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该作业指导书是为指导检验员进行在对承压类特种设备进行无损探伤而制订,其目的是规范检验检测工作过程,提高检验工作质量,及时消除隐患,防止事故发生。
2.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压力容器、锅炉、压力管道等承压设备的无损检测。
3.职责3.1检验员a.从事压力容器定期检验工作的检验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核准的检验范围从事检验工作。
b.负责按本程序要求准备和实施现场检验,填写检验检测原始记录,出具检验报告;c.对检验检测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和检验结论的准确性负主要责任。
3.2检验责任师负责核对检验检测原始记录和审核检验报告,对检验结论的准确性负次要责任。
4.工作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TSGR7001-2004《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质技监局锅发[1999]154号GB150-2011《钢制压力容器》GB151-1999《钢制管壳式换热器》GB20801-2006《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GB50273《工业锅炉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4792《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JB4710-2005《钢制塔式容器》JB4731-2005《钢制卧式容器》JB4730-2005《压力容器无损检测》5. 检测项目及质量要求(1)锅炉无损检测:锅炉受热面管子及其本体管道焊缝的射线探伤,应在外观检查合格后进行,并符合下列规定:1 抽检焊接接头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蒸汽锅炉额定工作压力小于3.8MPa 的管道,其外径小于或等于159mm时,安装工地为10%;外径大于159mm,壁厚大于或等于20mm 时,每条焊缝应进行100%探伤;2)热水锅炉额定出水温度小于120℃,管子外径大于159mm,探伤比例应不小于焊接接头数25%。
管子外径小于159mm,可不探伤;锅炉额定出水温度大于或等于焊接接头数120℃,管子外径小于或等于159mm,探伤比例不应小于焊接接头数2%;管子外径大于159mm,应为100%探伤;3)有机热载体炉辐射段探伤接头数比例不应低于10%,对流段不应低于5%。
3 对于额定压力大于0.1MPa 的蒸汽锅炉和额定出水温度等于或大于120℃的热水锅炉,Ⅱ级焊缝为合格;对于额定蒸汽压力小于或等于0.1MPa 的蒸汽锅炉和额定出水温度低于120℃的热水锅炉,Ⅲ级焊缝为合格。
4 当射线探伤的结果不合格时,除应对不合格焊缝进行返修外,尚应对该焊工所焊的同类焊接接头,按不合格数的两倍进行复检;当复检仍有不合格时,应对该焊工焊接的同类焊接接头全部进行探伤检查。
5 焊接接头经射线探伤发现存在不应有的缺陷时,应找出原因,制订可行的返修方案,方可进行返修;同一位置上的返修不应超过三次;补焊后,补焊区仍应做外观和射线探伤检查。
(2)压力管道无损检测:应对压力管道的焊接接头进行无损检测,检差比例不小于下表:有再热裂纹倾向的焊接接头应在焊接及热处理后各进行一次表面无损检测。
管道的名义厚度小于或等于 30mm 的对接环缝应采用射线照相检测,名义厚度大于 30mm的对接环缝可采用超声波检测代替射线照相检测;当规定采用射线照相检测但由于条件限制需改用超声波检测代替时,应征得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的同意。
焊接接头的射线照相检测和超声波检测验收标准为:1)焊接接头射线照相或超声波检测的质量等级评定按下列规定:①环缝按 JB 4730 压力管道环焊缝;②纵缝按 JB 4730 锅炉、压力容器对接焊缝;③角焊缝及 T 型接头的超声波检测按 JB 4730 锅炉、压力容器焊缝。
2)100%射线照相检测的焊接接头按 JB 4730Ⅱ级合格,抽样或局部进行射线照相检测的焊接接头按 JB 4730Ⅲ级合格;3)100%超声波检测的焊接接头按 JB4730Ⅰ级合格,抽样或局部进行超声波检测的焊接接头按 JB 4730Ⅱ级合格。
管道的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500mm时,对每条环缝应按表5-1的检查比例进行局部检测。
管道的公称直径小于 500mm 时,可根据环缝接头数。
按表 5-1 的检查比例进行抽样检测。
凡进行检测的环缝,应包括其整个圆周长度。
被检焊缝的选择应包括每个参加产品焊接的焊工或焊接操作工所焊的焊缝,同时也应在最大范围内包括与纵缝的交叉点。
当环缝与纵缝相交时,应包括检查长度不小于 38mm 的相邻纵缝。
局部无损检测的焊接接头位置及检查点应由建设单位或检验机构的检验人员选择或批准。
(3)压力容器无损检测容器的焊接接头,经形状尺寸、外观检查合格后进行无损检测。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容器及受压元件,需采用图样规定的方法,对其A类B和的焊接件头,进行百分之百射线或超声检测:1. 设计压力大于或等于1.6MPa的第三类压力容器;2. 采用气压或气液组合耐压试验的容器;3. 焊接接头去系数1.0的;4. 使用后需要但无法进行内部检测的容器;5. 设计温度低于-40度的或焊接接头厚度大于25mm的低温容器;6. 奥氏体不锈钢、铁素体、Q235R、Q370R/及其配套锻件的厚度大于30mm 者;7. 图样规定为必须100%检测的内容;8. 铁素体不锈钢、其他CO-MO低合金钢制容器;9. 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大于540MPa的低合金钢制容器;10.18MnMoNbR、13MnNiMoR、12MnNiVR及其配套锻件的厚度大于20mm者;11. 15CoMoR、14Cr1MoR、08Ni3DR、奥氏体-铁素体型不锈钢及其配套锻件的厚度大于16mm者.出上述规定的容器部位,应对其A类B类焊接接头进行ju8bu射线或超声检测。
超声射线检测的合格指标见下表:6. 现场作业安全指导书1.现场作业,检测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穿安全鞋、高空作业应配系安全带。
2.现场作业时应严格执行现场安全用电管理规定,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接断电源应由电工操作。
同时应防止射线探伤机高压同轴电缆受损,以免发生电击伤人事故。
3.高空作业应将设备放置平稳并固定牢固,防止跌落,造成不必要的事故,否则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4.进罐作业时,应进行有毒气体测试,防曝测试,灰尘测试,确认安全后方可进入,并保持通风良好,照明用电应符合现场安全用电管理规定,使用安全电压照明。
5.现场作业应注意防火、防盗、防雨淋、防泄漏。
不得进入非作业区,不得动用无关设施。
6.现场射线作业人员,必须取得《射线作业人员证》,熟知《射线检测操作规程》,佩戴个人剂量计,防护服,防护眼镜报警器等安全防护设施。
7.射线作业前应确定辐射作业区,在作业区周围拉安全绳,挂警告牌等安全防护标志和设施。
8.对于能见宽较低(如夜间、阴天、雾天等)或其它人较多的射线作业环境除设置警告牌外,还必须放置闪光音响警报灯,必要时应在标志外设专人看守,严禁他人入内,9.射线检测控制箱应尽量远离射线源(机头),尽量将控制箱放在有防护作用物体后,使操作人员尽可能少受照射,照相工作开始前,射线作业人员应对受控区进行检查,以确认没有其它人员滞留在该区域内,曝光期间应随时注意控制箱工作是否正常。
并观察防止周围人员误入作业区。
射线作业结束后,按规定收回射线作业设备,并撤回安全绳,警告牌等安全标志。
10.暗室操作应符合安全用电管理规定,暗室作业至少应有2人,暗室地面,工作台应辅设绝缘橡胶。
11.射线作业应行使通知义务,不得超规定时间作业。
12.γ射线检测还应执行HQ/JC03-06-2003《γ射线检测工作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按规定进行备案、运输、现场作业、存放保管、接受当地卫生、公安部门监督。
13.超声检测时应避免耦合剂对工件损伤。
14.磁粉、渗透检测时,注意罐装反差增强剂,渗透探伤剂属易燃、易爆物品,应有专用存放室,设专人管理,并加强防火、防污染。
15.检测人员不得将未使用或未使用完的物品丢弃现场办公室或非专用存放地点。
检验结束后,应将未使用或未使用完的物品退回管理人员管理。
使用完的空罐,不得丢弃于现场或其它地点,应存放于管理员指定的“空罐回收专用箱内”,并且在存放之前,应将空罐底部凿破,将剩余的药品倒入专用桶内,不得喷洒它处,以防环境污染。
16.使用荧光磁粉探伤机检测时,要防止紫外线灼伤眼睛。
17.进入炉膛内或容器内部作业时,必须使用安全电压照明,配备通风设备,外面设专人监护。
7. 放射性事故紧急预案7.1 为保证射线操作人员、射线作业区域周围其他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周围环境安全,把事故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特制定本预案。
7.2本预案所指的放射性事故包括下列内容:7.2.1 γ射线、X射线对人员造成伤害;7.2.2 放射源在运输、存放或使用过程中丢失;7.2.3 放射源在工作过程中发生卡壳,不能送出或收回;7.2.2事故紧急预案(1)γ射线、X射线造成人员伤害时:2.1.1应立即关闭X射线探伤机或将γ源收回;2.1.2对射线作业区域进行警戒封闭;2.1.2 对已接受射线照射的人员应立即撤除作业区,并就近送往医院检查治疗。
2.1.3 对造成严重伤害的应送往专业检查鉴定机构进行检查和伤害鉴定,并送往专业性医院进行治疗。
(2)放射源在运输、存放过程中丢失:2.2.1 放射源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失落、被盗事故时,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搜寻,并报当地卫生防疫和公安部门进行通告寻找。
2.2.2 对已造成放射性伤害的人员应进行射线伤害鉴定,并应积极进行治疗。
2.2.3放射源在存放地发生丢失事故时,应立即封存现场,无关人员不得进入。
2.2.4立即报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和公安部门,进行通告搜寻。
2.2.5如果已造成人员伤害时,应对被照射者进行检查和治疗。
(3)放射源在工作过程中发生不能送出或收回、脱落等事故:2.3.1放射源操作人员应佩带个人计量牌、配置个人射线报警仪对放射源的送出和收回进行监测;2.3.2 放源前应计算出安全距离,并应拉警戒绳、挂警戒灯并用射线计量仪进行监测。
放射源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生卡壳现象,例如在源管中不能前送或收回时,不能用力摇动手柄,防止源头脱落,应轻轻的前后摇动手柄,试着将源收回;如果故障不能处理时,应确定源头在源管中的位置,用铅皮将其盖住,并通知厂家来处理。
2.3.4现场操作者应穿防护服,并用射线计量仪进行监测。
2.3.5放射源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生脱落事故,应用射线报警器确定放射源的方位,立即通知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协助搜寻,并通知甲方和相关单位撤除相关人员。
2.3.6 脱落的源头应通知生产厂家用专用工具收回。