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商事审判中如何认定电子邮件的证据效力信息来源:民事审判第二庭信息作者:杨斌发布时间:2007-10-30【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不断发展,电子邮件被广泛运用,但是由于电子邮件与传统的书面文件大不相同,它在民事诉讼中能否作为证据使用、其证据效力如何认定,在现行的法律规范中尚没有明文规定。
解决电子邮件的民事诉讼证据法律效力问题是电子商务交易中最基本的问题。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结合审判实践,在对电子邮件的证据类型归属、举证形式、证据来源等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电子邮件作为民事诉讼证据效力的建议。
一、案情简介原告:开平市意利达电池厂。
被告:广州卓亿贸易有限公司。
原告与被告曾于2003年11月17日、2004年1月7日、2004年1月30日签订了《订单产品要求(电池)》合同4份,合同约定原告向被告供应UM-3、UM-4电池,总金额合共675716元及21665.6美元,合同约定了漏液率、储存期、交货期、包装要求,约定如加工产品达不到订单要求,将扣除货款的30%作为罚款。
合同签订后,原告向被告交付了上述货物,并由原告办理商检出口,被告亦向原告支付了货款。
之后双方继续发生业务往来,2004年11月30日,原告向被告发出对帐单,要求被告对2004年6月22日至2004年11月30日关于R6 ROYALP 型加底合装等电池,截止至2004年11月30日所欠的货款342344元进行核对,被告于2004年12月10日向原告回复“货款金额核对无误,但由于贵厂电池出现质量问题导致我司客户对我司提出索赔,具体明细请另参考清单”,之后因被告没有付款,原告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被告则辨称原告所供应的上述合同项下的电池有质量问题,其提供了与国外客户RASTI LARI GENERAL TRADING CO.,L.L.C、BAK GMBH IMPORT EXPORT WARENHANDEL、NATIONAL TRADER L.L.C.于2004年9月9日至2005年2月23日来往的电子邮件、传真件,如其中一份邮件载明:“发件人 National Traders shirkat@.ae,收件人<dianadc@>,发送时间 2004年9月9日,主题 Re:Inv.No.HY0401002F SC No:HY0401002 Attn:Ms.Diana Since a long time no news.Hope everything is fine there.Refer Inv.No.HY0401002F dtd 03/03/2004 SC No.HY0401002 SHINON Brand Battery.UM-3BLSTER CARD&UM-3SHRINK PACK,UM-4BLISTER CARD&UM-4,SHIRNK PACK.All the above Batteries are Leaking now.About 60% of the Batteries in each cartons are Leaking and it can’t sell in the market So,PLs look into this matter and reply imdtly Thanks/Rgds:Modsin ”。
该电子邮件、传真件的内容是关于合同号HY0401018、HY0401019、HY0401002、HY0310271项下的货物电池漏液,上述客户向被告索赔,被告向上述客户赔偿18550美元、10005.12美元、9348.28 美元合共37574.8美元,反诉要求原告赔偿。
被告解释上述电子邮件是通过OUTLOOK软件接收,然后下载到硬盘中,由于企业网络邮箱空间有限,故用OUTLOOK软件下载,而下载后相应邮件则在网络邮箱中删除。
上述电子邮件能否证明被告主张的事实,成为处理本案的关键问题。
原告对此辨称:上述电子邮件是从被告的电脑上打印出来,在打印前是否经过编辑、修改,是否与原来的文件一致,没法证明;邮件来源不清,邮件是否由本案有关人员发过来的,没法证明;邮件也没有电子密码及电子签名。
故上述电子邮件真实性、合法性值得怀疑,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为核实上述电子邮件是否从被告的电脑中下载打印出来的,经办法官到被告住所调查核实。
经核实,被告电脑中确存有上述电子文档。
究竟电子邮件能否作为民事诉讼证据使用,能否被法官采信,如何认定其证据效力。
要讨论电子邮件的证据效力的问题,必须对电子邮件的概念以及其工作原理有一个基本客观的认识。
二、电子邮件的概念电子邮件(Electronic Mai1,简称E-mail),是在1972年,由BBN公司的雷·汤姆林森(ReyTomlinson)发明的,又称电子信箱、电子邮政,是当今最为流行的网络通讯方式之一。
依据《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公共电子邮件服务规范(试行)》的规定,电子邮件是指通过互联网传送的电子信息载体。
每个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的邮箱都有一个在互联网上唯一的电子邮件地址。
电子邮件地址的典型格式是“用户名@域名”。
一封完整的电子邮件,通常包括(1)发送和接收邮件的双方服务器地址;邮件发出和收到的时间;如果通过第三方转发,应当还有第三方服务器的地址和收到时间。
(2)邮件头信息,包括:收件人邮箱地址;发件人的邮箱地址;邮件的标题。
(3)邮件内容,包括:邮件正文;附件。
所谓邮件正文就是邮件的主文内容;所谓附件就是附带在邮件中的其他电子文件,包括,图片、文档、视频或音频等。
在邮件传输过程中,被传送邮件的邮件头都会被邮件服务器所修改。
这些修改,第一次是由发件人在编辑邮件时由发件人终端的电子邮件程序将发件人信息写入或是由Webmail端的邮件服务器软件写入;第二次是当邮件传送到邮件发送服务器时,邮件发送服务器将发送服务器信息写入;当邮件传送到邮件收件服务器时,目标服务器又第三次将邮件收件服务器的相关信息写入。
上述三部分信息构筑了一份邮件的邮件头的关键信息。
了解邮件头的有关知识对辨别电子邮件是否具备证据效力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邮件有如下特征:(1)是一组电子信息,其存在介质依赖于电脑硬盘,而不是传统的纸张;(2)必须通过调取储存在磁盘中的文件信息,利用电脑显示屏显示出来;(3)一份电子邮件通过多台计算机传输,容易改动又不留痕迹。
三、电子邮件的立法现状正是由于电子邮件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世界各国都针对电子邮件进行了相关立法,肯定了电子邮件的法律效力。
如新加坡《电子商务法》(1998)、美国《统一电子商务法》(1999)、澳大利亚《电子交易法》(1999)、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电子交易法令》(1999)等。
联合国贸法会1996年颁布的《电子商务示范法》的第9条明确肯定了数据电文的证据价值,“在任何法律诉讼中,证据规则的使用在任何方面均不得以它是一项数据电文为由,或倘若它是举证人按合理预期能得到的最佳证据而以它是非原件为由,从而否定数据电文的可接受性”。
2002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又审议通过了《电子签字示范法》,成为国际上迄今为止关于电子证据效力的最重要的立法文件之一[1]。
而在我国,广东省人民政府在2002年12月6日颁布了《广东省电子交易条例》,对电子交易进行规范,最具代表性的是2005年4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进一部确认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
四、电子邮件的证据类型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一条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第七条规定“数据电文不得仅因为其是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而被拒绝作为证据使用”。
从中可看出,法律赋予了电子邮件作为民事诉讼证据的效力。
将电子邮件作为民事诉讼证据使用,也符合国际立法规定,联合国贸法会1996年颁布的《电子商务示范法》第9条了规定“在任何法律诉讼中证据规则的适用在任何方面均不得以下述理由否定一项数据电讯作为证据的可接受性:(a)仅以它是一项数据电讯为由;或(b)如果它是举证人按合理预期所能得到的最佳证据,以它并不是原样为由。
”[2]电子邮件作为何种法定证据形式,目前法律尚无明确规定。
在证据类型上,有人认为电子邮件属书面证据,也有人认为电子邮件属视听资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调查人员调查收集计算机数据或者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的,应当要求被调查人提供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
”对于电子邮件证据类型的归属问题,笔者认为,由于电子邮件无法像传统的纸本文件那样直接由人眼阅读,除非将其打印在纸面上或是显示在电脑显示屏上,它所传递的是不能直接地为人们所感知的一种传达民商事主体的内在意思表示的无纸化的电子信息。
要获取邮件内容只能通过打印件,而根据我国法律传统的证据原件的定义,电子邮件的打印件属于复制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8条规定:“证据材料为复制件在诉讼中不得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所以电子邮件不具有传统证据书面证据的效力;另外,书面证据的载体为纸面,其生成的时间、字迹、签名是可以被考证的,而电子邮件在下载过程中容易受到人为的修改、伪造,如果将电子邮件归入书证这一直接证据形式的话,那么任何电子邮件均不经过任何认证中心或机构的审查便可以与书证一样作为司法判定的依据,这显然不可能。
所以电子邮件不能作为书面证据看待。
电子邮件也不属视听资料,因为根据《中华人们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视听资料,应当辨别真伪,并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可见,视听资料不能单独、直接地证明待证事实,属间接证据的范畴。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第三条规定“当事人约定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文书,不得仅因为其采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形式而否定其法律效力”,因此经过电子签名的电子邮件是具有直接证明力。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根据电子邮件的来源、制作、传输过程,无需将电子邮件归类到现行诉讼法规定的几种证据类型中去,而宜将电子邮件、数据电文作为电子数据信息单独设立作为一种新型证据。
五、电子邮件的证据效力如上述,电子邮件可作为民事诉讼证据使用,但其又不属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证据,其作为一种新的证据,其效力应如何认定。
笔者认为,按照民事诉讼证据的特点,民事诉讼证据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只要电子邮件符合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要求,则可认定其证据效力。
结合审判实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定其效力:(一)一方当事人提交电子邮件打印稿,对方当事人予以承认的,可以确认该电子邮件的证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