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建设及班组长管理实战
接班管理
▪ 接班人员必须提前30分钟到岗; ▪ 到岗后检查生产、工艺指标、设备记录、消耗物品、工艺器具和卫生等情况; ▪ 提前15分钟召开班前会; ▪ 没有发现问题及时交接班,并在交接班记录上双方签字; ▪ 接班者到岗后,交班人员要说明情况。
4、生产派工艺术
▪ 平衡员工 ▪ 实施“假想敌人”机制 ▪ ABC员工分类
3、团队角色分类
▪ 创新者 ▪ 信息者 ▪ 监督者 ▪ 凝聚着 ▪ 完美主义者
4、成功团队的特征
▪ 清晰的目标 ▪ 互补的技能 ▪ 相互的信任与合作 ▪ 高昂的士气 ▪ 良好的沟通 ▪ 有力的支持
第二节 班组建设
▪ 1、组织建设的保证条件 ▪ 2、班组组织建设 ▪ 3、班组制度建设
1、组织建设的保证条件
第六节 班组长的综合素质
▪ 专业能力 ▪ 解决问题的能力 ▪ 组织能力 ▪ 交流/交际的能力 ▪ 倾听的能力 ▪ 幽默的能力 ▪ 激励的能力 ▪ 培养能力 ▪ 控制情绪的能力 ▪ 自我约束的能力 ▪ 概念化能力
第二讲 团队文化与班组建设
▪ 第一节 团队文化 ▪ 第二节 班组建设
第一节 团队文化
员工第二专长或第三专长的培养 培养员工拥有第二或第三专长甚至第四专长,是目前企业界大势所趋,一方面可减少
班组长工作调度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可以企业培育人才,并使员工工作经验多元化,在 实务上可以以工作轮调的方式或者工作群组化的方式来进行,可达成相当不错的效果!
2、建立职务代理人制度 当班组长培养了员工第二或第三专长之后,即可着手
▪ 哥们儿义气型 (感情用事缺乏原则)
第二节 班组长的地位的界定 ▪ 在企业中,从纵向结构划分为四个层次:经营,管理,督导和执行。
经营层 管理层 督导层 执行层
金领 白领 灰领 蓝领
第三节 班组长的管理艺术
▪ 计划 ▪ 组织 ▪ 沟通 ▪ 控制 ▪ 决策
第四节 班组长的工作使命
▪ 高质量 ▪ 高效率 ▪ 低成本 ▪ 好安全 ▪ 精团队
如:礼盒、纸箱、封箱带、吊卡、贴纸、说明书、 保证书、赠品、印章、数字章、油墨……
保养维修物料—使用于机台、厂房、人员、搬运用的各种 物料,如机油、柴油、抹布、皮带……
半成品—各单位完成暂存现场的半成品、组件等。 成品—制造现场完成的成品尚未检查或入库者。
▪ A类物料 ▪ B类物料 ▪ C类物料
建立职务代理人制度,从班组长开始,每一个职务都必须 指定一级甚至二级代理人,员工请假时,由职务代理人自 动代理,职位出缺时也可由职务人递补,此举大大降低了 员工缺勤或流动的影响。一般由专长登录最多者担任班组 长职务代理人,既公平又合理。
3、班组制度建设
▪
晨会制度
▪
月初计划制度
▪
月中控制制度
▪
月末总结制度
第五节 班组长的工作职责
1、劳务管理 人事调配、排班、勤务、严格考勤、情绪管理、技术培训以及安全操作、卫生、福利、保
健、团队建设等属于劳务管理。 2、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职责包括现场作业、工作质量、成本核算、材料管理、机器保养等等。 3、辅助上级
班组长应及时地向上级反映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做好上级领导的参谋助 手。但不少班组长目前却仅仅停留在通常的人员调配和生产排班长,没有充分发挥出班组长 的领导的示范作用。
▪
第二节 班组长的地位的界定
▪
第三节 班组长的管理艺术
▪
第四节 班组长的工作使命
▪
第五节 班组长的工作职责
▪
第六节 班组长的综合素质
第一节 班组长的管理水平现状
▪ 生产技术型 (对待设备的方法对待人)
▪ 盲目执行型 (态度强硬官僚作风)
▪ 大撒把型
(得过且过缺乏责任)
▪ 劳动模范型 (勤恳务Βιβλιοθήκη 缺乏领导)第三节 班后总结
1. 当班完成后总结 2. 班后会的管理
1、当班完成后的总结
一、班组长主持 二、班组成员分别介绍 三、分别介绍: 人员投入 工资投入 材料成本 品质问题 工艺问题 人均日产 合格率 四、当班优秀员工评比
2、班后会的管理
▪ 交班者全体都要参加,白班交班时有一名车间主管参加; ▪ 岗位交班后准时召开班后会; ▪ 各岗位人员介绍本班情况; ▪ 值班班长要进行综合发言; ▪ 车间主管具体指示。
一、垂直指挥 二、横向联系
一、垂直指挥(逐级指挥的原则)
1.
避免越级指挥
2.
避免双头指挥
▪
管理思想
1.
上级对下级可以越级检查;但不能越级下命令。
2.
下级对上级可以越级申诉;但不能越级报告。
二、横向联系(流程化原则)
1.
进度协调
2.
设备协调
3.
材料协调
4.
任务协调
5.
人员协调
6.
工艺协调
7.
品质协调
▪ “堆积如山”的仓库 ▪ “不以为然”的仓库主管 ▪ “收票”的仓管员
第二节 从仓管员工作来认识物料管理
▪收 ▪管 ▪发
帐、卡、物相一致 盘点 呆废料的处理
第三节 物料管理的“三不原则”
▪ 不断料 ▪ 不呆料 ▪ 不囤料
第四节 现场物料的定义
原材料—直接使用于产品上的各种原料、材料与零配件。 包装材料—使用于包装用途的各种包装材料、用品耗材等。
▪
交接班制度
▪
巡回检查制度
▪
岗位练兵制度
▪
安全文明生产制度
▪
班组经济责任制
第三讲 班组生产管理
▪ 第一节 班前计划 ▪ 第二节 班中控制 ▪ 第三节 班后总结
第一节 班前计划
1、班组长在生产准备中的任务 2、班前交接管理 3、班前会管理 4、生产派工艺术
1、班组长在生产准备中的任务
▪ 分解中日程计划并制定生产计划。 ▪ 细化作业指导书与培训员工。 ▪ 预算工装夹具,工具,辅助材料,劳保用品。 ▪ 生产所需设备,仪器,工装的安装,调试。 ▪ 人员岗位的安排和产能设定。 ▪ 物料,设备,工艺,资料异常的发现和反馈。
设备的整修,性能校正与改善。 做定期保养日程,定期保养实施精度校正。 协助二级保养人员的请求。 委托外部、专家修理、保养……
第二节 让员工第一次做对
▪ 员工质量意识的再造 ▪ 防呆纠错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 设置检验员的理由与职责
▪ 员工犯错误的时候 ▪ 产品技术上的缺陷 ▪ 检验员的两个职责
第四节 三按
▪ 按工艺 ▪ 按图纸 ▪ 按标准
第五节 三检制
▪ 员工自主检验 ▪ 工序之间互检 ▪ 检验员过程抽检与巡检
第六节 三不政策
工作中: a.不得超越设备性能范围外的工作; b.因故离开机器时应请人照看或停机; c.注意运转情况,有否异常声音、振动、 松动等情况; d.轴承或滑动部位有无发烫现象; e.油路系统畅通与否; f.注意加工物的优劣,以决定是否停机; g.发现不良,应立即报告。
工作后: a.取下工作物; b.清扫铁屑、污物、擦拭设备,清扫周围环境; c.检视设备各部位是否正常; d.工具、仪器及其附件等应保持清洁并置于固定位置; e.擦拭滑动面干净后,并稍注机油防锈。
第五节 现场物料的分类
金额占总物料金额的70% 种类占总物料种类的10%
金额占总物料金额的20% 种类占总物料种类的20%
金额占总物料金额的10% 种类占总物料种类的70%
第六节 在制品与生产线的盘点
生产线 盘点
完成品 节余料
半成品 断码料
在工品 不良料
不良品 损耗料
第七节 好的仓库要做到
平面规划合理;靠近车间现场。 立体储存空间;通道照明光亮。 防水防火预防;防压防盗周详。 包装标识规范;验点程序正常。 依序摆放整齐;卡物保持一样。 发领提前准备;缺料马上补上。 呆料及时处理;避免空间乱脏。 盘点日日彻底; 5 S 活动经常。
第六讲 班组设备管理
▪ 第一节 保养永远比维修更重要 ▪ 第二节 设备优化才是高效率
第一节 保养永远比维修更重要
1、传统的设备管理思想 2、现代的设备管理思想 3、设备的“三级保养”
1、传统的设备管理思想
▪ “成群结队”的机修工 ▪ “我操作,你维修”的管理思想
2、现代的设备管理思想
▪ “3W”设备管理体系:我操作、我维修、我保养。 ▪ 机修工向设备管理员或设备工程师发展。
第二节 班中控制
1. 生产作业计划与生产实际的差距分析与控制; 2. 计划调整对人员、设备及其他方面的影响; 3. 人员出勤,异动的状况,员工精神状况,士气; 4. 员工的工作效率、新老员工技能比较与调度; 5. 缺料,设备故障等引起的停产时间; 6. 不良发生的原因及对策,不良品的善后处理; 7. 零部件,工装夹具,生产辅料是否足够齐全; 8. 生产是否正常,瓶颈与进度有何冲突; 9. 是否加班事宜、谁加班加班多长时间; 10. 方法是否合适,是否有浪费,有无可改善之处。
1、何谓团队 团队首先是在一起工作的一群人,有着共同的目标和相同的利益价值观,成员间相
互协作、彼此支持凝结在一起的组织形式。
2、打造团队文化
一、消除员工的不安全因素,让员工属于企业。 二、形成让员工决定班组编制的制度。 三、让员工以“技术为荣”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培育敬业员工 五、以员工为中心的“群众性管理”
▪ 不制造不良品 ▪ 不流出不良品 ▪ 不接受不良品
第五讲 班组物料管理
▪ 第一节 物料在工厂里的误区 ▪ 第二节 从仓管员工作来认识物料管理 ▪ 第三节 物料管理的“三不原则” ▪ 第四节 现场物料的定义 ▪ 第五节 现场物料的分类 ▪ 第六节 在制品与生产线的盘点 ▪ 第七节 好的仓库要做到
第一节 物料在工厂里的误区
8.
时间协调
2、班组组织建设
一、无论班组大小都要建立的原则 二、建立“机动部队”与“职务代理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