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书心得谈谈辩证法问题

读书心得谈谈辩证法问题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读书心得谈谈辩证法问题篇一:《谈谈辩证法问题》读书笔记对立统一律——读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有感在文章的开头,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和认识的规律。

列宁在把它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进行论述之后就把它作为认识规律来论述。

列宁首先提出问题,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

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问题,列宁明确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学说。

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列宁在为了说明“对立面的统一”这一辩证法的命题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先进成果,首先提到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段话。

赫拉克利特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他在2400年以前就说过:“因为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在把它分为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

”列宁还指出:“黑格尔也正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他说:“一切事物自身都是矛盾的”,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又说:“在对象的本质中发现本质自身所具有的矛盾(本来意义上的辩证法)”。

最后,列宁还指出亚里士多德经常在这个问题上兜圈子,徘徊动摇甚至反对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

列宁批判地继承了哲学思想的先进成果,唯物地而且科学地解决了对立丽的统一问题,并把它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

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是辨证的,认识也当然是辨证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的根本规律,当然也是认识的根本规律。

辩证法作为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就其内容而言分为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说:“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旺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

”这就是说,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是外部世界运动的一般规律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

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因此,人的认识要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就必须反映客观世界的矛盾运动,就必须遵循认识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前进。

列宁举出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分析事物矛盾运动的典范。

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

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

往后的叙述向我们表明这些矛盾和这个社在这个社会的各个部分的总和中、从这个社会的开始到终结的发展(既是生长又是运动)”马克思运用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作为根本方法,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

经过分析。

马克思指出商品有两重性,即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由此又分析出矛盾具有两重性,即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从而形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这就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矛盾的萌芽。

接着马克思又分析了价值形态的矛盾运动,指出由于劳动力成为商品,于是货币转化为资本。

最后,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内部矛盾。

从而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占有剩余价值;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的矛盾,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所以,列宁说:“一般辩证法的阐述(以及研究)方法也应当如此”。

列宁以马克思为例告诉我们,要想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

就必须把对立统一规律“当作认识的规律”。

科学发展史证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列宁首先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和正确性,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由科学发展史所证明了的普遍规律。

列宁说:“辩证法内容的这一方面的正确性必须由科学史来检验。

”就是说,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普遍的客观世界的规律和人们认识的规律,是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因为它是以科学的发展为依据的,是为全部科学发展史所证明了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列宁举了科学领域中的五个方面的例证,指出任何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一分为二的;在数学中是正数和负数,微分和积分的对立统一;在力学中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对立统一;在物理学中是阴电和阳电的对立统一;在化学中是原子的化合和分解的对立统一;在社会科学中是对立阶级之间的对立统一等等。

这就有力地证明,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是在矛盾中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运动发展的,因此,对立统一规律是一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因而是最普遍的客观规律。

辩证法内容的这一方面,既不是猜测,更不是主观臆断,而是对全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列宁在对帝国主义及其战争的综合考察中,在对当时世界各种矛盾的深刻研究中,在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法与对立统一律。

《谈谈辩证法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就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而言,它起了承先启后的重大作用。

毛泽东的光辉著作《矛盾论》与邓小平“特色理论体系”都是对列宁这篇短文的继承和发展。

篇二:《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读书报告报告人:11010318黄惠敏组员:11010314关秋琴11010316何小清11010317黄丹娜11010318黄惠敏一:《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之b第一自然段:本段开宗明义说明辩证法的实质,并且提出黑格尔正是运用辩证法的实质提问题。

其中辩证法的实质是: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

第二自然段:提出辩证法内容的之一方面具有正确性,并且可以由科学史来检查。

举出了普列汉诺夫和恩格斯的文章内容。

其中辩证法的之一方面是指:对立面的同一被当作实例的总和,而不是当作认识的规律。

第三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举出一些在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甚至社会科学中的对立面的例子。

为下文继续阐明深入观点作铺垫。

第八自然段:对对立面的同一下定义:是承认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

同时提出了对立面的同一的两种观点,运动观点和发展观点。

(其中自己运动观点中说明,只有把所有“运动”只不过的过程当做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才能认识这些过程;而发展观点则是: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

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

或者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

)第九自然段:紧接第八自然段,阐述运动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研究的注意力。

第十自然段;紧接第九自然段,继续对比两种观点,得出发展观点才是正确的,是活生生的。

一切现存事物的运动其实就是发展,“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起源就是发展。

第十一自然段:提出了两个观点。

1.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

2.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史绝对的。

第十二自然段:补充说明主观主义和辩证法的区别,在辩证法中,相对和绝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

第十三自然段:引出《资本论》对商品交换的分析,从最简单的现象揭示一切矛盾。

为下文由个体到一般的辩证法的阐述埋下伏笔。

第十四自然段:首先通过对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再进行推敲分析,得出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观点:个边就是一般,就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第十四自然段: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认识论,都是来源于对辩证法的运用和理解。

说明,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

第十五自然段:认识是一串圆圈。

第十六自然段:对圆圈知识的补充。

第十七自然段:首先提出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认识这一观点。

并且通过与“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进行对比并且找到其缺陷。

第十八自然段:先说明一个现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和哲学唯心主义观点互不联系甚至是对立的。

但是,哲学唯心主义必须经过辩证法中的认识论来完成。

再一次强有力地说明了辩证法的科学性和全能性。

并且提出了辩证法的又一重要内容:认识论。

第十九自然段:人的认识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螺旋的曲线,因此没有直线型和片面性。

由此,以认识论作为根源的哲学唯心主义由一朵无实花而变得有生命力。

二、参加小组会读活动的心得体会刚开始,独自进入《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的学习时,是迷茫而且痛苦的。

因为每个中文字我都认识,拼在一起,我便不知道咋回事了。

后来经过小组讨论,才找到了方向,才发现进入到哲学学习中是这样让人痛并快乐着。

而思路也不断清晰。

当我们追求成功时,总难免忍受成功的寂寞和艰苦的付出;因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方面是矛盾的。

而古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也是说着这个道理。

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进步的世界中;我们本身也不断地追求进步、不断改正,其实这一过程就是发展。

任何运动就是发展。

这是辩证法问题中发展的观点。

我们观察人类,可以从观察一个人开始;我们观察资本主义市场,可以从商品交易开始??之所以我们可以从小见大,是因为个别就是一般,特殊性和普遍性相统一。

最后,认识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串圆圈,不断的螺旋上升。

因此我们的认识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不断的探索和深化。

我们小组也正是这样由不懂到稍能理解,甚至甚有收获得写出我们的成果。

假如是以前,我觉得我对这次学习已经可以结束了,但是,通过这次对辩证法的学习,我知道,还不能结束。

这对于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也一样,认识要不断地进行。

篇三:列宁《谈谈辩证法心得》读后感]读书笔记列宁认为,对于客观事物分为矛盾对立和联系统一的两部分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

这个科学的命题可以由科学的经验事实来予以证明。

他列举了客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典型例证进一步说明了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