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设计基本规定1.1.1公园的用地范围、性质,应以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
1.1.2沿城市主、次干道的公园主要出入口的位置和规模,应与城市交通和游人走向、流量相适应。
1.1.3公园沿城市道路部分的地面标高应与该道路路面标高相适应,并应采取措施,避免地面径流冲刷、污染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
1.1.4位于城乡绿道网上的公园,宜与绿道有效衔接。
1.1.5公园沿城市道路、水系部分的景观,应与该地段城市风貌和功能相协调。
1.1.6公园沿水系设计时,应根据相关区域防洪和防汛要求,综合考虑相邻区域水位变化对公园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应确保游人安全。
1.1.7公园的应急避险功能的确定,应以城市综合防灾要求、公园的安全条件和资源价值保护要求等为依据。
1.1.8位于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下的公园,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有措施隔离游人与电力设施。
2在考虑植物自然生长规律的基础上,植物与架空线的净空距离应符合表3.1.8-1的规定。
表3.1.8-1 架空电力线路导线与树木之间最小垂直距离(m)3建筑与架空线的安全距离应符合表3.1.8-2、表3.1.8-3的规定表3.1.8-2 架空电力线路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垂直距离(m)表3.1.8-3 架空电力线路边导线与建筑物之间安全距离(m)4不得掩埋、破坏电力设施。
1.1.9城市高压输配电架空线以外的其他架空线和市政管线不宜通过公园,须通过公园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选线应符合公园总体设计要求。
2应避开公园主要景点和游人密集活动区。
3通过乔、灌木种植区的地下管线与树木的水平及垂直距离应符合表3.1.9-1、3.1.9-2的规定。
表3.1.9-1 公园树木与地下管线最小水平距离(m)注:乔木与地下管线的距离是指乔木树干基部的外缘与管线外缘的净距离。
灌木或绿篱与地下管线的距离是指地表处分蘖枝干中最外的枝干基部的外缘与管线外缘的净距。
表3.1.9-2 公园树木与地下管线最小垂直距离(m)4通过乔木林的架空线,应提出保证树木正常生长的措施。
5通过自然水体下的设施,应提出保证水系生态安全的措施。
3.2 内容和规模1.2.1公园的内容应根据公园类型而确定。
1.2.2综合公园的内容应包括多种文化娱乐设施、儿童游戏场和安静休憩区。
在已有动物园的城市,其综合公园内不宜设大型或猛兽类动物展区。
全园面积不宜小于10hm2。
1.2.3儿童公园应有儿童科普教育内容和游戏设施,全园面积宜大于2hm2。
1.2.4动物园应有适合动物生活的环境;游人参观、休息、科普的设施;安全、卫生隔离的设施和绿带。
全园面积宜大于20hm2。
专类动物园应以展出具有地区或类型特点的动物为主要内容。
全园面积宜在5~20hm2。
1.2.5植物园应创造适于多种植物生长的立地环境,应有体现本园特点的科普展览区和科研实验区。
全园面积宜大于40hm2。
专类植物园应以展出具有明显特征或重要意义的植物为主要内容,全园面积宜大于2hm2。
1.2.6历史名园是指悠久历史、知名度高,体现传统造园艺术并被审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园林。
1.2.7社区公园必须设置儿童游戏场地和设施,同时应考虑老人的游憩需要。
社区公园陆地面积根据服务人口数量而定,宜在0.5~10hm2之间。
1.2.8街旁游园应以配置精美的园林植物为主,讲究街景的艺术效果并应设有供游人短暂休憩的设施。
1.2.9森林公园以自然或人工森林的保护、游览和科普活动为主,面积应大于50hm2。
1.2.10湿地公园应有湿地保护、游览和科普的功能和内容,面积宜大于20hm2。
1.2.11其他专类公园,应有明确的主题内容。
绿化用地面积不应小于全园陆地面积的65%。
全园面积宜大于2hm2。
3.3 园内主要用地比例1.3.1公园用地面积及比例应按表3.3.1进行汇总。
表3.3.1 公园内部用地比例表1.3.2绿化、建筑、园路及铺装场地等的用地比例应以公园陆地面积为基数,按下式计算:R g=A g/A l* 100% (3.3.2-1) R b=A b/A l* 100% (3.3.2-2) Rp=Ap/Al* 100% (3.3.2-3)式中:R g——绿化用地比例R b——建筑用地比例R p——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比例A l——公园陆地面积A g——绿化用地面积A b——建筑占地面积A p——园路及铺装场地面积1.3.3公园内绿化、建筑、园路及铺装场地的用地比例应符合表3.3.3规定。
表3.3.3 公园内部主要用地比例(%)续表3.3.3续表3.3.3续表3.3.3注:R g为绿化用地比例,R b-m为管理建筑用地比例,R b-s为服务建筑用地比例,R p为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比例。
1.3.4公园建筑(包括覆土建筑)的建筑面积不应超过建筑占地面积的1.5倍。
1.3.5当R p R b上限与R g下限之和不足100%时,应安排下列用地:1一般情况增加绿化用地的面积或设置各种活动用的铺装场地、院落等。
2垃圾站等管理设施附属院落。
3专类公园中动物园的动物笼舍、展馆、医疗和隔离设施等。
4专类公园中植物园的展览温室、科研建筑等。
1.3.6公园内用地面积指标计算应按下列执行:1河、湖、水池等应以常水位线范围计算水体面积。
潜流湿地面积应计入水体面积。
2有顶盖、围护墙且具有内部使用空间的建筑,其面积应计入建筑指标。
3亭廊棚架的面积包含在其所处用地中,不单独计算。
4林荫铺装场地计入公园内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
5植物园内用于生产、科研等目的的温室计入其它用地,不计入建筑指标,展览温室等对游人开放的温室应计入建筑指标。
6不宜计入水体、绿化、建筑、园路及铺装场地的用地面积,应计入其它用地。
1.3.7公园内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在保证公园绿化用地面积不小于陆地面积的65%的前提下,可按照表3.3.3的规定值增加不超过公园陆地面积的5%,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公园平面长宽比值大于3。
2公园面积一半以上的地形坡度超过50%。
3水体岸线总长度大于公园周边长度;或水面面积占公园总面积的70%以上。
4公园所处的区位人口密度较大,公园绿地少且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时。
3.4 容量计算1.4.1公园设计必须确定公园的游人容量,作为计算各种设施的容量、个数以及进行公园管理的依据。
1.4.1公园游人容量可按下式计算:C=A1/Am (3.4.2)式中:C ——公园游人容量(人)A1——公园硬质活动场地面积(m2)Am——公园游人人均占有硬质活动场地面积(m2/人),包括道路、铺装、亭廊、服务建筑等。
1.4.2公园游人人均硬质活动场地面积应符合表3.4.3的规定。
表3.4.3 公园游人人均占有硬质活动场地面积指标(㎡/人)1.5常规设施1.5.1常规设施项目的设置,应符合表3.5.1的规定。
表3.5.1 公园常规设施注:“●”表示应设;“○”表示可设;“-”表示不需要设置。
1.5.2公园常规设施除管理设施外,应全部对游人开放。
公园内不得修建与其性质无关的、单纯以营利为目的的建筑。
1.5.3公园中方便游人使用的餐厅、小卖店等服务设施的规模应与游人容量相适应。
1.5.4游人使用的厕所应符合以下规定:1面积大于10hm2的公园,应按游人容量的2%设置厕所厕位(包括小便斗位数),小于10hm2者按游人容量的1.5%设置;男女厕位比例为1:1.5。
2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50m,即间距500m;计算方法应沿道路计算。
3各厕所内的厕位数应与公园内的游人分布密度相适应。
4在儿童游戏场附近,应设置方便儿童使用的厕所。
5公园应设无障碍厕所。
无障碍厕位或无障碍专用厕所的设计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相关规定。
1.5.5公用的条凳、座椅、树池座椅、美人靠(包括一切游览建筑和构筑物中的在内)等,其容纳量应按游人容量的25%~35%设置,分布应合理,保持公园的美观与通畅;座椅沿路布置时,间隔宜为30米。
1.5.6公园内的垃圾箱设置间隔宜在50~100m之间,垃圾箱的布置应与游人分布密度相适应,并宜设计在座位附近。
垃圾箱宜采用有明确标识的分类垃圾箱。
1.5.7停车场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新建或改建的公园停车场的停车位可按表3.5.7执行。
表3.5.7 公园配建停车位指标上限值(个/10000㎡)2当机动停车场的停车位少于50个时,可设一个出入口,其宽度宜采用双车道;50~300个时,应设两个出入口;大于300个时,出口和入口应分开设置,两个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应大于20m。
1.5.8内容丰富的售票公园游人出入口外集散场地的面积下限指标以公园游人容量为依据,宜按500㎡/万人计算。
1.5.9公园内建筑物的消防设施应依据建筑规模进行设置。
1.5.10野营、野炊等野外用火的场所,应设置消防设施。
1.5.11导向标识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公园的内容和环境特点确定导向标识的类型和数量。
2园区各标志标线应清楚显目,设置在道路交叉口;如长距离没有路口或交叉口,沿路设置的标志间距宜小于150m。
3可能对人身安全造成影响的区域,必须设置安全警示标识。
1.5.12公园设计应考虑对原始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如原有自然排水沟渠、坑塘等)采取低碳节能式利用,宜设置相应的资源循环再利用的设施,诸如雨水回收利用、绿色垃圾回收设施等。
4 总体设计4.1 布局2.1.1公园的总体设计应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结合现状条件对功能或景区划分、景观构想、景点设置、出入口位置、地形地貌、园路系统、河湖水系、植物布局以及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位置、规模、造型及各专业工程管线系统等作出综合设计。
2.1.2功能或景区划分,应根据公园性质、规模和现状条件,确定各分区布局、规模及特色。
2.1.3公园内景观最佳地段,应布置游览区,不得布置封闭的管理区。
2.1.4公园的竖向规划应该在满足各项用地功能要求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和合理改造地形,依山就势,尽量避免高填、深挖,尽可能减少土石方、建(构)筑物基础、防护工程等的工程量。
2.1.5出入口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城市规划和公园内部布局要求,确定主、次和专用出入口的位置。
2需要设置出入口内外集散广场、停车场、自行车存车处时,应确定其规模要求。
2.1.6园路系统设计,应根据公园的规模、各分区的活动内容和管理需要,确定园路的路线、分类分级和园桥、铺装场地的位置和特色要求。
2.1.7园路的路网密度,宜在200~380m/hm2之间;动物园的路网密度宜在160~300m/hm2之间。
2.1.8园路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1主要园路应具有引导游览和方便游人集散的功能。
2游人大量集中地区的园路应通畅并便于集散。
3通行养护管理机械的园路宽度应与机具、车辆相适应。
4消防车道应与园路结合设置。
5通向建筑集中地区的园路应有环行路或回车场地。
6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周边应设置消防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