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理念

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理念

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理念
摘要:郊野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 是郊野区域自身生态恢复和城市自身建设的需要。

它的快速发展并不是偶然, 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并与城市公园、自然风景区、城市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等一起构成整个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笔者主要针对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理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理念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不断地对自然绿地进行开发利用,导致城区边缘或近郊区的自然景观减少甚至破坏。

为了保护自然风景资源,各国相继设立了郊野公园来加以保护,并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利用,将其作为自然生态保护地和提供人们郊野游息、追寻自然野趣及进行自然科学教育的场所。

1 郊野公园特点与定位
2.1 郊野公园特点
(1)靠近市区, 交通便利
地处市区边缘或近郊, 区位条件比较优越, 市政道路直接连接公园入口, 游客可以搭乘城市公共交通到达, 出入便利; 在附近的居民更加方便, 日常时间都可以进园活动。

(2)注重保护为主, 利用为辅
成立郊野公园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自然景观区域, 所以建设郊野公园主要是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 旨在保护自然资源, 改善生态状况, 保护生物多样性, 为城市居民提供科普教育和游览休闲的户外场所。

(3)风景资源质量评价偏低
郊野公园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人为干扰甚至破坏较大, 相比于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风景资源略差些。

(4)具有自然和野趣的风格
郊野公园一般选择在自然风光区域筹建, 旨在对这些自然生态区域进行保护, 将这些地方控制起来, 以减少城市扩充对其破坏, 以期达到改善城市外围气候进而改善城市气候的目的, 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郊游的场所, 在风格上比城市
公园更注重自然和野趣。

如何突出郊野公园的特色是规划设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了防止在建设过程中失去自身特色, 应尤其注意处理好与城市园林景观的关系, 使其与城市生态园林紧密地结合, 并采取有效的规划技术措施保证郊野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 郊野公园的定位
2.1 性质定位
郊野公园的定位是规划设计的前提, 若定位不准确则与森林公园、城市公园或主题公园没有区别, 难于发挥优势, 也失去郊野公园的特色。

其性质定位应该是以保护生态用地为目标, 以郊野自然
景观为特色, 营造开展户外活动、游览休闲、运动健身和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开放性公园。

2.2风格定位
郊野公园一般选择在山地、湿地、山川、田园、河流、溪谷、水塘、湖泊、海岸等自然风光区域来筹建, 所以所营造的景观应是自然的、具有野趣的, 人工添加的园林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外观颜色都应该是朴实的, 这更有利于与大自然的协调, 形成自然美。

2.3功能定位
(1)保护功能
成立郊野公园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日益减少的自然地, 确保自然资源的持续发展。

如香港的郊野公园, 其最初设立郊野公园的目的是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并向市民提供郊野的康乐和教育设施, 为做好保护工作, 1976年香港行政局颁布5郊野公园条例6, 为保护、管理郊野公园提供最基
本的法律保障。

(2)恢复功能
郊野公园一般是位于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自然生态环境受人为破坏很严重, 因此需要恢复, 以构建自然生态的环境。

(3)旅游功能
设立郊野公园的另一个目的是开展生态旅游, 向市民提供郊野的康乐和自然教育活动。

科教功能:在郊野公园为广大市民提供享受郊游乐趣的同时, 培养市民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习惯, 增强环保意识和增加认识自然的机会, 发挥科教功能。

3规划设计原则
3.1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
郊野公园的景观环境是自然的环境,要求规划建设的景观是自然的景观,应保持其完整的自然地形地貌,营造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改善现有植被结构,防止水土流失。

关闭破坏严重的采石场、退果还林,合理安排公园的园林服务建筑、园路和服务管理设施,并使其融于自然环境之中。

3.2生态优先、突出山林野趣特色的原则
以自然山体为骨架,保护山水林泉和动植物形成的自然景观和自然生态环境,让游人于游憩中了解自然、享受自然、自觉保护自然,并获得生物学、地质地貌学等相关知识,提高市民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3.3以人为本的原则
公园内的各类公用服务、管理设施和游览道路的开辟等项目,均应方便游人利用,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游人的需求,开创人性化的活动空间。

3.4可持续发展原则
公园建设与自然资源利用应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持续发展为前提,永续利用为目的。

尤其是郊野公园的建设,更应立足于生态、加速用于生态恢复的人工林向自然生态风景林的演化。

严格控制游人量使环境容量不超过生态承载力的极限。

3.5安全性原则
公园内的道路、观景平台、风景建筑、服务与管理设施应符合有关安全规定与规范,防止地质灾害发生,防止森林火灾发生,以免危害游人安全,此外,路口应设置路标。

3.6滚动发展原则
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使公园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公园设施逐步充实与完善。

4规划设计理念
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是通过感觉来实现的。

佛教中称人有“五法”,又名“五境”,即“色、声、香、味、触”,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缘之境。

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这五种感觉来达到、体验并升华至“意识”的境界。

现代人在高楼大厦混凝土森林中生存日久,感观的灵敏度大大降低,难以感受自然灵性。

充分利用自然的绿色景观,发掘人的感悟能力,增强人与自然的交流,成为郊野公园总体设计方案的理念。

设计理念如表1所示。

表1 郊野公园设计理念
5规划技术要点
5.1 功能分区
郊野公园功能分区是根据风景资源的属性、特征及其分布进行合理分区,将郊野公园划分为生态游览区、生态保护恢复区。

将生态景观环境良好、风景资源系统相对较为丰富的用地划分为生态游览区;将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林地和坡度大、植被少、水土易流失的区域等划分为生态保护恢复区。

其中公园管理服务区分布在生态游览区内。

(1)生态游览区
设计将生态环境良好、风景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的用地划为生态游览区。

又根据地形地貌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完整性,保持景观及环境特色,便于进行可靠的保护和管理。

(2)生态保护恢复区
保护恢复区范围内不适宜作为景区建设的用地,主要是保护性地恢复地带性森林植被,提高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

5.2总体布局
郊野公园的布局形态,主要考虑景观要素、用地组织、功能关系、交通组织的整体空间形态,反映郊野公园的功能分区、结构、地域、环境等内在联系与特点。

郊野公园布局结构形态是以主要山脊线和山谷为骨架的块状结构形态,道路系统主要沿山谷与山脊布局;景区以山谷与山脊两侧用地划分、景点是以资源特点和游憩需求而布局;生态恢复区则以生态敏感度与景观敏感度、果林分布、资源特点而确定。

6 结束语
总之,郊野公园以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景观为主, 所以规划设计构思应以自然、朴实、野趣为原则, 在公园内设置生态核心区来保留原生态, 对被破坏的区域进行生态恢复, 开拓郊野游览区来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发挥其优势, 规划特色公园。

通过性质、风格和功能定位, 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易澄. 浅议生态园林与郊野公园[J].中国林业,2002(05A):42-43
[2] 吴桂萍张良孟伟庆;郊野公园作为城市自然保留地的价值分析[J];四川环境;2007年05期
[3] 张莉楠;李毅;;浅析郊野公园发展现状与对策[A];2011北京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C];2011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