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股制度的国际经验和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一)优先股制度的国际经验(以美国为例)
优先股起源于欧洲,于17世纪在英国、荷兰等地得到应用。
当时英国铁路建设由于缺乏资金,原有股东不愿再投资,公司的融资能力薄弱,抗风险能力差,公司开始引入优先股。
此后优先股在英国和荷兰市场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早期的优先股发行主要用于公共事业。
19世纪优先股传入美国,为美国的铁路建设募集资金,短短20年时间在美国得到蓬勃的发展。
如今,优先股已有300年的发展历史,在国际融资的舞台上散发着巨大的活力。
在此阐述优先股的国际经验——以美国为例。
1.优先股伴随美国铁路建设而产生
19世纪30年代-50年代,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铁路公司发行的股票却无人问津,此时美国铁路建设急需用资金,铁路公司发行具有固定股息的优先股以吸引投资者。
此后铁路公司大多采用发行优先股的形式进行募资,优先股在开始美国萌芽。
到19世纪中时期,优先股广泛用于美国的公共事业,此时优先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如参与权和自由转换权,人们把优先股当做金融危机时期股票的替代选择。
2.优先股在并购浪潮中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优先股的用途主要是为公共事业集资,到20世纪80年代,创新革命在金融行业展开,这时开始出现多种形式的优先股以及对优先股股息不同的支付方式,随后优先股得到一定的发展并应用于工业企业中。
在19世纪末20年代早起,在企业的并购的浪潮中优先股已成为并购的一种有效手段,优先股已经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1928年总发行的证券中,优先股的发行占到了20%。
以下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不同种类优先股发行所占的百分比图。
数据来源:NAARS数据库,以1981-1987年间发行的892只优先股为例
图4-1 20世纪80年代美国不同种类优先股发行所占的百分该图通过AARS数据库,以1981-1987年间发行的892只优先股为例所得:20世纪80年美国发行的优先股,两类优先股占到了90%——可转换优先股和可赎
回优先股,可见当时美国发行的优先股的用途是企业兼购
3.20世纪后30年优先股在美国新型产业发展
20世纪后30年,美国一些新型的产业如互联网、生物制药、计算机终端等产业迅速的发展,它们是优先股第二次转型的催化剂。
因为优先股自身较为灵活的特点以及对优先股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优先股制度在这些领域中得到了很大的突破。
直到如今,优先股在美国的风险投资领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优先股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优先股制度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已有几百年历史,优先股制度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具有巨大的活力。
但在我国由于缺乏法律的保护,税收制度的阻碍等等,优先股制度在我国发展较为缓慢。
优先股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的四个时期:萌芽、发展、消退以及重现。
1.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中国资本市场开始推进股份制,那个时候的股票同时具有股票和债券的特点,可以说就是现在的参与型优先股。
其股票的持有者既能按照银行的存款利率获得固定的投资收益,又能按照投资比例获得公司的盈利分红。
但这种股份和优先股相比是存在一定区别的,因为当时公司只能发行这一种股份,并且公司向股东所支付的固定股利是在税前支付的,可以说是一种成本。
这种股份的问世,其原因在于当时中国证券市场刚刚起步,人们尚不能对于股票和债券
的概念还分不太清楚。
2.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
20世纪90年代初,股份制建设逐渐规范化,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了优先股和普通股的区别,并规定优先股股东在股利分配、剩余财产分配以及表决方面所享有的权利。
如《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等。
3.消退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2005年
尽管法规对优先股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法律基础,但优先股制度缺乏法律层面的保护,在《公司法》中并未明确优先股的主体地位。
随后的时间中,优先股制度在我国并未有实质性的发展。
4.重现阶段:2006年—如今
随着2006年3月1日《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到之后2013年优先股试点的开展,以及2014年进一步颁布《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
我国优先股的开展已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先后有15家上市公司发行优先股,发行规模达到3834亿,并首先以银行业为试点发行优先股。
数据来源附件1
图4-2 我国发行的优先股在各行业所占的百分比业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