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夏商周服饰
襦裙的形制
二、冠帽鞋履
(一)冠帽
古代的帽大多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只能盖住
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
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 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男子辫发,蓄 发不剪。女子辫发,戴髻。冠巾出现于商,有 束发器 、帽箍 、帽等形制。女子的帽,更引
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与服饰制度
一、社会背景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夏商周----先秦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一些中国 服饰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
二、服饰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七国崛起,各自独立。动荡 的社会局面和活跃的思想状态以及当时兴起的百家争鸣之风, 使服饰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快速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式服 装叫做深衣。深衣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饰样式,故 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用作礼服,且被用作祭服。
第二节 典型服饰形象及特征
一、夏商周时期服饰 (一)男子服饰 1、礼服
(1)冕 服
中国古代的帝王在祭祀等重要场合要穿礼服——冕服。它由
冕冠和礼服组成。以最典型的冕服而言,冕服包括冕冠、礼 服、腰带、蔽膝、赤舄(红色的鞋子)。其中,礼服又是由 上衣和下裳(裙子)组成的。上衣采用黑色,象征天;下裳 用赤色,象征地。上衣画有六种不同的纹样,而下裳则绣有 六种不同的纹样,这些纹样合称十二章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与服饰制度
一、社会背景 二、服饰制度 第二节 典型服饰形象及特征 一、夏商周时期服饰 (一)男子服饰 (二)女子服饰 二、冠帽鞋履 三、军服 第三节 服饰材料、色彩和装饰纹样 一、服饰材料与织绣技术 (一)服饰材料 (二)织绣技术 二、服饰纹样与色彩 三、首饰与佩饰 四、发式与化妆 第四节、夏商周服饰专用名词图释 一、笄 二、裈 三、蔽膝 第五节、 夏商周典型服装裁剪方法与缝制工艺简介
毛织物和棉布,最早就是少数民族作出
的贡献。迄今可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毛织
品,是1960年在青海省兰诺木洪出土的四
千年前的毛布和毛毯残片。华夏民族经历
过渔猎生活,早就懂得利用兽皮做衣料。
古代的裘,是连皮带毛一起处理制作的, 而且毛是向外的。
(二)织绣技术
夏商周时期,已出现罗、绮、锦、绣 等品种。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 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还有棕色和褐
难点:熟记冕服及十二章纹的内容和象征意义。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建议
本章以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观看相关电教片为辅,学生重
点必须掌握以下内容: 1、夏商周时期社会背景对服饰变化的影响,掌握夏商周服
饰的特点。
2、胡服的基本形制及胡服骑射的由来,掌握深衣的基本形 制及特征,并会绘制。
3、熟记冕服及十二章纹的内容和象征意义。
玉兽面纹梳
玉玦
颈饰
新石器时代玉瑗
指环
腰饰带钩
这一时期的贵族非常喜欢把带钩作为一种装饰, 这种风气使得带钩的形式更加多样,制作也日趋精 美。除了束腰和装饰功能以外,带钩还可以装在腰 侧,用以悬挂宝剑、镜子、印章或其它物件。带钩 做工精致,已成为战国时期新兴的工艺美术品种之 一。战国时期的带钩,材质高贵,工艺精美,制作 十分考究。形式有多种变化,但钩体都作S形,下 面有柱。
服色用黄色。 (5)展衣:王后礼见王及宾客的礼服,也是卿大夫之妻祭宗庙的祭服,服
色白色。 其中前三种为祭服,这六种衣服都用素纱内衣为配。女性的礼服采用上
(6)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也为士之妻祭宗庙的祭服,服色为黑色。 衣与下裳不分的袍式,表示妇女贵情感专一,这6种礼服的头饰也是不 同的。 (7)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
袆衣中的彩绘翟文
2、常服 (1)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 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 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 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曲裾深衣
(2)襦裙
中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的妇女服装款式是
襦裙,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有襦裙,其特征为 上衣下裳,就是短小的上衣配长裙。襦裙作 为中国古代常服,非常普及,贵族和平民都 穿着,主要的区别在制作襦裙的面料和工艺。
深衣
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 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 性的服式。男女、文武、 贵贱皆穿 衣裳相连 续衽钩边 不开衩 衣襟三角形 →背后束带 长→踝或地 衣裳连属制。
深衣示意图
穿曲裾深衣的女子(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
穿曲裾深衣的女子
(2)袍
袍是直腰身、过 膝的中式外衣。 一般有衬里。是 中国传统服装的 重要品种,男女 皆可穿用。男子 袍较为宽松,袖 子有宽、窄两式, 领子呈矩型。这 个时期因为还没 出现纽扣,所以 一般在腰部系带, 并在带子上悬挂 玉制的饰物
冕服
最典型的 冕服应包 括冕冠、 上衣下裳、 腰间束带, 前系蔽膝, 足登舄屦。
冕冠
它是在一个圆筒式的帽卷上面,覆盖一块木制的冕板。 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戴在头上,后面略高,大致为一寸 左右,这 样就使冕冠略向前倾斜,象征着帝王,要向臣民 俯就,惦记臣民,尊重臣民,这也是“冕”字的本意。冕板 上面涂黑色,下面涂黄色,象征天玄地黄。冠的前后,还有 成串的垂珠,象征岁月流转,前后一般各十二串。礼仪的轻 重,等级的差异,垂珠的串数也不同,有九串、七串、五串、 三串之别。每一串垂珠,都用五彩玉珠和丝线穿成九颗或十 二颗。戴冕冠时,要用簪子固定,耳上方还要垂下的两个小 珠,叫做充耳,用以提醒君王,不要轻信谗言。
弁(biàn)服
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 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为爵弁, 韦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 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
玄端
古代的一种黑色礼服,天子的常服,诸侯及其臣的朝服。 玄端为夏商周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是华夏礼服“衣裳 制度(上衣下裳)”的体现。 玄端服为上衣下裳制,玄衣用布十五升,每片布长二尺二 寸,因为古代的布幅窄,只有二尺二寸,所以每幅布都是正 方形,端直方正,故称端。又因玄端服无章彩纹饰,也暗合 了正直端方的内涵,所以这种服制称为“玄端”。所谓衣裳 之制,玄端主之。可以临祭,可以燕居,上自天子,下及士 夫。
周代王后的礼服与国王的礼服相配衬,也和国王冕服那样分成6种规格。 刻成雉鸡之形,加以彩绘的纹饰),所用衣料为黑色纱榖,为了衬托出衣 上的纹彩,特地在衣内缀一层白色夹里,即《周礼》所谓的“素纱”
(2)褕翟:为王后祭先公和侯伯夫人的祭服,服色用青色。 (3)阙翟:为王后祭宗庙祭服,服色用赤色。
(4)鞠衣:为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的礼服,也是诸候之妻祭宗庙的祭服,
第二章 夏商周服饰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服装远古 变化至今的过程,把握中国服装变化的内在 规律。 要求学生熟悉中国各个朝代的服饰变化 特征,总体把握中国服饰的风格。进一步开 拓学生创作思维的设计能力。
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夏商周时期社会背景对服饰变化的影响,
掌握夏商周服饰的特点。了解胡服的基本形制及胡 服骑射的由来,掌握深衣的基本形制及特征,并会 绘制。
一位改革者。短衣齐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征,这种服
装最初用于军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
装束。
胡服(上衣下裤制)
短衣 长袖 袖窄
长裤 裹腿 革带 革靴
窄袖短袍 加束革带 的胡服示 意图
穿窄袖短衣的杂技艺人
(二)女子服饰
1、礼服
(1) 袆衣:为王后祭先王的祭服。周礼中袆衣为玄色,彩绘翟文(彩绢
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
冠帽的类型
(二)鞋履
古代的鞋主要有屦、舄、屐等。男女
的鞋子是一样的,周朝政府设“屦人”来
管理王和后的鞋子。诸履之中,以舄为贵。
三、军服ຫໍສະໝຸດ 早期盔甲只遮住头、胸等人体的要害部位,后 来的铠甲则主要由甲身、甲袖、甲裙组成。 殷商时已有铜盔;周代时已有青铜盔和胸甲, 胸甲是遮护前胸的,用犀牛皮或水牛皮做成。 青铜冶炼技术兴起以后,出现了铜盔和由铜片 串接或铜环扣接的铜铠甲。在甲里再垫一层丝绵 的称为练甲,穿甲的战士称甲士。
古代帝王服饰的十二章纹是指日、月、星辰、 山、龙、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 等十二种图案。这十二种图案各有寓意:“日、 月、星辰”代表光辉,“山”代表稳重,“龙” 代表变化,“华虫(雉鸡)”代表文彩,“火” 代表热量,“粉米”代表滋养,“藻”代表纯 净,“宗彝”代表智勇双全,“黼”代表决断, “黻”代表去恶存善。
军戎服饰
商代铜盔(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辽宁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青铜盔
第三节 服饰材料、色彩和装饰纹样 一、服饰材料与织绣技术 (一)服饰材料
夏商周时期时没有棉花,所谓"布衣"是
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夏天穿的细麻布
叫葛,冬装有袍和裘。袍是穿在里面的
夹衣,内实丝棉,短袍叫襦,也就是后
来所说的袄。质地粗劣的襦叫褐。商代
蔽膝
冕服中称
祭服中称
其他服装
芾(音福) 黼或黻 韦韠(音毕)
赤舄(音系)
舄用丝绸作面,木为底。 屦(音巨)为单底,夏用葛麻,冬 用兽皮,适于平时穿用,也可配上特定 鞠衣供王后嫔妃在祭先蚕仪式上专用, 屦色往往与裳色相同。
冕服构成
冕冠
舄屦
冕服上的纹饰——十二章纹
夏商周时代,冕服将日、月、星 辰、山、龙、华虫绘之于衣,还 将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绣之于裳。图案纹样是基于现实 主义的想象。下面介绍一下这十 二章纹绘绣于服装上的含义及象 征性。
色为辅,也少量用蓝、绿等冷色。经现
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