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临床观察
[摘要]观察组采用腕踝针治疗,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法。
结果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及治疗天数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两组在治疗次数与疗效的关系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5)。
2治疗方法
2.1观察组
选腕踝针患侧上1区和上4区,若面颊疼加上2区。
皮肤常规消毒后,用2寸毫针,针体与皮肤呈15度角,针尖朝上近心端,快速进针,针体贴近皮肤表面沿皮下浅表层推进,不提插,不捻转,以针下无沉紧感,病人无酸、麻、胀、重感为宜。
隔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
2.2对照组
主穴取风池、颊车、地仓、阳白、攒竹、合谷。
配穴:鼻唇沟平坦配迎香;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颏唇沟歪斜配承浆;乳突疼痛配翳风。
每次5~6穴,轮流选用。
以28~30号2寸毫针快速进针。
除风池、合谷穴直刺外,余穴均用透穴法,待患者产生酸胀感后留针,每隔5分钟捻针1次。
禁忌大幅度提插捻转,30分钟后起针。
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痊愈:面容及面肌运动机能完全恢复正常,未留后遗症;显效:面容及面肌运动机能基本恢复,但额纹、闭目、示齿3项指标中有部分未完全恢复正常;好转:面容及面肌运动均较以前有所好转,但额纹、闭目、示齿3项均未恢复正常;无效:经4疗程治疗后病情无改善。
3.2治疗结果
经1~4疗程治疗,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
表1两组对比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05)。
为了进一步了解两组在治疗天数及治疗次数的区别,我们对痊愈的患者进行了比较,其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两组痊愈病例所用天数比较
例表2所示,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X2>0.05);表3示,两组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14.5,P<0.005)。
说明观察组治疗天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治疗次数少。
4讨论
周围性面瘫多是面神经因急性炎症发生面肌运动麻痹,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炎症使供应神经的血管先因刺激发生痉挛、缺血、水肿,又因受周围狭长骨质面神经管所限,使神经受压而加重病变。
腕踝针治疗机制可能是皮下针刺通过神经末梢的传导引起病灶部位的解痉,改善血循环,使症状缓解或消除。
腕踝针治疗面瘫与常规针刺法疗效的治愈天数相当,但治疗次数少,且避免了局部取穴、行针的痛苦,更易被患者接受,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一种较好的针刺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