生态系统恢复 与重建的程序
接受恢复项目 明确被恢复的 对象与边界 生态系统退 化的诊断 退化生态系 统健康评估
结合恢复目标和 原则进行决策 实地实验、 示范与推广 过程调整与 改进 后续监测与 评价
§7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恢复生态学
§7 -1
退化生态系统
§7 - 2
§7 -3
恢复生态学
退化生态生系统的恢复
§7 -1
退化生态系统
一、 退化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诊断特征
二、 退化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因
三、 退化生态系统的分布状况
§7-1 退化生态系统
一、 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其诊断特征
1. 退化 生态 系统 的概 念
2.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机理是什么?
3. 以Bradsaw(1987)为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
标准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7-3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五、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机理
§7-3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五、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机理
§7-3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五、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机理
§7-3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六、恢复成功的标准
SER建议:
比较恢复了的生态系统与参照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生态系统功能、干扰体系、以及生物的生态 服务功能。
§7-1 退化生态系统
三、 退化生态系统分布状况
调查表明(Daily,1995) : 土地退化面积:20×108 hm2 (占植被分布区17%)
1. 全球 退化 生态 系统 类型 与面 积
轻度退化:7.5 ×108 hm2 中度退化: 9.1 ×108 hm2 严重退化:3.0 ×108 hm2 极度退化:0.09 ×108 hm2
总有机质存储少、矿质元素较为开放、无机营 养物质多储存于生物库中
在稳定性方面
生态学联系和生态学过程简化、对外界干扰显 得较为脆弱和敏感,系统的抗逆能力和自我恢 恢能力低
§7-1 退化生态系统
二、 退化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因
自然干扰
人为干扰
强度 持续时间 规模
叠 加 与 加 速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退化 的排序(Daily,1995) 过度开发(含直接破 坏和环境污染)占35% 毁林占30% 农业生产活动占28% 收获薪材占7% 生产工业占1% 环境污染会影响生态系统各个 层次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进 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曲格平, 1984)
生态学理论
限制性因子原理、热力学定律、种群密度制约及分布格 局原理、生态适应性理论、生态位原理、演替理论、植 物入侵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论以及缀块—廓道—基底 理论等。
§7-2 恢复生态学
三、恢复生态学研究与发展概况
Leopold (1935)最早开展实验研究 20世纪50~90年代是大发展时期:
全球荒漠化:36 ×108 hm2 (占干旱面积70%)
轻度退化:12.23 ×108 hm2 中度退化:12.67 ×108 hm2 严重退化:10 ×108 hm2 极度退化:0.72 ×108 hm2
全球:50 ×108 hm2 (43%的陆地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受损)
§7-1 退化生态系统
三、 退化生态系统分布状况
§7-3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八、生物多样性在生态恢复 中的作用
生态恢复计划
恢复乡土种的生物多样性 在遗传层次上: 湿 度、土壤等的生态适 宜性 在种群层次上:阳、 中、阴生型合理搭 配、种的生物学特 性、种群动态变化特 征等 在生态系统层次:结构 和功能(动物、植物和 微生物的联系)
项目实施
生物控制(抚 育和管理、 病虫害控制 等) 建立共生关 系和物种替 代问题
1995年中国退化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及其面积 2. 中国 退化 生态 系统 类型 与面 积 生态系统 类型 农田 草地 林地 荒漠 淡水水面 废弃矿地 总面积 /106hm2 140 400 165.2 0.130 0.743 2 退化面积 /106hm2 28 132 31.2 0.245 比例/% 20 33 25 32 -
Bradsaw(1987)提出:
可持续性(可自然更新) 不可入侵性(像自然群落一样能抵制入侵) 生产力(与自然群落一样高) 营养保持力
Careher and Knapp(1995)提出采用记分卡的方 法评价恢复度:
假设生态系统有五个重要参数(如种类、空间层次、生 产力、传粉或播种、种子产量或种子库的时空动态) , 每一个参数都有一个波动幅度,比较这些参数是否已达 到正常波动范例或与该范围还有多大差距。
§7-1 退化生态系统
三、 退化生态系统分布状况
3. 中国 脆弱 生态 系统
是指自身稳定性差、对外界干扰抵抗能力低的 生态系统。
脆弱生态系统定义
脆弱生态系统有三种内涵
其一是这类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一旦被打乱, 系统常发生不可逆变化而失去恢复的能力; 其二是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常常是深刻和全面 的,它不仅影响当前或近期人类的社会生产、 生活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甚至能长期改变一 个区域的生产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 其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后的恢复是比较困难的。
退化生态系统(degraded ecosystem)是一 类“病态”生态系统,它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背 景下,生态系统受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二者 的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 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和 质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 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displacement)。 或者说,退化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或人为 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生态系统。
§7-1 退化生态系统
三、 退化生态系统分布状况
脆弱生态系统的分布
3. 中国 脆弱 生态 系统
半干旱半湿润区 西北干旱脆弱区 华北平原区 南方丘陵区 西南石灰岩山地区 西南山地和青藏高原区
脆弱生态系统总面积达194万km2, 约占国土面积的20%
§7 -2
恢复生态学
一、 生态恢复和恢复生态学的相关概念
建立合理的内容组成 (种内丰富度及多度) 结构 (植被和土壤的垂直结构) 格局 (水平配臵) 异质性 (各组分由多少个变量组成) 功能 (水、能量和物质等基本生 态过程的表现)
基本要求
保持地基稳定性 恢复植被与土壤
增加种类组成 和生物多样性 实现自我维持能力 减少或控制人恢复
§7-3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七、生态恢复的时间
Daiky(1995)通过计算潜在的直接实用价值:
轻度退化→3~5年 中度退化→10~20年 严重退化→50~100年 极度退化→200多年
余作岳等通过试验和模拟(1996):
热带地区,极度退化(无A层土壤,缺乏种源)不能自然 恢复 人工启动条件下,恢复到森林生态系统→40年 恢复生物量→100年 恢复土壤肥力及大部分功能→140年
评估过程
与参照生 态系统相 对比,从 不同层次 进行评 估,最好 要考虑到 景观层 次。
§7-3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九、生态恢复实例
§7-3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九、生态恢复实例
本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 退化生态系统。
2. 脆弱生态系统。
3. 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 二、问答题 1. 生态系统退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
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基本观点 一是由于生物对突然发生的污染在适应上可能存在很 大的局限性,故生物多样性会丧失。 二是污染会改变生物原有的进化和适应模式,生物多 样性可能会向着污染主导条件下发展,从而偏离其自 然或常规轨道。 影响层次 遗传层次上:污染会导致生物的抵抗与适应,最终导致 遗传多样性减少。 在种群水平上:由于污染导致生境不再适宜定居或迁 入,导致亚种群消失或抵抗力弱的物种会消失。 在生态系统层次上: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严重污染→趋同性→无生物区 一般污染→改变结构→功能的改变 重金属或有机毒物→食物链→影响人类
单一
开放或封闭 高 弱 低 高 低 低
复杂
封闭 低 强 高 低 高 高
§7-1 退化生态系统
一、 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其诊断特征
在系统结构方面
物种多样性、生化物质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和 空间异质性低
2. 退化 生态 系统 的诊 断特 征
在能量学方面
生产量低、系统储存的能量低、食物链多为直 线状
在物质循环方面
§7-1 退化生态系统
一、 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其诊断特征
退化生态系统 <1 低 直线状、简化 成熟生态系统 =1 高 网状、以碎食链为 主
生态系统特征 总生产量/总呼吸量 生物量/单位能流值 食物链
2. 退化 生态 系统 的诊 断特 征
生态联系
矿质营养物质 敏感性和脆弱性 抗逆力 信息量 熵值 多样性(物种、基因、 生境和生化物质等) 景观异质性
§7-3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五、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机理
未退化 退化生态系统恢 复的可能发展方 向(Hobbs &Mooney,1993) 部分退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