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一、选择与填空1、比较文学首先诞生于19世纪末2、19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比较文学才正式诞生,诞生的标志由有三个:一,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二,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三,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
3、率先开展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是旅居国外的一批华裔学者,如刘若愚、叶维廉、叶嘉莹等。
4、叶维廉更注意从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汇总寻找突破点,以清理文学理论架构中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寻求共通的文学规律,从而提出了关于“模子”寻根的理由。
5、1976年,古添洪、陈慧桦主编的台湾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出版。
后来古添洪在《中西比较文学:范畴、方法、精神的初探》一文中,把这类研究称为“阐发法”。
6、1983年后,台湾陆续出版了叶维廉主编的《比较文学丛书》11种,可以说是十余年来台港比较文学成果的以此检阅和总结。
7、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出版,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复兴开始的标志。
8、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全面复兴。
9、法国学派提出影响研究,美国学派提出平行研究,中国学派提出阐发研究,苏联学派提出历史类型学。
10、文学三分法:抒情、叙事、戏剧四分法:小说、戏剧、散文、诗歌11、平行研究的主要内容:主题学、文类学、比较诗学12、影响研究分为: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13、(法国学派——影响研究)法国比较文学的领袖梵.第根是这样理解比较文学: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美国学派——平行研究)美国比较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雷马克下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亚牛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
简而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二、名解1、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诞生于19世纪末期的年轻学科,现已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一门“显学”。
第一,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种类。
它不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不包括文学创作,而只是一种文学研究;第二,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所有的文学比较并不一定都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具有一定条件的,必须具备“四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第三,比较文学不能泛泛而论所有的文学现象。
拿来比较的事物必须具有差异性又具有同一性,只有把握“差异”与“同一”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在比较中突显事物的规律性与特殊性的目的。
2、什么是影响研究?影响主要是指一个民资文学演变过程中,或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所显示出来的外来因素,这种外来因素经过消化、吸收、转化,已经渗透到民族文学之中,参与了艺术创造和民族文学发展的过程,并成为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主要是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国家和民族之间所存在的影响和联系。
3、什么是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指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
平行研究不仅要注意到文学现象之间的相似和相同,也更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异。
4、什么是主题学?是研究同一主题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学中的表现形态及其形成原因,发展过程。
一般说来,主题是指作品中通过形象、情节、意象等艺术因素所体现出来的观念和认识,是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可以说,主题是一种抽象的思想观念,而它又与文学作品所特有的题材、人物、母题等紧密相连,因而主题研究可以分为母题研究、主题研究、情境研究。
5、什么是主题研究?关注的不是个别作品的主题,而是主题的相互取舍,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具体说就是研究同一主题在文学史上不断重复和演变,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接受和处理。
它关注的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外部——手段和形式。
6、什么是母题?母题是作品中具体的、不能再分解的主题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具有主观倾向性,没有感情色彩,但经过相应的组合,可以形成一定的主题。
7、什么是母题研究?母题是作品中具体的、不能再分解的主题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具有主观倾向性,没有感情色彩,但经过相应的组合,可以形成一定的主题。
母题研究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纯粹母题研究”,也就是对上述母题进行分门别类研究,在它们跨越了国别和民族的界限之后,也就具有了比较文学的性质。
第二种是“人物母题研究”,也就是将母题与人物类型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8、什么是文类学?文类学研究是指任何按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类,研究各种文类的特征及其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
9、什么是诗学?“诗学”是一个外来语,这一名称起源于古希腊著名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著作《诗学》,以后逐渐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特定称谓。
“诗学”既包括了诗论,也包括了一般的文艺理论乃至美学理论。
10、什么是比较诗学?“诗学”既包括了诗论,也包括了一般的文艺理论乃至美学理论。
当今世界比较文学界也采用了这一约定俗成的术语,将各国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称之为“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以文学理论比较为核心内容,它既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诗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也包括了跨学科、跨文化诗学的比较研究。
11、什么是形象学?“形象”是比较文学形象中的一个专门术语,它研究的是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文学作品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异族形象,如“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日本人形象”“晚清文学中的西方形象”等。
12、什么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社会集体想象物”是形象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
简单的说,就是作家创作的那个时代整个社会对异国、异族的看法。
13、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类型之一,不属于政治概念,只具有描述意义,想象是否属于意识形态类型,不是由其内容来判断,而主要是由它对一个特定群体所起的整合功能来判断。
比如用“鬼子”来诠释日本人,“鬼子”词语生成的意识形态形象,就是中国人对侵略中国的日本人的“集体记忆”。
按照本民族模式,完全用本社会的话语重塑出的异国形象,就是意识形态形象。
14、什么是乌托邦?正好与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生成的形象相反,它表现为注视者主体向往一个根本不同的“他者”社会,用质疑现实的、离心的、颠覆群体价值观的方式所作出的对异国形象的描述。
15、什么是套话?套话是形象的一种特殊而又大量存在的形式,在当前的形象学研究中占据一定重要的地位。
引申为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民族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
如中国人用“老毛子”、“大鼻子”等来指称西方人。
16、什么是阐发研究?是一种跨文化借用文学理论模式的比较文学策略和方法。
它是在充分理解、审慎选择和恰当调整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具有跨文化适应性的理论和方法来比较印证、概括、解释别国文,因此使研究成为一种介质、一种对话、一种融合,为进一步的跨文学对话提供可以交流与可理解的话语。
阐发研究应该是双向的或者说是相互的。
三、大题1、“自我”与“他者”的关系p83“自我”与“他者”之间实际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受制于注视者的态度、视角、身份、频次、时间和距离等多重因素。
具体而言,狂热、憎恶、亲善这三种主题对他者的基本态度直接决定了他者的象征模式。
主体在狂热的心态下,将他者放在崇高地位当作迷恋的对象,成为虚构的神话和幻象。
于是他者便具有了无限美好的特征,与此同时,本地文化、社会模式被否定;主体在憎恶的态度中,认为他者是愚昧落后的,于是极力丑化他者。
他者就被轻视,或被描写成邪恶的对自我具有威胁的化身。
而本土文化就显得高人一等。
主体在亲善态度中,自我与他者形成平等亲和的关系,相互客观地承认彼此差异,积极寻求与他者的相互了解、平等对话、尊重对方的个性。
在此种关系形态中,产生的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都是正面形象。
此外,注视者的态度和频次对塑造他者形象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低频次的注视会使他者形象局部化、单维度化、片面化,而高频次的注视有利于他者形象整体化、多维度化。
2、作家(注视者)与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的关系p82注视者与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作家创造出一个异国形象,绝非个人单纯的行为,它必然会受到所处社会对异国的认识(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注视者与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会形成多重的相互关系,集体表现为引导、复制、批判三种关系形态。
引导是指作家可以通过塑造异国形象,将有关异国的神话强加给本土社会的公共舆论,影响本土民众对异国想象。
如伏尔泰的《中国孤儿》。
所谓复制是指作家创造的形象还可以复制一个已经产生的关于异国的神话。
而批判关系是指作家叶可以背离社会集体想象物。
3、巴柔对“形象”的解读p79—85首先,形象是一种想象。
巴柔认为,“异国形象”实际上使一个社会对“他者”的审视和想象,他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注视者”自我对“他者”的审视,一个是“集体想象物”。
巴柔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后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由研究“异国”形象转向“自我”,即形象创造者一方。
其次,形象是一种描述。
形象是对一个文化现实的描述。
巴柔这个描述凸显出了一个“他者”。
再次,形象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叫“套话”。
4、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学关系(四跨的表现)(比较文学的三方面):第一,是实际存在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例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体现的魔幻现实主义对莫言《蛙》的影响;鲁迅《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日记体小说则是深受西方日记体小说的影响;第二,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学有时不存在以上所说的“交流与互动”,或者说是“影响与被影响”的“亲缘关系”,但它们却存在着许多及其相似的文学现象。
例如“《茶花女》与《杜十娘》,可以说小仲马和冯梦龙没有血缘关系上的继承关系,在封闭的年代,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的信息来往,但就在他们的笔下,在他们的作品里,不谋而合地奏响了生命的悲歌。
第三,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是那些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存在者互相孕育、互相阐发、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渗透等的关系。
例如诗歌与绘画则很好的体现了这种关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一律“并不意外者诗就可以取代画,画也可以取代诗,这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诗与画虽说有许多相同之处,但诗就是诗,画就是画,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
绘画史一种直观的、可视的艺术,读者可以直接感受到,而诗是一种非直观的,读者要考想象而得,诗可以表现一幅画、画也可以表现一首诗,但画不能完全表现一首诗,因此,诗歌与绘画之间是相互阐发、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关系。
5、用中外两部作品来说明影响研究p20影响主要是指一个民资文学演变过程中,或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所显示出来的外来因素,这种外来因素经过消化、吸收、转化,成为本民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以古希腊悲剧及其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对曹禺的影响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