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顶层设计心得体会【篇一:赢在顶层设计读后感】《赢在顶层设计》读后感全员参与系统规划看了高建华老师的《赢在顶层设计》,结合和远自控的销售方针,对于个人销售思路,销售计划,方案制定有了一定提升。
结合个人工作,将自己读后领略的几个共鸣点予以分享。
一、现状分析目前我个人的情况是,比较乱,比较杂,没有系统的规划,比如出差前本周打算开发广饶工业项目,但实际工作起来,还是围绕着东营市开展。
这对于我来说是很严重的,缺乏规划性和战略性;对于项目没有前瞻性,前期投入精力和财力,突然停工等人为因素导致投资失败等。
二、如何解决1、转型,用马老师的话来说“顶层设计就是为了企业长远发展,寻找一套可操作的系统性发难的过程”。
虽然个人不比企业,但是转型,就是将自己去掉,认为自己就是企业家,统筹布局,系统规划;2、顶层设计的6个宏观要素:①前瞻性预判④方法论支撑②从后往前看⑤数据化分析③系统化思考⑥科学化分解。
这六点结合到销售过程中,正是一套完整的项目销售流程。
比如,我跟客户接触,说出这句话他会有哪些反应,对他这些反应我要怎么回答。
跟客户接触用到哪些方法和技巧,哪一个最适用于该客户,投其所好要比投入重金让对方更好接受,更容易拉近感情;成功倒推,如果我成交这个项目,需要的资金,精力,人力等物质方面的因素,另外竞争对手会有哪些,价格如何报价,利润分析等。
这些问题在开始项目前就应该做好准备。
三、个人领悟1、战略性布局;全书说明的是中国的企业欠缺的问题,如何生存下去等问题,作为企业家需要有战略有布局有规划,我作为一名员工,也同时要有企业家的思维,打个比方,这个项目操作中,需要预算处支出多少费用。
投入多少精力。
成交价格多少才能和前期的投入支出比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结合工作的例子。
真正的战略性布局,个人认为就是一个全盘操作。
博弈最少要看到三步远才能落棋子,而战略性要从迈进工地的大门那一步看到成交。
我感觉这是一种信心,一种推算,一种智慧。
【篇二:赢在顶层设计】危机:中国企业的顶层设计严重缺失对环境变化不敏感,缺乏危机意识十几年前,一本《谁动了我的奶酪》曾经风行世界,成为超级畅销书,可惜那本书流行的时机不对,那时整个世界经济一派繁荣,没有人担心自己的“奶酪”会真的不见。
十几年过去了,柯达的“奶酪”不见了,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奶酪”不见了,惠普的“奶酪”也正在面临挑战。
这些曾经称霸世界的行业巨头为什么会走下坡路?这是值得中国的企业家和高级经理人思考和警醒的一个严肃话题。
我们千万不要幸灾乐祸地看人家的笑话,以为这些挑战离我们很远,要知道这些问题早晚有一天也会发生在中国企业身上,只是有一个“时间差”而已。
我坚信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发生问题的时间差也在缩短。
当初我们曾经嘲笑过美国的“黄、赌、毒”,以为我们不会受侵蚀,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好的、坏的,苍蝇、蚊子都进来了,现在这些问题我们并不比美国好多少,有些方面甚至更严重。
其实,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问题视而不见,或者认为别人的问题与自己无关,要知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那个阶段所特有的问题,这里面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绕不过去的,所以我们必须有充足的思想准备。
◎越成功的企业,往往越固执奶酪为什么会不见了呢?因为没有预见到环境的变化,缺乏危机意识,躺在成功上面睡大觉,结果必然是“温水煮青蛙”,等感知到威胁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这是一种正常的“异化”,属于自然规律,否则怎么可能长江后浪推前浪。
换句话说,一个企业越成功,往往就越固执,就不愿意改变自己,结果昨日成功之原因有可能成为明日失败之根源。
毕竟大多数成功者都没有勇气否定自己过去的成功,很难把自己“归零”,很难客观地、理智地看待市场的变化,看待自己的问题,看待未来的趋势。
往更深层次去探究,这个问题源自中国人没有信仰,没有反省的时间和场合,不会去忏悔,不会去检讨自己,所以很容易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相信大家都认同“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个概念,但是却很少有人认同“成功乃失败之父”。
前者是因为失败而反思,所以有积极意义,后者是因为成功而骄傲,所以有消极影响。
为什么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因为第二代很难有创业家的热情和奋斗精神,在衣食无忧的优越环境中长大,其工作动力会下降。
另外,坐天下本身就比打天下更难,所以不转型的话,就很难超越第一代。
等到了第三代的时候,热情和奋斗精神已经消耗殆尽,企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积累到一定程度了,一旦处理不当,企业帝国就会轰然倒下。
所以说,一个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有经常“归零”的心态,要敢于“革自己的命”,即勇于否定自己过去的成功,唯有这样才能战胜自己。
如果市场环境是不变的,那么过去那一套就是可行的,如果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那么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每隔几年就要有意识地做出调整,与时俱进,否则就可能走向衰败。
俗话说,不进则退。
要想把握住未来,就要从“后知后觉”转变为“先知先觉”。
我坚信一个企业也好,一个人也好,聪明与否其实取决于能够看多远,看得越远,准备时间就越充分,就能更好地把握未来的机遇。
其实,市场环境的演变是大势所趋,是企业无法抗拒与改变的客观事实。
企业唯一能做的就是认识到这种趋势,及时对经营模式进行调整,对管理体系进行升级,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和主导权。
◎管理者忙于低头拉车,忘了抬头看路过去这些年,很多企业都在谈论“变革管理”,大家都相信“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但是面对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很多企业家和经理人感到很茫然。
虽然知道要变,不变不行,可是却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变,如何去变。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我们每天要面对很多事先没有想到的各种大大小小的“突发事件”,所以各级管理者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救火”,总是感到很疲惫。
其实,聪明能干的管理者绝对不是那些整天低头拉车的人,而是善于借力的人,甚至是那些不喜欢努力工作的“懒人”。
正是因为这些人“懒”,他们才会想出“懒办法”“巧办法”,从而以小博大,用最低的成本和代价达到理想的效果。
可以说,一个人在工作中管理的变量越多,压力就会越大。
而要想释放工作压力,就要从减少变量入手,把一些看似没有规律、没有头绪的变量,转换成相对不变的常量。
当然,如果企业家或经理人能借助外部的力量去减少变量,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术业有专攻,行行出状元”,市场经济讲究的是交换,而不是什么事都自己做。
每个企业、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一个人要想出类拔萃,就要把关注点放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去不断发扬光大自己的优势,而在其他方面只要会“借力”就行了,不要指望自己什么都会。
所以越是成功的企业家往往越不是某些方面的专家,因为他们不是专家型的,所以就善于借力,他们会把专业化的工作交给专业化的人士去做,自己的工作重点就是整合资源,做一个刘备式的人物,创造环境去吸引诸葛亮、赵子龙、关羽、张飞这样的专业人才。
◎固守抄袭、模仿模式,扼杀了创新的萌动中国市场从大众化转向小众化,是未来十年的大趋势。
这是市场经济从“初级阶段”进入“中级阶段”的标志,而推动社会往小众化市场转变的原动力有两个:一是中产阶层的不断扩大;二是“80后”逐渐进入主流消费群体,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不管是营销体系还是研发设计体系,都要随之改变,从过去关注温饱层和小康型消费者逐渐转变到关注中产阶层消费者,否则就很容易被淘汰出局,过去一直在享受的“奶酪”就会不见了。
可以说,小众化市场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是天赐良机,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第二个大机遇。
谁能把握住小众化市场的精髓,谁能及早做好准备,把握先机,谁就是未来市场上的佼佼者。
面对小众化市场的出现,企业的市场营销体系必须做出重大转变,以适应小众化市场的需要。
从产品的角度看,过去是生产大众化的商品,不同的企业生产相同或类似的同质化商品,决定胜负的关键是看哪家企业的成本低;从定价的角度看,过去是一味的低价策略,中国制造成了低档产品的代名词,绝大多数中国品牌都陷入低端定位的误区,无法走向世界;从宣传与沟通的角度看,过去是地毯式轰炸,只要在电视台大做广告,敢忽悠,敢炒作,敢赌博,生意自然就来了,品牌自然就起来了,因为温饱型消费者选择品牌的依据就是广告;从渠道的角度看,过去是比哪家企业的渠道数量多,只要有足够的地域覆盖,有足够的店面,就自然成为知名品牌,所以才有“渠道为王”这一说。
但是,随着小众化市场的出现,企业过去那些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和销售方法开始失灵,因为环境变了,主流消费群体变了。
过去是大众化的商品,将来是差异化的产品;过去消费者是价格导向,未来消费者是价值导向,不再是什么便宜买什么;过去企业在策划人的影响下,总是假定消费者无知,可以随便忽悠,未来一定是面对理性的中产阶层消费者,必须以理服人,通过体验营销让消费者自己说服自己;过去是粗狂式地跑马圈地建渠道,未来是精耕细作上台阶,提高单店的亩产,提高单店的效益,让每一个店铺会说话。
俗话说: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如果中国企业不能预见到市场上将会发生哪些革命性的变革,危机意识与主动转型就无从谈起,只能是被动应对。
很多人都认为预见未来是遥不可及的,好像计划赶不上变化,或者认为自己没有那种前瞻性,根本做不来。
其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一直沿着抄袭、模仿、跟随的模式惯性发展,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这种惯性思维也阻止了中国企业的成熟,更无法走向世界,征服世界。
可以说,中国企业要想靠实力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上站稳脚跟,一是立足中国,把企业做大做强,二是从抄袭到超越,能够像当年的日本企业和近年的韩国企业那样,全方位超越欧美企业。
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论预知未来,知道未来某个行业、某个产业的走向和发展趋势,从而始终站在潮头,引领消费,而不是一直跟在别人后面走。
◎视线之外的危险:itv必将再次改变产业格局当中国市场刚刚开始从大众化消费转向小众化消费的时候,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已经悄然进入到了下一个阶段,那就是推动整个社会从小众化消费转向个性化消费,其领头羊就是苹果公司。
我相信等到苹果的itv问世的时候,大家就会觉得耳目一新,明白到底什么是个性化消费,到那时现有的电视机制造企业和传统的电视台都会受到冲击,而苹果必将带动整个世界从小众化消费走向个性化消费,再一次推动整个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其实,苹果的战略是很清晰的,过去二三十年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打造一个健康的“生物链”,也就是国人常说的“产业链”,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概念。
这才是苹果的核心竞争力。
国人通过iphone、ipad、itunes、app商店已经感受到了其魅力和威力,就算你把它解剖透了,也拿苹果没办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优势,即靠“生物链”来制胜,达到不战而胜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