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解放生产力就是排除、克服、革掉生产力得以发挥发展的阻力、束缚、桎梏,为生产力的发挥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一、如何解放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面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展武装斗争,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解放了全中国,使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制度上得到了解放。

但从中国的国情看,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一下子跳跃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在生产关系方面是一个质的飞跃,但由于中国的生产力还处于相当落后的水平,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不协调客观上成了一个现实的、突出的基本矛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尽管生产关系方面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但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还比较多,如何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尽可能地相适应,这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就是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党始终面临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然而,现阶段要解放生产力,解决生产关系方面的一些弊端,已经没有必要用武装斗争或者用“政治运动”的办法,唯一正确可行的办法是实行改革开放,也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以解放和推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所以,改革是新时期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可以说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必须长期坚持的正确途径。

二、如何发展生产力。

除了改革开放是推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证以外,要发展生产力,还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首先,要制定和坚持正确的经济制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从制度上加以保证。

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挖掘人力资源,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特别是要冲破或者说打破那些循规蹈矩的“用人禁区”和“误区”,包括年龄和文凭的限制,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其所用。

目前,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可以说是最大的浪费。

所以,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既是非常迫切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应当努力探索的课题。

另外,要发展生产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努力在“统筹”上下功夫,做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行各业,中央、地方、城市、乡村、沿海、内地,东西南北“充筹兼顾,统筹发展”,以推进社会生产力和整体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三、如何保护生产力。

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和重视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主要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之上的,而在如何保护生产力方面显得不够重视。

比如生产力结构不够合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些地方由于盲目发展生产力,导致资源浪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和恶化等等,而且最终无形的长远的生产力也遭到了破坏。

所以,保护生产力也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努力的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

要保护生产力,除了在所有制上加以保证外,还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不失时机地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和发挥“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控股”作用,使社会生产力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稳定、稳健的“国家力”。

实践证明,“有效的宏观调控”是保护生产力的主要手段。

而宏观调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经济规律办事。

根据中国的国情,宏观调控的手段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通过信贷、财政、价格等经济杠杆来实施。

当然,在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条件下,或者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这就是“政策调控,行政干预”。

从这些年宏观调控的情况看,一般都是从货币、财政两方面下手的,价格和政策杠杆用得比较少。

事实上,中国目前一个突出问题是,市场价格混乱,供求关系不顺,许多领域价格严重偏离甚至违背价值规律,政府的指令和指导性作用没有很好发挥。

比如房地产业,谁都知道和感到其价格是很不合理甚至是畸形的,房地产价格的恶性膨胀,最终必将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所以,对房地产这样有关国计民生的价格问题,政府应当责无旁贷地管起来,实行必要的“政策干预”。

另外,要保护生产力,必须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尽可能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使生产力在发展中得到有效的保护。

总之,解放、发展、保护生产力,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也是理论战线有待进一步探索的政治理论问题,更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和把握的一个重大实践问题。

主要靠国家管制下的经济,是计划经济主要靠市场调节的经济叫市场经济我过现行经济是市场经济为主导,加以国家监管。

例如国家通过金融手段调节通货膨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根本不同是对经济活动管理过程的不同。

计划经济管理的基础是国家或全民所有制,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是由集合的人经过长时间的互动、相互博弈而形成的。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第二个不同是管理手段的不同。

计划经济管理的手段是计划,市场经济管理的手段是价格。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能简单否定计划经济的成就和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底子极端薄弱,百废待兴。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集中经济力量才能发展一些国家急需的工业项目。

搞计划经济虽然是学习了前苏联的经验,也是适应当时中国实际情况的。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种种弊端,特别是排斥市场机制作用,不能灵敏反映市场需求,压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抑制了经济活力。

结果导致供应短缺,生产力不能得到充分发展。

要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必须改革。

我国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也见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伟大的转变,是我们党顺应潮流做出的英明决策。

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市场机制可以灵敏反映社会需求,充分调动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从而大大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市场机制可以灵敏反映社会需求,充分调动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从而大大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一夜间完成。

实现这一伟大转变,一定要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工作。

我们的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在新世纪创出更伟大的业绩。

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

当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2自然经济(Natural Economy)简单地讲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

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

是存在于市场范围比较小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

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3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

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4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

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

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明确提出: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决定》在经济改革方面取得划时代的突破: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计划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必须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

《决定》指明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改革思路。

提出企业应有的多项自主权,应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此外,《决定》还提出了价格体系和分配制度的改革。

指出,价格体系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

应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应使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好地挂起钩来,企业内部的工资制度应充分体现差别。

《决定》明确了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各项要求,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决定》认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决定》明确了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各项要求,为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创造了条件。

"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折叠编辑本段1984年7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开会讨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提纲,当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这个决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第一次写进党的决议。

文件明确提出了中国要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变了原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成为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件之一。

对于这个文件,邓小平这样评价:"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

"邓小平"举重若轻"的"有些新话",却承载了几十年时间里无数精英的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