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作文的四个关键利川市民族中学蹇玉荣学生喜欢写作文的很少,老师每每布置作文时都能看见一张张苦瓜脸。
因为他们怕写作文,不知道怎样动笔。
如何使学生乐于写作并写出好作文呢?通过十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写作文应抓住这四个关键的积累。
一、博览群书,知识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是杜甫写作的经验、总结,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修文馆学士,这为杜甫饮读诗书创造了条件。
20岁之间的杜甫一直呆在家中诗书,进行知识和素材的积累,这为后事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功底,当今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自传写他有广博的知识和作品表现的流畅语言,这都离不开他丰富的阅读。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容量有限,因此还得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这才是写作的出路,老师和家长都得行动起来,培养孩子从小爱读书,在书中寻找乐趣,并指导孩子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指导孩子读好书,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好习惯,这也为他拓宽了知识面,给他们展现了从宇宙到质子的广阔空间,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会行云流水,运用自如”。
二、走进生活,放眼世界,素材和情感的积累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强调了“源头活水”的重要。
怎么才会有水源头活水呢?除了从书中找素材之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走进生活,关注世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红达即文章。
”特别是当今社会,我们并不只是生活在家里,还生活在全中国,全世界。
我们要教会孩子须用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在生活中体悟身处大环境中的喜、怒、哀、乐、感受生活中的得与失。
这样才有亲身情感融入写作中,教师和家长要训练孩子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进日记中,这样日积月累,就形成了丰富的素材。
蒲松龄就是在井边的柳树下收编了《聊斋志异》、刘禹锡要是没有亲身的生活体悟,怎又会写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呢?如果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假日里行万里路,走遍世界,这样见多识广,胸怀宽阔的孩子就会更好地写出大气的文章。
三、享受成功,乐趣积累俗话说“乐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小学生应该说是初学写作阶段,老师和家长要善于引导和点拨,及时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并适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
表扬的点很多,大到文章的篇间结构、艺术创作手法,小到一个题目或一个词语的运用。
学生发现自己每篇文章都有闪光点,他发现写作文并不难,还充满了成功的乐趣,这时的写作变为了他们生活的一种需要,并会主动地学习写作技巧,写作语言,我在去年作文教学中试用这种方法,后来不是我催学生写周记,而是学生主动每星期三交周记。
四、多写多改,写作实践积累再美妙的语言,再深刻的思想,再浓烈的情感,再美妙的构思,如果不去行动,那只是空想,空话,无法构筑美妙的文章。
因此得多写多改、在修改中发现自己写作的不足,进一步积累写作技巧和表达艺术,练就自身的写作风格,列夫?托乐斯泰在写《安娜?卡列林娜》时就进行了多次的修改。
我们现在看鲁迅、郭沫若的手稿时,也发现他们的作品也是经过不断的修改后才成为佳文。
我们不是天生的作家,所以得在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写作,不断的修改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总之,我们拥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会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素材,不能闭门造车,因为这样的车子永远落后于时代。
让我们师生共同走进知识的殿堂和广阔的生活空间,去体悟生活,感悟人生,彼此激励,不断地进行写作实践,创作出一篇篇美妙的乐章。
初中作文教学的基本方略利川市毛坝初中向开和回顾近几年的作文教学,我个人认为新课改以来,作文教学的发展势头并不十分令人满意。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管如何,窃以为作文教学可以找到一些基本方略:一、作文命题范围──关心事事《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阶段目标的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要求:“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是“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提倡自主拟题,少些命题作文。
”这些要求和建议明确指出中学生作文命题范围要“事事关心”,即关注自我、关注家庭、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国是、关注世界等等。
例如《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为了母亲的微笑》、《感受生活之美》、《家乡的生活环境》、《把爱心带给他人》、《美国的人权》、《韩剧为什么在大陆流行》、《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姐弟相处巧门》、《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一次难忘的“旅行”》、《无法打开的门》、《凿开上天的路》、《走遍东西南北》、《孔乙己,我想对你说》、《于勒,回家吧》、《我的QQ 空间》、《网友一夜情》、《给灾区献爱心》、《等待爸妈回家过年》、《五一长假还是短休好》、《初三真累》、《我给教育部长建一言》、……等等。
这些文题,直面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关注到方方面面,可以使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写作欲望,迅速进入思考状态,畅所欲言,下笔有神,落笔成文。
有利于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有利于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有利于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二、作文材料挖掘──广积深挖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是这样的:生活十分单调,见闻十分狭窄,作业十分繁重,心灵十分扭曲,处境十分孤僻,感情十分脆弱,话语十分粗俗,性情十分暴躁。
只要一碰上作文课,就是“抓耳挠腮”“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结果要么浮想联翩、要么东拼西凑、要么“直接借鉴”。
解决办法可以这样:一是充分利用学校视听设备,在课间或三餐饭时开放新闻频道。
二是订阅班级报刊,共建班级图书角,利用夕会或课外时间或阅读课阅读。
三是举办丰富多彩的语文竞赛活动或综合性学习活动,如观察、调查、访谈等。
四是开创班级作文诊所:语文教师任主任医师,优秀作文创作者任医师。
作文可以不定时,保持随到随就诊,每小周会诊一次,并及时反馈会诊结果。
会诊时“优生差生,俱为一体。
”会诊后“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结果定能“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五是“广积粮,深挖洞”。
如写《我的妈妈》一文,可以这样做:第一步:观察妈妈童年、少年、青年、成年等不同时期的照片,引起回忆。
边看边思:妈妈的哪一个时期对我产生过重大影响。
第二步:回家仔细观察妈妈的头发、面容、手臂、腰背、腿脚、眼神、牙齿等等,找出变化较大的方面,并思考其原因。
第三步:找外公外婆、舅舅舅母、伯父伯母、叔叔婶婶、哥姐弟妹、爸爸、邻居,甚至与妈妈有隔膜的人等,听听她们是怎样看待妈妈的,结合自己的了解做出思考判断。
第四步:列举出妈妈一生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事件,并找出其中最富典型意义的细节、语言、行为、习惯、交往等。
第五步:结合自己表达需要,筛选各个不同渠道收集的材料,并进行精加工处理。
通过种种有效途径“广积粮,深挖洞”,学生一定会:有话可说、有人可记、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我的妈妈”一定会是一个栩栩如生、形象丰满的“我”的“妈妈”。
三、材料组织──成竹在胸有了下锅的“米”,还得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把“米”放到锅里,才能煮出中看、好吃“饭”,这就要写作者对自己收集的“米”要成竹在胸。
否则就很难实现“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的目的。
一般来讲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方式方法。
如:1.时间为序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是这样安排的:“许多年前”→“有一天”→“过了不久”→“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
”→“皇帝亲自带着一群高贵的骑士们来了”→“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
全文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把皇帝这个最高统治者的丑陋形象一步步推到读者面前,给人留下完整深刻印象。
2.片段组合朱自清的《春》的主体部分依次组织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人图”这些片段,既独立成段,又围绕“春”构成一个整体,层次分明,结构井然。
3.空间转换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包括两个不同空间范围的故事:一是百草园,一是三味书屋。
写百草园突出“乐”,写三味书屋突出“恶”。
两部分之间用“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过渡,结构紧凑,衔接自然。
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以先生而言,一是知识渊博,二是教学认真;以学生而言,一是敬慕先生,二是伺机寻乐,三是乘机嬉戏等。
由此可见,组材方式不是单一的,也可以同一篇文章综合运用各种方式。
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还可以倒叙开篇、或一线串珠、或精雕细镂、或逻辑为序等等。
只要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文章就不会杂乱无章了。
以后便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创新了。
四、作文完善过程──去粗取精著名作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作品,家喻户晓,流传中外,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鼓舞、教育了几代人。
他说,我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根本的原因是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大、感人。
在写作中,魏巍从20多个最为生动的故事中,几经推敲、删减,最后选定了3个最能表现英雄本色的典型事例。
稿子写好后,交给《解放军文艺》主编宋之的征求意见,宋主编看后首先被感动了,当即说:“马上送《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社长邓拓看了这篇文章十分激动,破例决定将此文放在《人民日报》头版社论位置发表。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头条发表了魏巍的这篇《谁是最可爱的人》。
【摘自《魏巍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毛泽东批示印发全军》】1951年2月,魏巍完成了3个月的朝鲜采访,《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素材都是王营长流着眼泪向他讲述的。
我想,作者历经“3个月的朝鲜采访”,收集了“20多个最为生动的故事”都只能算作是“粗”,只有那“3个最能表现英雄本色的典型事例”才是真正的“精”,如果没有一个痛苦地“去粗取精”的过程,其作品是不可能取得如此成功的。
一代文豪鲁迅说过:“我写完文章之后,一般要检查一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可有可无的字句”不是“粗”吗?剩下的必然是“精”了。
如果魏巍先生是从整体上“去粗取精”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从局部“去粗取精”。
大作家都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初学者?五、作文评价方式──“死去活来”这是洪宗理先生提出的作文教学的主张,所谓“死去”,就是少一些作文教学的条条框框;“活来”,就是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
我认为“死去活来”对初中生的作文进行评价也应该是合适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写作评价的建议是:1.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