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仍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要务【摘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取向,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取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要务。
【关键词】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经济建设的成就尤为突出。
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42220亿美元1,稳居世界第三位。
然而,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但人均GDP的世界排名仍然在一百名开外,约相当于世界人均GDP的三分之一2,中国还是不折不扣的发展中国家。
因此,虽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要务。
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一般认为,中国经济的腾飞也即端起于此。
为了打破全国上下思想上的桎梏,邓小平多次阐述其生产力理论,苦口婆心地引导全国人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
我们反对旧社会、旧制度,就是因为它是压迫人民的,是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3。
“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
”4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关系着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邓小平指出:“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
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
”5。
“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61992年南巡讲话中,邓小平再次清晰完整地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为改革开放地深入推进扫清了障碍:“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7由此可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之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并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目标取向是共同富裕,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本身并不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取向,也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部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积累足够的物质基础,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并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通过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最初的出发点和最终的价值取向都是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
关于这一点,邓小平曾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
”8。
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不仅仅是生产力发展,更是人民收入的增加,是人民利益的实现。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如果不能增加人民的收入,不能维护人民的利益,那就背离了社会主义。
“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9 1986年9月,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10。
1990年12月,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1。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社会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其诉求绝不仅仅止于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了,还要求人民增加收入,并且是全国人民普遍地增加收入。
这就要求我们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取向,以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为统领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三、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仍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要务关于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成就以及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做了精辟的论述:“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12因此,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仍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要务。
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我们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我们才能不断解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出现的诸如就业、贫富分化、环境恶化等等一系列问题;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我们才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艰辛而漫长,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准备,绝不能掉以轻心。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13因此,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要务的地位也必须继续坚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时间。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优先发展战略产业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要务。
那么,究竟怎样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呢?1978年3月,邓小平重新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
……。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14 1988年9月,邓小平更进一步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论断:“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1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先行官。
纵观世界历史,那些在历次科技革命中拔得头筹的国家,社会生产力都取得了巨大的飞跃式的发展,相应地,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成为了各自时代叱咤风云的世界大国。
作为后发国家,中国要实现自己的赶超战略,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抓。
令人欣慰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适时地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2009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概念,指出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大力发展以新能源产业、信息网络产业、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等产业为代表的新型战略性产业,从而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此外,要使受到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必须变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使人们在产品的生产中更平等、在产品的分配中更公平、在产品的交换中更竞争。
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
五、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发展才是硬道理。
中国所有的问题都要靠自己的发展来解决。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
发展,最根本的发展、最本质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同时,正如前文所述,社会主义对发展生产力的诉求并不止于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要不平衡的、不可持续的、环境不友好的发展,而是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发展成果能够为人民共享的发展。
因此,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
也只有实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一小部分人的利益,才能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因此,只有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才符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只有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从中国的特殊国情看,发展就是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
当前,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中国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处在一个发展的矛盾凸显期。
我们只有深刻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继续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要务坚持来抓,同时时刻谨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标所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参考文献:1/f?kz=6906818932/main.asp?at=1&url=/b16462/d9*******.htm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1页。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1页。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1页。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
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页。
1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12《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13《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4页。
1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7页。
1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