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听听那冷雨学案年轻的时候,余光中戏称自己可以“以右手写诗,以左手写散文”。
他对写作四度空间的定义:诗、散文、评论和翻译。
对于每一项,他都有其独爱之处,正如他所说:“诗是我的妻子,散文是我的情人,评论和翻译则是外遇!”“我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古典文学比较爱好。
虽然我是从事新文学的创作,不过我觉得我作品的基调,主要的灵感,感情的来源,主要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白天教的是英文,晚上写的是中文。
……在文学上,我追求的是四样东西,诗、散文、评论、翻译。
我的这四个追求,是我生命的‘四度空间’。
”美字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赏美文不朽,是一堆顽石?(节选)余光中那天在悠悠的西敏古寺里,众鬼寂寂,所有的石像什么也没说。
游客自纽约来,游客自欧陆来,左顾右盼,争先恐后,一批批的游客,也吓得什么都不敢妄说。
岑寂中,只听得那该死的向导,无礼加上无知,在空厅堂上指东点西,制造合法的噪音。
十个向导,有九个进不了天国。
但最后,那卑微继续的噪音,亦如历史上大小事件的骚响一样,终于寂灭,在西敏古寺深沉的肃穆之中。
游客散后,他兀自坐在大理石精之间,低回久不能去。
那些石精铜怪,千魂百魄的噤嘿之中,自有一种冥冥的雄辩,再响的噪音也辩它不赢,一层深似一层的阴影里,有一种音乐,灰扑扑地安抚他敏感的神经。
当晚回到旅舍,他告诉自己的日记:“那是一座特大号的鬼屋。
徘徊在幽光中,被那样的鬼所祟,却是无比的安慰。
大过瘾。
大感动。
那样的被祟等于被祝福。
很久,没有流那样的泪了。
”说它是一座特大号的鬼屋,一点也没错。
在那座嵯峨的中世纪古寺里,幢幢作祟的鬼魂,可分三类。
掘墓埋骨的,是实鬼。
立碑留名的,是虚鬼。
勒石供像的一类,有虚有实,无以名之,只好叫它做石精了。
而无论是据墓为鬼也好,附石成精也好,这座石寺里的鬼籍是十分杂乱的。
帝王与布衣,俗众与僧侣,同一拱巍巍的屋顶下,鼾息相闻。
高高低低,那些嶙峋的雕像,或立或坐,或倚或卧,或镀金,或敷彩,异代的血肉都化为同穴的冷魂,一矿的顽块。
李白所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在此地并不适用。
在西敏寺中,诗人一隅独拥,固然受百代的推崇,而帝王的墓穴,将相的遗容,也遍受四方的游客瞻仰。
一九六六年,西敏寺庆祝立寺九百年,宣扬的精神正是“万民一体”。
西敏寺的位置,居伦敦的中心而稍稍偏南,诗人史宾塞笔下的“风流的泰晤士河”在其东缓缓流过,华兹华斯驻足流过的西敏寺大桥凌乎波上,在寺之东北。
早在公元七世纪初年,这块地面已建过教堂。
一○六五年,敕建西敏寺的英王,号称“忏悔的爱德华”。
次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北渡海峡,征服了大不列颠,那年的圣诞节就在西敏寺举行加冕大典,成为法裔的第一任英王。
从此,在西敏寺加冕,成了英国宫廷的传统,而历代的帝王卿相高僧名将皇后王子等等,也纷纷葬在寺中,不葬在此地的,也往往立碑勒铭,以志不忘。
西敏寺,是一座大理石砌的教堂,七色的玻璃窗开向天国,至今仍是英国人每日祈祷的圣殿。
但同时是一座石气阴森阳光罕见的博物巨馆,石椁铜棺,拱门回廊,无一不通向死亡,无一不通向幽暗的过去。
对于他,西敏古寺不止是这些。
坐在南翼大壁画前的古木排椅上,两侧是历代诗人的雕像,凌空是百呎拱柱高举的屋顶,远眺北翼,历代将相成排的白石立像尽处是所罗门的走廊,其上是直径廿呎的蔷薇圆窗,七彩斑斓的蔷瓣上,十一使徒的绘像,集花了上界的天光——这么坐着,仰望着,恍恍惚惚,神游于天人之际,西敏寺就是一部立体的英国历史,就是一部,尤其是对于他,石砌的英国文学史。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诗人之隅,他是屏息敛气,放轻了脚步走进来的。
忽然他已经立在诗魂蠢动的中间,四周,一尊尊的石像;顶上,一方方的浮雕;脚下,一块接一块的纪念碑平嵌于地板,令人落脚都为难。
天使步踌躇,妄人踹莫顾,他低吟起颇普的名句来。
似曾相识的那许多石像,逼近去端详,退后来打量,或正面瞻仰,或分行侧望,或碑文喃喃以沉吟,或警句津津而冥想,诗人虽一角,竟低回了两个小时。
终于在褐色的老木椅上坐下来,背着哥德斯密司的侧面浮雕,仰望着崇高的空间怔怔出神。
六世纪的英诗,巡礼两小时。
那么多的形象,联想,感想,疲了,眼睛,酸了,肩颈,让心灵慢慢去调整。
【课内挖掘】余光中的生活余光中在思想上是一位因循守旧的人。
他不烟不酒,一杯茶足矣,过的是清教徒式的生活。
机械得连吃饭都上固定的餐馆,点菜都是千篇一律。
他是当年办《文学杂志》的朋友中唯一一个不上牌桌的人。
他不想见那些不必见的人,因为他既不求官,也不竞选。
对有共同旨趣的朋友,他盛情接纳,对话不投机者,则三句嫌多,道不同不相为谋。
但他确实又是一位冷面热心,很善解人意,乐于提携有才情的朋友。
余光中文章写得好,人品又高尚,他晚年供职的高雄中山大学,校长把他当作镇校之宝,请他在运动衫、雨伞上题字,以赠来宾。
在他退休后仍热情挽留,作为学校的“门脸”,每遇事不遂,一打余光中牌,便无往而不胜。
而余光中自己“不喜欢在媒体上晃来晃去”,他是一位唯美主义者,追求心灵的一片净土。
余光中的谐趣他说他生就一副“不列颠的脸”,西装、领带,洋气十足,外表一本正经;他的锦心绣口是有名的。
他把谐趣作为社交场合一件漂亮的服饰。
他刚到中山大学执教,他称女研究生们为“村姑”,毕业后这些女弟子们相约来为他祝寿,他对“村姑们”说:“别以为毕业离校,老师就没用了。
写介绍信啦,作证婚人啦,为宝宝取名字啦,‘售后服务’还多着呢!”说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学生们都说,把听他的课当作一种享受。
1994年,余光中赴厦门大学出席一次会议时,有二百学生之众,找他签名的是山东某一家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听听那冷雨》。
使他吃惊的是,他是头一次看到此书。
编者虽然给他写过信,但还来不及回复表示同意就出版了。
对这种不尊重原作者的盗版行为,余光中非常生气,他对笔者说:“山东是出圣人的地方,怎么可以出‘强盗’!当然,自己的孩子流落到江湖,如果白胖胖的,那我也高兴。
可此书编得错漏甚多,这会给以后的研究者带来版本上考证的麻烦。
”余光中的婚姻家庭余光中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几乎都是女性。
婚前他有母亲,婚后有妻子,然后是四个女儿,八条小辫飞舞。
母亲去世后,岳母又搬来和他们同住。
他身边的女人都爱他,宠他,敬他,让他,一切以他为中心。
外表娇柔的范我存,也许是深受母亲的影响,其实内心是极有主张的。
她兼具传统与现代女性的优点和特质,虽然自己也很有才干,但是婚后完全奉献自我,不但是贤内助,更是贤外助。
从内务大臣到外交部长,全由范我存一手担当。
“她帮我摒挡出一片天地,让我在后方从容写作,我真的很感谢她。
”余光中不止一次这样说。
“他忙起来,可以几天关在书房中,对你不理不睬,好像天塌下来都要由我自己去挡。
当然刚开始我也不能适应,后来觉得他的创作的确很重要,我们都以他为荣,为他牺牲也就值得了。
”范我存就这样从新婚的娇妻,一下子变成了四个女儿和一个丈夫的保姆,最后又成为他们的支柱。
【课外运用】示例灵魂的舞者——我读余光中余光中的文字,像极了一枚温柔典雅的青花瓷。
它没有珐琅瓷的繁复神经质,也没有粉彩瓷的矫揉造作,它郁郁地立在历史的余晖中,用它独特的尊贵典雅和隐士气质一遍遍呼唤祖国的名字。
它从里到外透着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墨香,是书馨。
它优雅地舒展着暗青色的脉络,在思想的某个角落爬满蜷曲的藤,藤里面,收藏着他布满伤痕的过去和远星眸子般鹅黄温暖的故乡。
它们在黑夜里泛起层层雾一般的光华,像是“千里共婵娟”中的月晕,摇曳着他过半个世纪的思乡;又像是滴水观音头顶的光轮,他看到滴落的水像一粒粒相思泪,汇成了那弯“浅浅的海峡”。
余光中笔下那些湿潮潮青黛色的文字,更是湿潮潮青黛色的怀乡。
所以,它有一种刺骨的寒冷,越读越冷。
心冷,情冷,魂魄冷。
他是早已拔剑出鞘的武士,孤独地挥剑向天地。
织云锦的新娘永远年轻,而他却老了,满头苍白的武士不甘地呼喊,我——是——谁?一瞬间,所有的光都息羽回顾,猬集在他的睫下。
“你是一切”,光说。
“你是炎黄子孙”,我说。
“星裔罗列,虚悬于永恒的一顶皇冠,多少克拉的荣耀。
”你为谁加冕?为中国!为记忆中的历史中的中国!为《诗经》中的北国!为《楚辞》中的南方!余光中狂吟,黑暗应匍匐静听,“为了痛苦地欢欣地热烈而又冷寂地迎接且抗拒时间的巨火,火焰向上,挟我的长发挟我如翼的长发而飞腾!”他是永恒的斗士,披着几千年的风霜,目光犀利,额如磐石。
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敢在时间里自焚,必在永恒里结晶!可他终究无奈地叹,当我死时啊当我死时。
“夜凉如浸,虫吟如泣,星子的神经上,挣扎着许多折翅的光源,天苍苍何高也,绝望的手臂岂得而扪之?”那是绝望的手臂啊,够不到母亲悬着泪珠的眼眸,所以当我死时啊当我死时,“老人星该垂下白髯,战火烧不掉的白髯,为我守坟”。
那就可以在宇宙之巅看到很辽很远的内陆蓝天,可以裁乳色轻罗般初秋的云。
可,余光中一遍遍悲哀地典数着过去,他用哀痛但自豪的声音说,“千岁前一朵芬芳的文化欲绽放。
欧洲在深邃时中世纪深处冬眠,拉丁文的祈祷有若梦呓。
”他是时刻为自己自豪的中国人,虽然他知道有一种候鸟只去不回,有一种时间的乡愁无药可医。
余光中的灵魂生活在四月里,永恒的四月里。
是古战场的四月,黑眼眶中开一枚白薇;是旧中国的四月,冷日若亡母成灰的手。
他不断寻找着自己的春天,却寻来了一季豪华的寂寞。
他执着地迷恋着永恒,每一篇,总能看见这近乎“禅宗”的两字。
永恒的永恒,他知道,是他回家的唯一路标。
他知道他必死于怀乡之火,“当我死时,愿江南的春泥覆盖在我身上”。
棋局未终,观棋的人早已一代代死去,海峡两岸棋局未终啊棋局未终,而亲人早已一代代死去。
终于,他“梦见另一个夏夜——一颗星的葬礼”,梦见萤火虫的小宫灯,梦见金色的皇宫,梦见故土的老城墙,在梦中与故乡相遇,与亲人团聚。
一轮落日被海沫吞没,让夜孵化没有性别的明天。
老人站在岛边陲上,用日渐沧桑的眼,望海平线的尽头。
他为怀乡而生,也将为怀乡而死。
我看到怀乡之火熊熊燃烧,点起遍地的冰霜,诗人蹈着烈焰,“乱日,我的血沸腾,为火浴灵魂!”(摘自教育城)一、基础巩固1.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形成惩腐高压态势,重点在于“三度”——加大打击力度、提高查处速度、对不正之风保持零容忍度。
惩处力度决定震撼强度。
许多“前腐后继”的案例表明,腐败分子敢于以身试法,是在权衡收益与风险之后做出的堕落选择。
坚持有腐必惩、严惩不贷,让贪者名利尽失,让腐者没有后路,才能以儆效尤,根绝“牺牲我一个,幸福一家人”的念想,打破“出来后还有好日子过”的念头。
A.道高一尺,魔高一丈B.震撼C.严惩不贷D.以儆效尤解析:A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遇到的障碍会更大,也比喻正义终将战胜邪恶;B项,“震撼”指震动,摇撼;此处应改为“震慑”;C项,“严惩不贷”指严厉处罪,不宽恕;D项,“以儆效尤”指用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的严肃处理来警告那些学做坏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