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理解音乐
——学习课程后的感受音乐,我最初的理解是:使人感到愉悦的声音。
所以,如果一首音乐不能在一开始吸引到我,我也就不会再听下去。
至于它蕴涵着什么意义,就更不知道了。
此时,音乐存在的意义,只停留在“仅仅觉得它好听。
”现实中,大多数人都没有修过关于《音乐鉴赏》的课程,对音乐知识了解得十分有限。
在这篇论文里,我不懂也不涉及什么深刻理论,只是分享自己对音乐的一点理解。
其实,我们从判断一首曲子是否好听开始,自我的音乐品味就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同样的音乐,它客观上表达的旋律是一样的,为什么不同的人听完之后有不同的感受?这说明,客观的旋律进入人的耳朵之后,已经转化为了主观上的感受——好听或是不好听。
然而,音乐是由人创作出来的,这注定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融汇进了创作者的情感。
如果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那么得先了解音乐所表达出来的意图。
每一首音乐都有它的灵魂,在特定的情况下,它很容易就能融进人们的情绪里面。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听音乐特别易产生共鸣。
比如,在思念恋人的时候,听一曲萨克斯版的《my heart will go on》,容易动情的人可能会不由自主地留下眼泪。
如果我们不处于那种特定的情境,那如何进入音乐想要带我们走进的世界呢?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先从认识该曲子的创作背景开始。
比如,该曲的作者是谁、他的生平履历、创作背景、创作原因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了解它的演奏乐器。
因为不同的乐器在表达情感方面各有所长,比如大提琴,它声音低沉厚重,给人以神秘、凝重的感觉;而小提琴声音畅快,更多地体现一种妩媚、悠扬的感
觉。
《卡农》有多个版本,电吉他弹出来的效果就与钢琴弹出来的效果差别巨大。
知道了音乐的创作背景以及演奏乐器之后,我们在未听音乐之前就已经知道了它的风格、情感。
这时再把自身虚拟进那种特定的环境中,我们就能切身体会到每一个音符的重量。
除此之外,也可以查阅该曲的乐评,从别人的感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觉。
然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莫雷特”。
欣赏一首乐曲,我们不能拘泥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我们更要有自己的想法。
用一种超于音乐的心态去欣赏音乐,可能会有另一番不同寻常的感觉。
试想一下,在听着《梁祝》这样有着悲伤故事背景的音乐时,却感觉到快乐,不时还发出哈哈大笑的声音。
那是因为体会不了它的意味,还是因为已经超出了乐曲本身,而从乐曲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个故事?也许在别人眼里会显得很无礼,也许别人会留下2个字:无知。
但我们不会因此而磨平自己的棱角。
最后,就以“建立自我,追求无我”为结束吧。
音乐也是这样,要想深入的去了解它,必须得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
然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固定不变的,听众却可以从不同方面,以不同心态去理解它。
音乐是个人修养的一种体现,也许《阳春白雪》适合你的口味,也许《下里巴人》更能得到你的喜爱,但是不管怎样,听自己的音乐,让别人说去吧。
卓洛Zoro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