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同江三中王云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和欧洲的三条战线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俄国二月革命美国参战苏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讨论,提
高独立思考能力和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大战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大战结局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
事侵略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
(2)讲述“凡尔登绞肉机”的情况,观看有关大战的影视资料,
加深对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灾难的认
识,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三、教学难点:大战的性质和大战结束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战争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学生也比较感兴趣,而且美伊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对战争的残酷场面仍记忆犹新,对战争的性质也比较容易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
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
所以,基于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的灾难性,体会和平的宝贵,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五、学法分析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3)通过“辩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本课采用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
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过程与方法:(1)了解萨拉热窝事件,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
和平的威胁,加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理
解
(2)利用影视资料,加深对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灾难
的认识,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3)运用问题讨论法或辩论方法,引导探究大战爆发的原因、
性质、结局、和影响。
七、教学过程设计:
1、提出问题,创设辩论情景
问题一:萨拉热窝事件中,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比从其民族主义立场出发,刺杀了奥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但却引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世界大战。
对萨拉热窝事件与一战的关系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正方观点: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也会发生。
反方观点: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不一定爆发,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不一定就爆发大战。
你的观点是什么?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正方:其论据⑴从“一战”的根本原因出发,⑵从三对矛盾的发展导致了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
的形成来阐述。
反方:其论据:⑴是恐怖袭击事件,没有大战就可能推迟甚至避免。
⑵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在“二战”
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仍然存在,例如“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并没有引发世界大战。
问题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正方观点: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论据:⑴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上说,⑵帝国主义国家参战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掠夺,⑶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秘密协定,充分说明了这场战争的性质是掠夺性的战争。
反方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为主挑起的侵略战争,塞尔维亚是民族自卫战争,英、法、俄的参战也带有防御
性质。
论据:⑴德国是战争的挑起者,塞尔维亚是捍卫民族独立的自卫战争。
⑵德国挑起世界性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是
战争的元凶,反对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侵略的国家
或国家集团进行的都是自卫性防御性的正义战争。
意图:使学生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旧的平衡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
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问题三:大战结束的原因是什么?
正方观点: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了革命,革命制止了战争。
论据:⑴战争引起革命,如: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德国十一月革命
⑵革命制止战争,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奥匈帝国和德国的投降,都是本国内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引起革命的结果。
反方观点:同盟国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这是它失败的根本原因,美国和中国等许多中立国参加协约国对同
盟国作战加速了大战结束的进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论据:⑴同盟国战争的非正义性,使他们非常孤立。
如:意大利
⑵美国和中国等一大批中立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预测:学生能够认识到国家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问题四:如何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历史上产生的深刻影响?
正方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我们
应该努力维护和平,坚决反对战争。
论据:⑴凡尔登战役的惨况,充分说明帝国主义战争的残
酷性和野蛮性。
⑵从大战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等说明战争带来的灾
难。
反方观点:人类历史上的战争都具有两重性,战争的发生
也有它的规律性。
历史证明,人类无法防止战争,也不能
一概反对战争。
论据:⑴第一次世界大战摧垮了德国、奥匈帝沙俄和奥斯
曼土耳其帝国,削弱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
⑵大战推动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埃及独立,土耳其
革命。
⑶在大战中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⑷大战加速了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大战中的许多新式武器
都是科技进步的结果,科技的进步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意图:培养学生深入探讨、多角度论证、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明确一战除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外,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2、拓展思维,启智明理
辩论完后,教师要充分肯定正、反双方的积极态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对讨论中双方的不同意见,不要轻易下结论,不要强求一律,避免唯书唯上的思维模式。
3、反思结论,归纳总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留给你哪些思考?面对21世纪新的形势和挑战,你认为应该怎样防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策略:鼓励学生演讲:
八、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