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先秦服饰

第二章 先秦服饰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e. 宗彝,即虎錐,虎取其猛,錐取其智 —— 表示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 f. 藻,即水草,取其洁净——象征冰清玉洁 之意。 g. 火,作火之形,取其光明,火炎向上—— 象征带领百姓附君王之意。 h. 粉米,作谷粒形,取其滋养;又若聚米 形——象征有济养之德。 i. 黼为斧形,刃白身黑,取其——象征能断 割之意。 j. 黻为两已相背,黑青相次——象征背恶向 善和君臣离合之意。 总之,十二种纹样都贯穿着儒家伦理道德的 含义。还有,十二章的颜色,由青、黄、黑 白、赤五彩相间使用。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二、元(玄)端和深衣 除冕服之外,惟元端和深衣二种服饰 用途最广。元端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 衣,天子至庶人也皆可穿着。区别在于: 元端为国家之法服,而深衣则是王公至庶 人的常服。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1、深衣创始于周代,流行于战国期间。 《五经正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是因其 拥蔽全身,又因是衣制的初始阶段,人们相信衣制式样出于圣 人所作,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 谐音即为“深衣”。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十二章纹从西周以来为历代帝王所
采用。到隋唐成为定式,一直流行到清代。 “十二章绘”的寓意是: a. 日、 月、星辰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 耀——象征帝王统治天下 b. 山,作山形,取其能云雨或镇重性格— —象征王者能安静四方或为人所仰的。 c. 龙,取其应变——象征人君应随机布教 而善于变化。 d. 华虫,作雉形,亦即华丽的鸟,取其纹 彩——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
第二篇
先秦服饰(公元前21世纪——前221世纪)
先秦服装,是中国服饰历史的 奠基阶段,中国服装的基本型制均 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并建立了 完整的服饰制度。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第一节 装饰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由夏、商、周奴隶制国家得到了强化,政治、经济、 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人们对于“装饰”越来越显得有 意识 和自觉化。这是服装得以最终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概 括起来有几个主要因素: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据《虞书 · 益稷》载:“予观古人 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 作会(绘);宗彝、藻、火、粉米、 黼、黻,絺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 作服,汝明。” 十二章纹饰绘或绣于服装上 ,始 于西周,成为章服之始,为历代帝王 所采用,服装的装饰程度、华丽以否 成为区别等级的一个重要尺度。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2、直裾单衣
楚国贵妇的直裾单衣 绣罗单衣及 刺绣纹样。湖北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 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 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为目前所见 的最早的实物。从实物来看,锦袍和禅 衣样式基本相同,即前身、后身及两袖 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 大体相等。右衽、交领、直裾。衣身、 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领、袖、襟、 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 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2、袍、襦、衫等 袍式之短者曰“襦”(也称短袄) 袍与衫之区别: 有衣里直曰“袍”,无衣里者曰“衫”, 也称无袖单衣、或称半衣,男女皆著。 袍和衫的特点:均为整幅制成,通体上下, 无衣裳之别。 着于下体的裤属内衣叫“亵衣”,也称 “襗”。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三、
袍、裘
袂 袖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据《周礼》记载,周代凡有祭祀 之礼,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皆穿礼服。 举行吉礼时必服冕服,冕同而服异, 礼服由:冕冠、玄衣、纁衣 组成。还 配有韨、革带、大带、佩绶、舄等附 件。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周礼 · 春宫》记载:“王之吉服则衮冕, 享先公飨射则氅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 五祀则絺冕,祭群小则玄冕”。 天子冕服十二章、上公九章、诸侯七章、诸子五 章,冠冕旒数一样,按品递降。历代制度大同小 异。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 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自先秦起的古代军事服饰
古代的军服由于作战形式的特 定要求,形成了具有功能特色 的服饰体系。军服的演变,从 简到繁,从繁到简,这种变化 与当时的冶炼业、手工业、服 饰业的发展即经济水平息息相 关。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古代的“胄”,即“盔”,也称兜 鍪,以金属制造。殷商时有铜盔,周 代是青铜盔,战国时已有铁盔。 古代的“甲”是以很厚的犀牛皮和青 色的野牛皮“兕”制成。并以皮做成 袖套,戴在手臂上。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2、技术的进步 、
夏代至战国时期是中国纺织技术 史上手工纺织技术的形成期。殷商时 期,发明了提花装置。甲骨文中出现 了“桑”、“帛”、“蚕”等字,以 及高度精铸的青铜器,都说明了当时 生产力的发达。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纺织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使织物 种类增加,如帛、绢、缣、绮、锦、 绣和精细的麻制物。衣料也随着装饰 发展的影响变得精致起来,衣着式样 到了周代,已文章大备,加之宗教信 仰和社会变革等原因,使服装形成了 一套系统的冕服制度,所谓“礼经三 百,威仪三千”。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先秦时期的鞋履,主要有履、舄、 鞋、靴等形制。诸履之中,以舄为贵。 周代君王之舄有白、黑、赤三种颜色, 分别在不同场合穿着。鞋是一种高帮的 便履,以皮革制成;靴则是来自西域, 胡人骑马射箭时穿着,后来汉族人也逐 渐接纳。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第三篇
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 冕者,冠也”,但冠不 等于冕。由于冕服之隆贵, 后人常用“冠冕堂皇”来形 容人的仪表。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冕服: 礼服中最专贵的一种,冕服均在祭典中穿着, 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 膝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是玄衣、衣裳上 面绘绣有章纹,而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九章 纹冕服。衣裳之下,衬以白纱中单,即白色的 衬衣,古代衬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 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鞋是双底 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较高,周代天子, 在隆重典礼时穿赤色的。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由于深衣式样新颖,穿着舒适便 利,且裁制简便省工,所以很快流行开 来,一直到东汉,成为社会上最盛行的 服式。上自天子,下至庶人,无论男女, 不分阶层都可以穿用,正如《深衣篇》 中所云:“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 以滨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 之次也。”使用范围极其广泛。尽管深 衣魏、晋之后已不再流行,但这种上下 衣裳连属的整合式长衣对后代服装有极 大的影响。唐代的袍下加襴,及后来的 质孙服、腰线袄子,包括明代的服装, 都受此影响。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从周代一直到明代,中国后妃礼 服中最隆重的礼服上的典型文饰一 直是翟翚雉文。 司掌王后六服:袆衣、褕衣、鞠衣、 展衣、緣纱、素纱。其中袆、 褕、鞠三服是祭服,均采绘羽饰,统 一为一色,不可两色。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禕衣:为王后从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褕翟:为王后从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 祭服。是青色衣,画褕翟纹十二章纹,褕翟 羽色亦为五采。 阙翟: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 从君祭宗庙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缯的翟 纹。 鞠衣:为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告桑的礼服, 亦为诸候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展衣:又称襢衣为王后礼见王及宴宾客的 礼服,亦是卿大夫 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 服。 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亦为士之妻 从夫助祭的祭服。 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1) 深衣之制: A、右衽,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 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 B、上窄下宽,下裳“制 十有二幅,以应 十有二月”的含义,与冕服的十二章纹饰 相似,这是古人崇敬天时意识的反映。 C、以麻布、白布为之。幅用对角斜裁法。 是古代最早的服饰之一,其形制对后代产 生极大影响。
1、袍(长衣)
袍是在深衣的基础上形成的,腰部没有断 缝,实为一种长衣,袍里夹有绵絮,短的袍 又称为襦。用新绵装其里面的名曰襔,杂用 旧絮的叫做袍,袍在当时不作为礼服,而是 一种内衣。汉代以后,在领、袖、襟、裾等 处缀以缘边,才发展为男子礼服。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战国男子穿着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与其 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 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 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 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 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 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 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 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曲裾深衣是汉服中最美的衣服之一, 它把东方女性的古典、含蓄、轻盈、飘逸 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3、裘 《说文解字》云:“裘之 制毛在外,故象毛”。“君子 至止,锦衣狐裘。” 魏文帝曰:“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4、褐衣 用粗麻和兽毛混纺成的织 料,为下层老百姓所穿着。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四、战国胡服 战国时期的服饰有较明显的变化,比 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所谓胡服,实际 上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与中原 地区宽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 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 活动。首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是 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短衣齐膝 是胡服的一大特征,这种服装最初用于军 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装束。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商代上层社会用来标明身份的装 饰物——“蔽膝”,即为 “芾” , 上有纹饰,蔽或称黻、芾,上小下大, 呈斧形,用来祭祀祖先,寓不忘本之 意。既起装饰作用,又标示其社会地 位。
象形字“芾” 第二篇 先秦至汉代服饰
东周男子服饰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 图。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 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 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 领,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 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 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 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 “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 叫“革带“。 这种服装为矩领,领、袖、襟、裾均 有缘饰,肩上有披肩,腰系绦带,并 在右侧挂玉佩。此服属于当时一般士 之服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