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黄珠红
审核人:林雪卿
编撰日期:20XX年9月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幼儿园班级管理》是面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B类(理论+实践)的职业基础课程。

从本质上说,本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十分突出的能力型或称技能型课程。

本门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幼儿园班级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提供实践操作层面的指导和借鉴。

(二)本门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对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理论基础、基本环节以及每个环节的主要工作认真理解领会。

2.对于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内容、方法、原则应结合教育实习和实践性教学环节重点掌握。

3.对于幼儿园各年龄班的管理应结合各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加以理解掌握。

二、课程的学时与学分
本课程的课内学时数为32学时,共2学分,学习时间为一学期。

其中,理论教学时数26学时,实践教学时数6学时。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学会根据幼儿年龄和心理特点制定合理的班级计划并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幼儿园规章制度,与家长配合,保质保量完成班级保教工作。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就的测量和评价。

《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两部分组成。

(一)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检查,它涵盖了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等方面的考核,是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反馈学习信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形成性考核由学习内容考核和学习方式考核两部分构成。

1.学习内容考核,主要看平时作业和课程实践, 占70%。

课程实践通过观察学生设计、模拟组织活动,开展活动评价的情况等进行成绩评定。

2.学习方式考核,主要看学生参加课堂讨论情况、小组学习情况、到课情况及学习笔记情况等,占30%。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二)终结性考试。

本课程终结性考试既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考核,也重视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应用能力的考核,考察学生对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课程考核的命题,严格掌握在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范围之内,试题要覆盖全部9个学习单元(章)。

第一、二章,占试卷总分25%;从第三章到第九章分别占试卷总分75%。

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70%,终结性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卷面满分为100分,两者合计即为课程学习成绩。

第二部分大纲本文
第一章幼儿园班级概述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幼儿园班级的基本结构,掌握幼儿园班级的特征、功能,明确影响幼儿园班级组织的因素。

一、幼儿园班级的基本结构
二、幼儿园班级的特征
三、幼儿园班级的功能
四、影响幼儿园班级组织的因素
第二章幼儿园班级管理环节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含义及意义,掌握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环节,能够制定幼儿园工作计划。

一、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含义及意义
(一)管理的含义
(二)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含义
(三)幼儿园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四)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环节
二、幼儿园班级工作计划
(一)含义及重要性
(二)幼儿园班级工作计划的依据
(三)班级工作计划制定的程序
(四)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的原则
(五)幼儿园班级工作计划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三、幼儿园班级工作组织与实施
(一)基本要求
(二)幼儿园班级工作的组织形式
四、幼儿园班级工作的总结与评估
(一)总结的主要内容
(二)班级工作总结的意义
(三)班级工作评估
第三章幼儿园班级管理体系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内容、方法,掌握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原则,并在幼儿园实践中有效实施。

一、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内容
(一)生活管理
(二)教育管理
二、幼儿园班级管理方法
(一)规则引导法
(二)情感沟通法
(三)互动指导法
(四)榜样激励法
(五)目标指引法
三、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三)参与性原则
(四)高效性原则
第四章幼儿园小班的管理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小班幼儿的发展特点,熟悉小班的常规管理的目标、内容,并在幼儿园实践中有效实施。

一、小班幼儿的发展特点
(一)生理发展特点
(二)心理发展特点
二、小班入园管理
(一)入园的意义
(二)入园常见不适应现象
(三)入园引导
三、小班的常规管理
(一)常规管理的意义
(二)制定小班管理目标
(三)小班生活常规的管理
(四)小班的教育常规管理
第五章幼儿园中班的管理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中班幼儿的发展特点,熟悉中班的常规管理的目标、内容,并在幼儿园实践中有效实施。

一、中班幼儿发展特点
(一)身体发展的特点
(二)心理发展的特点
二、中班班级特征及引导
(一)班级的正向特征
(二)班级的负向特征
(三)中班班级的引导
三、中班生活常规管理
(一)生活常规管理的内容与要求
(二)生活常规管理的常用方法
四、中班教育常规管理
(一)教育常规的内容与要求
(二)教育常规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第六章幼儿园大班的管理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大班幼儿的发展特点,熟悉大班的常规管理的目标、内容,并在幼儿园实践中有效实施。

一、大班幼儿的发展特点
(一)身体发展
(二)心理发展
二、大班的班集体特征及其引导
(一)大班班集体的特征
(二)大班班集体的引导
三、入学准备与班级组织
(一)幼儿园和小学的主要差异
(二)入学的意义
(三)入学准备的内容
(四)入学准备引导
四、大班的常规管理
(一)生活常规的管理
(二)教育常规的管理
第七章混合班的班级管理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混合班幼儿的发展特点,熟悉混合班的常规管理的目标、内容,并在幼儿园实践中有效实施。

一、混合班的成因、类型及依据
(一)成因
(二)类型:双龄班、三龄班、多龄班
(三)依据
(四)混合班的优势与不足
二、混合班幼儿的发展特点
(一)生理特点
(二)心理发展
三、混合班的生活管理
(一)幼儿生活活动目标
(二)生活管理的要求与方法
(三)生活活动的组织与领导
四、混合班的教育管理
(一)目标与计划管理
(二)教育活动管理
(三)游戏的管理
五、混合班生活、教育活动的评价
(一)生活活动常规及教师教养职责
(二)教师日常保教工作评估指标体系
(三)教育活动评价
第八章学前班的班级管理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学前班幼儿的发展特点,熟悉学前班的常规管理的目标、内容,并在实践中有效实施。

一、学前班的成因、类型及依据
(一)成因
(二)类型
(三)依据
二、学前班儿童的发展特点
(一)生理发展特点
(二)心理发展特点
(三)农村学前班儿童与城市幼儿园同龄儿童身心发展方面的差异
三、学前班的入班引导和入学引导
(一)入班与入学准备的人类发展生态学分析
(二)对学前班儿童入班和入学引导的启示
(三)学前班儿童的入班引导
(四)学前班儿童的入学引导
四、学前班的生活管理
(一)学前班日常生活的主要环节及指导要求
(二)体检
(三)学前班生活管理方面的常见问题及处理策略
(四)学前班日常生活管理的评价
五、学前班的教育管理
(一)教育目标与工作计划
(二)教育活动的组织
(三)游戏活动的开展
(四)学前班教育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策略
(五)学前班教育管理的评价
第九章残障儿童回归主流的班级管理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残障儿童的发展特点,熟悉残障儿童回归主流班级的的常规管理的目标、内容,并在实践中有效实施。

一、学前残障儿童发展特点
(一)概述
(二)弱智儿童的发展特点
(三)听力障碍儿童的发展特点
(四)视力障碍儿童的发展特点
(五)语言障碍儿童的发展特点
二、回归主流班级特征及班级管理的特殊方法
(一)回归主流班级特征
(二)特殊管理方法
三、回归主流班级的生活管理
(一)生活管理的意义
(二)生活管理的特点
(三)管理环节
(四)生活管理方法
四、回归主流班级的教育管理
(一)教育目标与计划
(二)教育内容
(三)教育组织形式与方法
(四)教育评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