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南水乡民居建筑欣赏

江南水乡民居建筑欣赏


4、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
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 的感觉。 5、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来 饮用、洗涤。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 水路又是运输的主动脉,人们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开创新天地,建立新家园 。
感想
江南的建筑,在我看来,大多都像是一幅幅宁静安逸的水墨画。 那些普通人家的“临水小筑”,就似那墨画中极精巧的留白,淡雅 质朴,余韵悠长;那些富贵人家的“隔水别院”,就似那墨画中的
华亭重彩,着墨虽多,浓淡兼宜。加之各色小桥流水点缀穿插其间,
整个江南明明如画,偏又让人觉着从静中生出了奇妙的乐音,流水 奏乐,其音潺潺。 这或许,便是江南建筑独有的风格吧——如画如乐,缠绵悱恻。 而我最喜欢且最看重的,便是藏于这些死的建筑中,亘古不变 的活的温柔。 这么一想,这些所谓硬朗无情的建筑材料,似乎也于这温柔中 翩翩地活了,仔细想来,这大概就是所谓建筑的魅力? 所谓建筑的魅力,指的,大概便是从中折射出来的文化——无 论过去的,亦或现在的。 而江南的文化,那抹民间的温柔,就这么轻易地将我俘获。我 喜欢着这样的文化,这样的建筑,喜欢着,这如画的江南,写意的 人生。
粉墙黛瓦 雪白的墙壁,青 黑的瓦,美观, 防水。
公共码头 方便不临河的人家 到公共码头洗漱出 行,有利于发生火 灾时就近取水。
马头墙 江南民居建筑面积 大,不利于防火。 高高的马头墙能在 相邻民居发生火灾 时隔断火源,因形 似马头而得名
吊脚楼 向河面延伸空间过 大时,就在底部设 立支柱,形成吊脚 楼的形式。屋顶上 也铺瓦,形成了水 乡民居双层重檐的 结构。(详细)
建于元、明、清代的古桥梁。
富安桥始建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后由沈万三之弟沈万四出资重建,成石拱桥,改名富安桥,期望既富又安, 心诚可见,后人永不忘怀。 桥身四侧的桥楼临波拔起,遥遥相对,气势非凡,为江南水乡仅存的立体型桥楼合壁建筑。石桥东西有级梯,中间 为平面,刻有浮雕图案,桥身四角有桥楼。桥上有五块江南一带罕见的武康石,较长的一块在桥东以作为行人坐歇的栏 杆石,一块用作桥阶,较短的三块铺在西桥堍,足以证明该桥历史悠久。
形成原因 1、 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
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 构。
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
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 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防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沈厅在十年浩劫中遭受严重破坏。自1983年以后,开始沈厅的修复工程,先后修复了松茂堂、茶厅和大堂楼,开通了走马楼,后厅屋
也已与波光粼粼的银子浜沟通。经过修缮的沈厅,恢复了清代建筑的风貌,成为受人欢迎的旅游景点。沈厅的第五进中,安放着江南豪富 沈万三的坐像,他的面前有金光闪闪的聚宝盆,人们总要用硬币砸一下沈万山的金元宝,据说砸中了,就能招财进宝。从四面八方来的人们, 审视着这位六百年前的吴中巨富,或是为了得到某些启迪和借鉴,或是为了满足祈福的望。不管是什么身份,走进沈厅的每一个人,都会 对沈万三这个传奇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水归堂式住宅的个体建筑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一般三间 或五间。每间面阔3~4米,进深五檩到九檩,每檩1~1.5米 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和 院墙一起,围成封闭式院落。不过为了利于通风,多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这 类适应地形地势,充分利用空间,布置灵活,体型美观、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表现出清新 活泼的面貌。 江南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檩,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 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屋顶结构也比北方住宅为薄。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 铺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厅堂内部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的罩、槅扇、屏门等自 由分隔。 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绘。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 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形成景色 如画的水乡风貌。
等图案,包括《西厢记》、《状元骑白马》等古典戏文,线条精细流畅,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在一块长不盈尺的砖板上镌刻前、中、
远三景,其刻工之精、构思之巧,足可与苏州网师园中的砖雕门楼媲美。大堂楼木梁架造型浑厚,一律为明式圆形图案。地板大多是六十 厘米左右宽的单幅松板,坚固结实,可以想见当年建造时工程的艰重。大堂楼的栏杆与棂窗制作较为精致,与前厅的建筑风格有所不同, 属徽派风格。
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的神韵,碧水泱泱,绿树掩映,欵乃声声的小船在桥洞穿过。桥边,一年四季都有来自各地美术院校的师生,
在全神贯注地写生,摄影爱好者则端起照相机,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站在市河一侧举目望去,钥匙形的双桥连同不远处的清代石拱 桥——太平桥,一个镜头可以摄下市河上的三座古桥。 伫立双桥桥头,举目远眺,碧水泱泱,绿树掩映,小船在桥洞中穿行,鱼儿在河面上跳跃。此处是绝佳的赏景观水之地,水乡古 镇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尽收眼底。此处也是摄影留念的最佳地方。我国诸多美术家、摄影家皆以双桥为题材拍摄、创作大量的 作品推向国内外。每当夜幕降临,观赏双桥的夜景,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此时的双桥两岸的河棚里,点燃了优雅而暗淡的红灯 笼,与皎洁的月光相映,与河面上的倒映相辉,此时,沈厅、张厅里不时传来悠扬悦耳的江南丝竹声和游人轻轻的脚步声,令人为之 陶醉。古风犹存的双桥是周庄的象征,更是周庄人的骄傲。
张 戎
学号:1105520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 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 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 的特点。 其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 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 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 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 局俗称“四水归堂”。
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成。
沈厅共有三部分组成。前部是水墙门和河埠,专门供家人停靠船只、洗涤衣物之用,为江南水乡的特有建筑;中部是墙门楼、茶厅、 正厅,是接送宾客,办理婚丧大事和议事的地方;后部是大堂楼、小堂楼和后厅屋,为生活起居之处。整个厅堂是典型的“前厅后堂”建 筑格局。前后楼屋之间均由过街楼和过道阁连接,形成一个环通的走马楼,为同类建筑物所罕见。
双桥
(详细)
江南仅存的立体形桥楼合璧建筑;
双桥则由两桥相连为一体,造型独 特;沈厅为清式院宅,整体结构严 整,局部风格各异;此外还有澄虚 道观、全福讲寺等宗教场所。全镇
位于周庄镇,是周庄古镇景区的一个景 点,也称钥匙桥。双桥是指世德桥和永 安桥两座石桥,位于周庄中心一条分叉 的河流叉口上。
桥街相连,依河筑屋,绿影婆娑,
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双手,安置在潺潺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
仍是令人倾倒。
檐廊 临水建筑在底层延伸 出一排屋顶,下面设 置栏杆,两者共同构 成檐廊。这里不仅可 以开设店铺,也是人 们聊天的场所。
二层楼 江南民居多二层楼, 二楼底楼是砖结构, 上层是木结构,其实 是防潮,也是在沿河 有限空间扩张居住面 积的一个手段。
武康石采自浙江德清县的山崖间,石面布有细小的蜂窝眼,颜色深赭,不易磨损。几百年来不知走过了多少脚步仍
基本保持原状,雨雪天也不打滑。现在四侧桥楼保存完好,飞檐朱栏,雕梁画栋, 古色古香,楼内设茶室、餐馆和商店, 游人既可歇息, 又可赏景,别有情趣。
双桥,俗称钥匙桥。双桥不是指的有两座桥,而其特殊意义在于,通过湖面的倒影与桥本身形成了一个标准的圆,很有特色。在 提到苏州园林时也不能不联想到它。游览周庄,双桥是不能不看的。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桥组成。清澈的 银子浜和南北市河在镇区东北交汇成十字,河上的石桥联袂筑,显得十分别致。因为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是古时 候人们使用的钥匙,当地人便称之为“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先民们在这块土地 上生息繁衍,传承着一切居住、生活方式。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 从汉代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 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 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 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 发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 文人雅士纷纷选择此地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 众多,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省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筑艺术也因此显
七进厅堂内,占地一百七十平方米的松茂堂居中。正厅面阔十一米,前有轩廊,进深七檩十一米,厅后有廊。正厅正面成正方形,厅
两边是次间屋,有楼与前后厢房相接。屋面为两坡硬山顶,除六檩至七檩为单屋顶棚,其馀都是双屋顶棚。 厅内梁柱粗大,镌刻有蟒龙、麒麟、飞鹤、舞风等花饰。厅堂中央悬匾一方,“松茂堂”三个凸出的泥金大字,为清末状元张謇所书。 朝向正厅的砖雕门楼是五个门楼中最宏伟的一个,高达六米,三间五楼,上覆砖飞檐,刁角高翘,下承砖斗拱,两侧有垂花莲,下面是五 层砖雕,布置紧凑。正中有匾额,刻有“积厚流光”四字,四周额框刻有精细的红梅迎春浮雕。砖雕门楼上还镌有人物、走兽及亭台楼阁
这两座石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世德桥由里人徐松泉、徐竹溪出资建造,永安桥由里人徐正吾出资建造。至
清乾隆三十年(公元 1765 年)两桥皆重修,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又由里人捐资重建。1957年永安桥再次修缮。世德桥长十六米, 宽三米,跨度五点九米;永安桥长十三点三米,宽二点四米,跨度三点五米。双桥中,石拱桥横跨南北市河,桥东端有石阶引桥,伸 入街巷;石梁桥平架在银子浜口,桥洞仅能容小船通过,桥栏由麻条石建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