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1919 年五四运动前)主题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
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
”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④反映了作者对义和团运动完全赞同A .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2.1900 年义和团运动期间,有留学生劝说义和团改“扶清灭洋”为“革命排满”,结果被义和团斥责为“二毛子”(假洋鬼子)而加以拒绝。
这说明①义和团纪律严明、组织严密②义和团对清朝统治者抱有幻想③义和团英勇反帝而盲目排外④义和团对当时形势有清醒认识A .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
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A .《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B.《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C.《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D .《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4.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1900 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
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A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改良道路受挫C.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D.洋务运动失败5.20 世纪初有报道称:各国洋兵“俱以捕拿义和团,搜查军械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
,, 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掳一空,谓之扰城。
稍有拦阻,即被戕害”。
这段文字直接控诉了A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侵略军的罪行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罪行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八国联军的罪行D.鸦片战争中英国在广州的罪行6.1905 年,直求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等联名上奏,请求实行立宪政治并深亲贵大臣分赴各国考察政治。
当时媒体指出,“昔者维新二字为中国士大夫之口头禅,今者立宪二字又为中国士大夫之口头禅。
”这表明A .清政府政治变革势在必行B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维新思潮演变为政治运动D.立宪运动的社会基础广泛7.一位西方历史学家说:“如果没有爆发了革命的1911 年的话,近代中国的伟大一年应该是1908 年,因为在这一年清政府为建立立宪政体而采取了一系列初步的措施,公布了宪法大纲。
”可见,该历史学家这一评述的着眼点是A .政权延续性B.社会稳定性C.法律近代化D.政治民主化8.1904 年,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出“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下列史实最能印证此说法的是A .提出三民主义B.建立中华民国C .颁布《临时约法》D .让位于袁世凯9.19 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
文中的“维新党”的代表人物是A .林则徐B.曾国藩C.康有为D.孙中山10.1912 年,根据同盟会设计的“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方案,由孙中山直接任命的各部次长、局长和总统府秘书长等,除海军次长外,都是同盟会的重要骨干。
各部几乎都由次长代理,当时有“次长内阁” 之称。
这则材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A .各部门负责人均是同盟会成员B.大总统在实际工作中有名无实C.政权的组织形式是责任内阁制D .中央权力的执行主体是革命派11.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郑超麟在冋忆录中写到:“中华民国八年,写成世界公历是最容易记忆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
”这一年A .新民主主义理论正式提出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C.中国人民民族意识开始觉醒D.知识分子群体发起白话文革命12.《申报》评论道:“巴黎和会之始,我们多闻所谓的‘公正的胜利'、支持弱小民族的权利,但是我们得到了什么?求助他人者是注定要失望的。
”这种“失望”直接带来了A .五四运动的发生B.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C.国共合作的建立D.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3.19 世纪末上海、汉口等地开始出现一些小规模的由同乡或行会组织的抵制洋货运动;进入二十世纪后,因政治原因如“二十一条”“九一八事变”等引发了多起由学生带头倡导的遍及全国的抵制日货运动。
这反映出这一时期A .工商学界联合斗争局面形成B.民族资本家利用民众热情牟利C.民族复兴思潮得到迅速发展D .经济斗争成为外交的主要内容14.下图是中国兴业烟草公司在《申报》(1919 年5 月17日)上刊载的一则“泰山牌”香烟广告,其商品命名别具深意。
该广告表明A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B.《申报》以弘扬爱国主义为己任C.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D.民族资本家对时势的策略性利用15.如表近代中国部分年份进口商品分类比重(%),据此可知A .各国在华投资均呈增长趋势 C .在华资本反映列强综合国力 18.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着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
下面示意图中,起 积极作用的因素 F2 可能是A .中国近代生产力迅速提高B .中国民族工业有一 - 定的发展C .西方列强加大了商品输出D .中国近代工业以轻工业为主16.下图反映的是 1912 年— 1921 年在华企业比重变化,其主要因素是A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B .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 .张謇等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17.如图为 1902 —1920 年外国在华投资状况统计表(单位:百万美元) 。
由此图可知B .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深D .民族工业发展十分缓慢①资产阶级政府的鼓励支持②民族实业家的主观努力③帝国主义侵华产生客观积极因素④人民群众反帝斗争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A .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④19.自女子放足后。
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代之以布鞋、胶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
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专门卖女鞋的坤鞋店,1930 年代以后逐渐与男鞋合卖,“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
这体现了当时A .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B.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C.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20.民国九年,潍县南关小学的国语语文有《郑成功收复台湾》、《说自由》、《缠足之害》、《开矿》、《葡萄酿酒》、《瓦特发明蒸汽机》、《麦哲伦环绕地球一周》等。
材料说明当时的学校教育注重① 提倡科学,中体西用② 培养学生自由平等思想③ 宣传实业救国思想④ 传播经世致用思想A .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1.1872 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于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等。
这说明。
A .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22.下表摘编自《清代外债史论》,据该表可知A .经济建设是政府借款的主要目的B.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C.近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铁路建设D.政治民主运动推动经济独立发展.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A .推动中国近代化B .实行民主政治C.实现中国工业化D.启蒙与救亡并重24.翻阅维新运动的历史资料,从“公车上书”到“戊戌政变”,满纸都是“请愿”“上奏”等字眼,看不到半个“武力推翻”之词,维新派“不能也不敢摧毁封建制度”。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维新派A .认为革命利于社会发展B.民族民主意识严重缺失C.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D.难以抵抗封建专制势力25.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 世纪40 年代、60 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 .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 .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26.《新青年》自第2 卷刊登通告:“自第二卷第一号起,新辟‘读者论坛'一栏,容纳社外文字,不问其‘主张'‘体裁'是否与本志相合。
”同时,《新青年》第1 到3 卷每一号的封三都刊有《投稿简章》,明确提出“来稿无论或撰或译,皆所欢迎”。
此举A .宣告新文化运动开始B.体现了兼容并收的原则C.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D.大力弘扬了“五四精神”27.1919 年前后,中国城市出现了第一次离婚高潮,而且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离婚主动方以女性居多的现象;“婚姻自由”也登上了当时的话题榜前列。
这说明当时A .婚姻自由成为社会共识B.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C.封建礼教开始遭到抨击D.女性掌握了婚姻自主权利28.在《新青年》与《东方杂志》的论争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远在中国之上”;杜亚泉则认为,中国文化虽不完美,但基本精神没有错,若能补以西方文化优点,便可成为救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真理。
据此可知,两者论争中的共同点是A .认为中国文化出现认同危机B.对西方文明有比较全面的了解C.重新定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D.主张调和中西文化面临的冲突29.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不断碰撞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伏尔泰认为人类文明、科技的发展史都是从中国肇始,而且长期遥遥领先。
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通过对中国思想和政治的赞美,表示了反对神权统治下的欧洲君主政治的残暴统治,而把一个具有崇高理性、合于道德的政治制度作为理想目标。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材料二革命与改良两派都取法于西方,向西方学习。
卢梭、孟德斯鸠等英雄形象,成为两派人汲取思想和战斗激情的共同来源。
自维新运动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怀忧国忧时之思,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而后革命派以一往直前之气推翻了清王朝,产生了中华民国。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利用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深入到核心层面,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此后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主旋律则是要寻求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