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象派电影

印象派电影

法国印象派
法国印象派电影即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

20世纪20年代法国人路易·德吕克及其友人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

当时法国电影业由于美国电影的竞争日趋衰微,德吕克通过他主办的《电影》杂志,幻想用“纯艺术”来复兴法国电影。

他在理论上提出了“上镜头性”的概念,在创作上团结了诸如冈斯、杜拉克、爱浦斯坦等人,力求在商业影片中暗地进行一些革新。

但他的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人的支持和帮助,所以这一学派在德吕克于1924年去世后不久就分裂了,一部分人拍起商业片,另一部分人则走上了与商业电影彻底决裂的先锋派道路。

印象派电影在造型风格上明显受到印象主义绘画对光的处理方法的影响,把光在观察和展现事物过程中的首要作用看作电影艺术的精髓。

由于路易·德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象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

印象派电影的代表作品有阿贝尔·冈斯的《车轮》(1922)、莱皮埃的《黄金国》(1922)、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日》(1919)、德吕克的《狂热》(1921)和爱浦斯坦的《忠实的心》(1923)等。

这些影片都有故事情节,有的还不乏庸俗的趣味,但其中往往有某些场面在造型风格上较有特色,并明显的表现了印象派画家对光的处理办法的影响。

最著名的例子有《车轮》中火车向悬崖即使最后发生翻车惨剧的场面和《忠实的心》中描写节日时的富于的镜头。

由于德吕克及其周围的一些人物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上后来都同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认为是先锋派电影的前奏,也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电影,视为该运动的第一阶段。

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电影运动。

法国是最早发明电影的国家之一。

里昂照相器材制造商A.卢米埃尔和L.卢米埃尔两兄弟,在前人研制的基础上,于1894年制成了一种既可用于放映、又可用于拍片和冲洗底片的活动电影机(cin matographe)卢米埃尔用这种手摇的电影机拍摄了一些纪录日常生活情景的短片《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于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馆首次公映,获得成功这一天被公认是电影诞生的日子。

以后卢米埃尔派他的学生和助手到世界各地去,一方面放映影片招徕观众,一方面就地拍一些街头风光和官方庆祝典礼的影片。

由于“活动电影机”在世界各地进行广泛的放映,由cinmatographe简化的cinma一字从此成了“电影”的国际名词。

活动电影的放映时间只有两三分钟。

因此观众的新奇感很快消失。

尤其是在1897年5月巴黎义卖市场放映电影时的一场大火,烧死了许多贵夫人以后,电影被看作是危险的娱乐,更加速了它的危机。

要摆脱这一危机,就必须把电影从单纯的纪录工具引向戏剧的道路,用戏剧的艺术来表现故事。

法国电影先驱G.梅里爱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梅里爱原是一位魔术师和戏剧导演兼演员。

1897年,他在巴黎附近的蒙特勒伊建造了一个摄影棚,开始拍摄一系列的幻景片和神话片。

他的摄影棚四壁和棚顶都用玻璃镶成。

棚里有一个可移动的舞台,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摄影机固定在舞台正面,靠日光拍摄。

从1897年到1913年,梅里爱拍了许多神话故事片,如《灰姑娘》、《小红帽》、《圣诞节之梦》、《格利弗游记》、《仙女国》、《月球旅行记》、《北极征服记》等。

此外还有一些排演的新闻片,如《德雷福斯案件》、《战舰缅因号的爆炸》。

在拍摄幻影片时,他除了使用舞台上的机械装置,还采用了幻灯、照相技术(如叠印、叠化、合成照相、多次曝光等)和他
自己发明的特技(慢速度摄影、调换的特技摄影、应用模型和通过玻璃鱼缸的摄影来表现海底景象等)。

梅里爱的故事片深受大众的欢迎,他的事业在20世纪初达到顶峰。

但由于他故步自封,固守舞台剧的格式,用手工方式制作影片,终于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一个失败者,直至破产。

1901年,经营留声机起家的C.百代在巴黎万塞纳建立了一个摄影棚,委托出身于游艺场演员的F.齐卡来监制影片。

齐卡效仿英国G.A.斯密士、J.威廉逊和W.R.保罗的影片,以群众感兴趣的社会新闻和畅销小说为题材,拍了一些迎合观众口味的故事片,其中最获成功的有《一个罪犯的故事》(1901)和《酗酒的牺牲者》(1902)。

在他领导下集合了L.农居埃、G.威尔、L.加斯尼埃、G.蒙卡、A.卡普拉尼等导演,形成了一个万塞纳制片集团。

从1907年起,百代又在全国建立放映网,用租片制度代替出售影片,由此建立了一个从制片到发行、放映影片的全面垄断组织──“百代兄弟公司”。

经营照相器材的L.高蒙在1897年也制成了一种连续放映机,并从1899年起由A.居伊拍了一批故事片,但质量远不如梅里爱的作品。

印象主义在经济上未能解救困苦中的法国电影,也没有满足先锋派导演的探索欲。

在20世纪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庞杂话语的洪流中,抽象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纷纷登上了电影艺术的舞台。

但是,这种现代主义电影艺术的盛世之下,却面临着更大的危机。

首先,是自身艺术的生存危机;其次,法国电影的工业出现了更为巨烈的崩溃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一批先锋电影导演开始正视自身的生存现实/法国社会的状况以及整个世界的精神危机。

他们的创作开始向现实回归,由形式上的美学观转向面向现实的实践创作观。

由此,纪录片成为了很多先锋导演的出路,伊文斯/卡瓦尔康帝等纷纷将个体的先锋艺术美学
观念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而另一部分先锋电影导演,他们在思想上崇拜美国好莱坞所创造的奇迹。

他们坚持在先锋电影的剧情片中寻找艺术生存的支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显然是最具有广泛受众基础的艺术话语,这成为了先锋艺术者的最佳选择。

弗戴尔/维果/雷内.克莱尔,特别是让.雷诺阿这个印象派画家比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儿子,再次开始了电影艺术的现实主义探索,由先锋的电影形式/特技,回归于生活/自然的抒写,电影史名之为“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承如名称所释,他们再次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叙事范型与影像诗学联系在一起,对“上镜头性”进行新的挖掘,开始了“后印象主义影像”的现实主义探索。

1203320826
顾雯静
出版与发行2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