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大考博辅导班:2019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民大考博辅导班:2019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民大考博辅导班:2019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在2018-2019年民俗学专业学校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二的是中央民族大学,排名第三的是中国人民大学。

作为中央民族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学科,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民俗学一级学科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第二。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考博相关内容。

一、专业介绍民俗学专业是在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它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均有较密切的关系。

该学科主要是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的意义。

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

它以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民俗学专业在博士招生方面,划分为3个研究方向:(030304)民俗学研究方向:1.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学2.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3.民间文艺学;都市民俗、中国传统节日二、考试内容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包括初试和复试。

(一)准考证下载:进入综合考核的考生可于考试前一周登录中央民族大学招生考务管理平台(/zsxt)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

(二)考核日期:2019年3月30-31日。

(三)考核地点:具体考场见准考证。

(四)考核内容:笔试和面试。

笔试按照专业统一组织,由民族学(含人类学)、社会学(含民俗学)、民族理论与政策(含民族政治学)三个专业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负责命题及评卷工作,主要考察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素养,笔试结束按照规定时间向学院提交成绩、试卷等考试材料。

面试由专家组对申请者进行面试,考察申请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养、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培养潜力。

综合考核成绩计算:该项成绩为百分制,包括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两项成绩分别占综合考核总成绩的50%。

考生最终成绩为百分制,科研能力评价总成绩和综合考核成绩分别占最终成绩的50%。

三、申请材料网上报名成功的考生务必于2019年1月31日前(以寄出邮戳时间为准)向学院提交如下材料(一式三份):(一)个人陈述个人陈述要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内容包括学习及学术研究经历、对报考专业及研究方向的认识及个人优势,字数不超过2000字。

(二)研究计划研究计划包括申请人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将要开展的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研究内容设计、研究方法、已有的研究基础与成果及创新性等内容。

(三)其他支撑材料1、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的《中央民族大学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须本人签名;2、有效身份证复印件1份,正反复印在一张A4上;3、硕士课程成绩单(加盖研究生院管理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公章);4、硕士毕业证、学位证书复印件1份(应届毕业硕士生提交学校研究生学籍管理部门开具的在学证明或提供研究生证复印件,须入学时补交硕士毕业证、学位证书复印件并交验原件);5、外语水平证明复印件;6、两名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信(空白表从网上下载);7、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的体检表(体检项目至少包括肝功2项、常规体检、尿素氮、血常规、空腹血糖、胸透),有效期为报名截止日期前一个月;8、非应届生提供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应届毕业硕士生提供指导教师签名的开题报告、学位论文摘要、目录和部分章节等;9、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重要的获奖证书复印件、课题结项证书复印件以及其他可以体现申请人科研能力的材料;10、报考定向就业的普通计划考生、在职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考生根据自身情况自愿提供定向单位人事部门同意全脱产攻读博士学位的证明(脱产证明从网上下载)。

11、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博士生须提交生源省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盖章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一份。

四、导师介绍张海洋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筹委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术办公室主任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学习经历1982.7毕业于吉林大学外语系英专,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85,7获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获法学硕士学位1987,3开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于1997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96,9-1997.9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富布莱特学者1年教学与研究领域主要讲授民族学通论、人类学名著选读、体质人类学、东西方文化比较等课程基础研究领域为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史、学科理论方法、东西方文化比较,中国的多元文化和中国人的认同应用研究领域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少数民族发展权益维护、中国民族事务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研究社会兼职及参与的学术团体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筹委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术办公室主任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民委、教育部、世界银行、福特基金会等单位评估专家和翻译外访与讲学1996,9-1997,9美国斯坦福大学富布莱特高访学者2002,3-7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08,8,31-9,10瑞士弗莱堡大学联邦制学院访问2009,1,3-20美国罗林斯学院访问学者2005-2008年以学校翻译和学科顾问身份随学校和国家民委访问团出访英国、印度、伊朗、南非、墨西哥、加拿大等国出席国际会议或举办学术讲座获奖情况《民族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05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目:参与式研究型教学模式,2006年北京市一等奖主持和参加的主要研究课题《少数民族地区水电移民补偿补助和安置政策体系研究,中国水电集团,2008马工程《民族学教程》编写,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2008至今贵阳-广州快速铁路社会评估和少数民族发展计划,铁道部、世界银行2007,参与式研究型人才模式培养(主持),北京市,2004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筹办,国家民委,2003至2009民族理论政策国际比较(主持),985项目,2006至今体质人类学,教育部(主持),2000至今代表性成果专著《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2006)译著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论》,华厦出版社主,2009主编的著作人文社会科学应用研究书系:《发展的代价》、《持颠扶危》、《和在多赢》、《厚德载物》,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经典学术对话民族学人类学系列:民族出版社2009与良警宇共同《散杂居少数民族权益保护》,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与杨筑慧共同《发展的故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参编教材《民族学通论》《人类学通论》《中国民族志》《中国民族学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简论》发表的主要文章“中国文明的结构特点:少数民族发展与国家安全社会和谐”,《文明》杂志2010/1“少数民族发展与中国社会和谐”,《中国民族报》,2009“好想的摩洛哥与难说的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代译序》,商务印书馆,2008“社会和谐与民族文化公平传承”,《中国民族报》,2008,4月11日,第6版“第四代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和谐”,《文化产业》,2008年5月,创刊号“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民间文化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2期“构建和谐社会与重建有神的社区”,《中国民族报》2007,3,23“简论中国的多元文化与和谐社会”,《思想战线》2006第二期五、考博分数(启道教育提供)综合考核成绩计算:该项成绩为百分制,包括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两项成绩分别占综合考核总成绩的50%。

考生最终成绩为百分制,科研能力评价总成绩和综合考核成绩分别占最终成绩的50%。

六、考博经验考博复试是考博成功前的临门一脚,对考博考生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各研招院校考博复试都会有考博复试面试,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了考博复试面试备考指导供考生们参考。

一、考博复试前的准备:复试前一定要先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要找已经考上的博士生们咨询历年复试情况。

下面结合复试时经常要问的问题,总结出需要提前准备的几个环节:1、英语自我介绍去年我在复试前两天找人打听了,得知面试的时候要先用英语做自我介绍,于是前一天晚上写了一个四五百字的英语底稿,第二天一上阵,开场白做的不错。

我猜很多学校都会有类似的环节,因此有必要提前准备。

当然,也不能让老师觉得你是在背现成的稿子。

2、提前搜集好要报考的导师和系所其他导师的相关信息包括:导师最新的研究方向,导师写的主要著作,其他几位导师的研究方向,一些相关著作(著作都要记下书名);用专业性比较强的语言总结一下自己考博前后的思想历程。

可能会问到的相关问题:1)你为什么要报考这个专业?2)你为什么要报考某某导师?3)你读过什么相关书籍?特别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第一个问题是必问的。

我是从工科转科学史的,所以复试开始后没多久,就有老师问我为什么要换专业。

我复试之前看了导师自己写的一些书,以及他翻译的萨顿的著作,知道了导师比较欣赏萨顿,而萨顿又比较欣赏达芬奇,于是我在这三者之间努力寻求一个共同点,这或许就是我要从事的专业方向的核心理念。

按照我当时的理解,这就是是“人文关怀意识”。

复试前我就把换专业前后思想发展历程理了一下,大概是这样的:1)从小因为识字早,看书多,渐渐培养了无穷探索的好奇心和人文关怀意识,喜欢超越当下去考虑一些“与现实无关”的问题,后来因为环保类的科普书看的比较多,这种人文关怀意识凸显为环境意识,于是高考填报志愿时报了环境工程专业,考研考的也是环境工程。

2)读研及毕业工作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局限性:工科学者缺乏复杂系统思维的习惯,也缺乏人文关怀意识,环境工程和环境伦理脱节。

3)后来想换专业,就读了很多书,也接触了科学史和科学传播这类学科,意识到自己的人文关怀情怀可以进一步升华到“科学与人文”这个领域去,在科学技术与人文之间架设桥梁。

总之,一定要用清晰的,前后连贯的语言阐述出这两方面的信息:一方面是对于要报考的专业和导师的研究方向有清晰的了解和理解,一方面是对自身兴趣和特长有清晰的了解和理解,这两方面用学术性较强的语言组织成一个逻辑一致的体系,它有两重作用:1)让导师们知道你有清晰而强烈的学术兴趣和动机,而不只是为了将来有稳定工作,能进高校而考博。

2)同时你借助这个自我陈述的过程,表现出对自身,对各种“大问题”的洞察力,以及思维和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而这些都体现了一个人从事学术研究的潜力。

这对于人文类考生尤其重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