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太网和交换机基础讲解

以太网和交换机基础讲解


以太网基础
以太网发展
1982年IEEE802.3标准的出现,标志着以太网技术标准的 起步。802.3标准规定以太网是以10Mbps的速度运行, 采用CSMA/CD)介质存取控制(简称为MAC)协议在共 享介质上传输数据的技术 此时,以太网的组网设备基本采用HUB集线器 (10M/Half Duplex),它是一种共享式的设备 所谓Half-Duplex半双工,即数据的收发使用相同的信道, 收发不能同时进行,效率较低
单播 PC1单播S1SW3交换机基础
交换机的环路问题(续)
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冗余环路;PC1访问PC2时,来 看看会出现什么问题 广播 无论SW有没有PC2的MAC表项,广播包会在环路中无 限转发,而且没有类似TTL的机制的控制,就形成了广播风 暴
SW2 PC2 广播 PC1 广播
HUB Switch Router
当组网设备为HUB、 SW、RT是,冲突域 分别是多少个?
以太网基础
域的概念(续)
广播域 接收同样广播消息的节点的集合。许多设备都极易产生广 播,所以如果不维护,就会消耗大量的带宽,降低网络的 效率。广播域被认为是OSI中的第二层概念,所以象Hub, Switch等一,二层设备连接的节点被认为都是在同一个广 播域。而Router等第三层交换机则可以划分广播域,即可 以连接不同的广播域
以太网基础
以太网发展(续)
1995年,通过了IEEE802.3u规范,标志着以100Mbps的 速度运行的快速以太网时代的来临; 1998年,IEEE802.3z规范的通过,又使以太网达到了 1000Mbps,即1Gbps带宽; 2002年,又通过了IEEE802.3ae,标志着万兆以太网的 诞生 快速以太网FE、千兆以太网GE、万兆以太网TE 高速的以太网兼容较低速的网络
目录
概述
以太网基础 交换基本原理 ARP原理 实验与练习 小结
交换机基础
什么是以太网交换机?
交换机是一种基于MAC(网卡的硬件地址)识别,能完成 封装转发数据帧功能的网络设备 交换机的基本功能: MAC地址自动学习 根据MAC地址表进行数据帧的转发
交换机基础
以太网帧结构
以太网帧是交换机识别转发的基本单位,其基本结构如 何呢? Src/Dst Address 源、目的MAC地址,表示该帧来自何方,去往何处; 合法长度为2或6Bytes,但应用中均为6Bytes Length/Type Code 如果该值≤1500,则表示payload载荷的长度;如果 ≥1536,则表示payload的协议类型 Payload 以太网帧承载的内容
以太网基础
介质/线缆(续)
双绞线 双绞线是现在最常见的传输介质,它由两条相互绝缘的铜 线组成。两根线绞接在一起可以防止其电磁感应在邻近线 对中产生干扰信号。 双绞线有屏蔽(shielded)和非屏蔽(Unshielded)双 绞线UTP两种,根据性能又可分为5类、6类和7类 应用最普遍的是5类非屏蔽双绞线,其频率带宽为100MHz, 传输距离一般为100米左右
交换机基础
什么是以太网交换机?(续)
根据MAC表进行转发 由于VLAN和组播等内容对交换机的工作流程会产生较 大影响,请在后续的相关中再次比对此流程
交换机基础
什么是以太网交换机?(续)
根据MAC表进行转发
收到Frame
MAC表中有 源地址? Yes 对应端口 相同? Yes
No
加入MAC表 MAC+Port
以太网基础
域的概念
冲突域 冲突域:连接在同一导线上的所有工作站的集合,或者以 太网上竞争同一带宽的节点集合。这个域代表了冲突在其 中发生并传播的区域,这个区域可以被认为是共享段。在 OSI模型中,冲突域是第一层的概念,连接同一冲突域的设 备有Hub,Reperter或者其他进行简单复制信号的设备。
以太网基础
介质/线缆(续)
光导纤维 光导纤维是软而细的、利用内部全反射原理来传导光束的 传输介质,有单模和多模之分(模Mode,入射角) 光纤为圆柱状,由3个同心部分组成:纤芯、包层和护套, 每一路光纤包括收、发两根光纤组成 与同轴电缆比较,光纤可提供极宽的频带且功率损耗小、 传输距离长(2公里以上,最高可达100公里以上)、传输 速率高(可达数千Mbps)、抗干扰性强,是构建安全性 网络的理想选择
目录
概述
以太网基础 交换基本原理 ARP原理 实验与练习 小结
以太网基础
CSMA/CD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ollision Detect,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发送流程 Host1发送数据,先侦听媒体,看是否有信号传输 媒体有信号传输,则继续侦听 媒体空闲,则发送数据,侦听继续进行 发送的数据与侦听的不一致,则说明有冲突,立即终 止发送,等待一段时间之后重新发送;如果完全一致, 则说明发送正常。
交换机基础
以太网帧结构(续)
了解辅助参数,可以加深对数据链路层工作原理的认识; 也可以协助我们计算线速情况的pps 10*(10^6)/[8*(64+12+8)]=14880pps 注意,路由器不能使用这种算法,考虑一下为什么?
交换机基础
什么是以太网交换机?(续)
MAC地址自动学习 某端口收到以太网帧时,先检查其源MAC地址,如 果交换机的MAC表中没有该内容,就立即添加,主要 会包括MAC地址和对应的端口编号 注:暂不讨论VLAN的情况
交换机基础
什么是以太网交换机?(续)
根据MAC表进行转发 交换机需要转发某以太网数据帧时,先提取其目的 MAC地址并于MAC地址表进行比对: 在MAC中有相应的表项,且对应的端口与接收端口 不同,就转发到对应的端口 在MAC中有相应的表项,但对应的端口与接收端口相 同,则直接丢弃 如果目的地址是广播(全“1”),则广播到所有的其 他端口(该帧的接收端口除外) 如果没有匹配项,同上
以太网基础
CSMA/CD(续)
发送流程 每次发生冲突时,需要等待的时间是按照“指数退避” 法则来确定的,比如第一次冲突时,需要等待4秒,而第 二次冲突时,则需要等待4/2=2秒,依次类推,这样可以 尽量减少冲突重复发生的概率
Host2
Host3
?
Host1
以太网基础
CSMA/CD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ollision Detect,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接收流程 每个结点都会监听媒体,如果有信号传输,则收集信 息,得到帧;通过判断其目的MAC地址来决定是丢弃还 是进行下一步处理 对于具有组地址或者广播地址的帧,则提交下一步处理
SW1
SW3
交换机基础
交换机的环路问题(续)
生成树协议Spanning-tree 为了解决、避免广播风暴问题,我们引入STP协议来避免 环路问题,STP可以保证交换机在逻辑上以树型连接,从 而避免了冗余环路 常见的STP协议有SSTP、RSTP、PVST、MSTP等,详情请参 阅STP一章
以太网基础
以太网发展(续)
1990年,为了提高网络带宽,一种能同时提供多条传输 路径的以太网设备出现了,这就是以太网交换机,它标 志着以太网从共享时代进入了交换时代。以太网交换机 是一个多端口网络设备,不仅将竞争信道的端口数减少 到2个,还支持在几个端口同时传输数据 尽管提供了更高的带宽,并减少了竞争,但还是参照 CSMA/CD为基本原理 交换机通过查询MAC地址表,以带宽独享的方式进行数 据转发,大大减少了冲突现象的发生,提高了效率
交换机基础
以太网帧结构(续)
注意:Payload的最小有效值为46Bytes,最大是 1500Bytes,所以太网帧的长度有效值为64~1518 Bytes
交换机基础
以太网帧结构(续)
除了Eth帧头外,还需要了解其他的附属信息 Inter Packet Gap 帧间隙,用于控制不同帧之间的发送、接收间隔 Preamble 7Bytes前导字段,由连续的1010组成,用于同步 SFD SFD=10101011,表示帧开始指示符;EFD类似 FCS 4Bytes CRC校验位,用于验证帧是否完整正确
概述
什么是局域网和以太网(续)
以太网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研制开发的一种基带局域网 技术,使用同轴电缆作为网络媒体,采用载波多路访问和 冲突检测(CSMA/CD)机制,数据传输速率达到 10Mbps。现在的以太网更多的被用来指各种采用 CSMA/CD技术的局域网 以太网的基本特征是采用CSMA/CD的共享访问方案,即 多个工作站都连接在一条总线上,所有的工作站都不断向 总线上发出监听信号,但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工作站在 总线上进行传输,而其它工作站必须等待其传输结束后再 开始自己的传输
交换机基础
交换机的环路问题
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冗余环路;PC1访问PC2时,来 看看会出现什么问题 单播 开始,各个SW都没有PC2的MAC表项,所以数据包转 发时,都是以 “广播”进行的,这样就造成了不必要的带 宽浪费 同时还会造成MAC地址学习混乱
SW2 PC2

单 播

Switch P1 PC1 P2 PC2
Port 1 2 3 4
MAC
交换机基础
什么是以太网交换机?(续)
MAC地址自动学习 由于交换机自身也有一些端口,每个端口都会固化一 个MAC地址,这些信息对于本交换机而言是已知的, 无须学习,所以他们的类型为“静态” MAC地址表实际上还与VLAN的划分有关,详情请参 阅VLAN基础一章 组播的MAC地址是比较特殊的,请参阅组播一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