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解释、翻译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解释、翻译

《马说》原文+解释+翻译+重点问题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解释: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2.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解释: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祇(zhǐ):只是。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

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

以:用。

称:著称。

翻译: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3.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解释: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食:吃一顿;食,吃。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4.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解释:食马者:食,通“饲”,喂。

其:指千里马,代词。

翻译: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解释:是:这样,指示代词。

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能:本领。

足:足够。

才:才能。

美:美好的素质。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求:要求。

翻译: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6.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解释:策之:驱使它。

策:马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之:代词,指千里马。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

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食之:食,通“饲”,喂。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

鸣:马嘶。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执:拿。

策:马鞭。

临:面对。

翻译: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7.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解释: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2):恐怕,表推测语气。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翻译: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重点问题解答1.能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句?答: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或: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食马者”各喻指什么?答:“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有突出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答: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

4.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

答: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5.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6.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答: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7.文章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答: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8.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答: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

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

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9.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答:言之成理即可。

不同意。

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

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

10.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答:形象塑造: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饲马者——专横残暴,无知狂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环环相扣。

阐明的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1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答:识别人才,善待人才,善用人才。

12.读了此文后,你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答:“食马者”即统治者的昏庸浅薄,不识人才,埋没甚至摧残人才。

13.第三段中的四个“不”字有什么作用?答:增强语势,痛斥统治者的昏庸浅薄,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14.作在文中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种种遭遇,寄寓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5.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答:一致,《马说》认为通过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认为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即应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人才,范围更广泛。

16.有位名人说过“世上不是没美,而是缺少发现”。

由此,我们能够联想到马说中的一句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7.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一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8.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9.写出“食马者”平庸浅薄(“食马者”“不知马”的愚妄表现)的一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陋室铭》原文+注释+翻译+重点问题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解释:①在:在乎、在于,动词。

②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翻译: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解释:①灵:名词作动词,②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翻译: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解释:①斯:指示代词,这。

是:判断动词。

②陋室:简陋的屋子。

③惟:只有,只要,唯独。

④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

⑤德馨:品德高尚。

⑥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⑦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翻译: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解释: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

翻译: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解释:①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

②鸿:同“洪”大。

③儒:旧指读书人。

④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

翻译: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解释:①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

②金经:泛指佛经。

翻译:(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

)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解释: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②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

③乱耳:扰乱耳朵。

乱,扰乱。

④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⑤劳形:使身体劳累。

⑥形,形体、身体。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翻译: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解释:①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③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

④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⑤芦,简陋的小屋子。

翻译:(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

9.孔子云:“何陋之有?”解释:①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全句意为“有何陋”。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②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翻译: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重点问题解答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生活愿望,流露出作者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从中看出室主人怎样的性格特征?答:(1)从自然环境优美、往来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三方面进行描写的;(2)室主人的性格特征:热爱自然,孤芳自赏,清高独傲,从容淡静,对世俗生活的厌弃,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言外之意?答:①表现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②作者对官僚们的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对官府公事的厌倦。

4.文章是在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还要提到“诸葛庐”“子云亭”?答:此句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的原因。

5.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作用何在?答: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6.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你觉得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情趣?答:作者身居陋室,但是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也就不感到它简陋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